劉 梅
(1.同濟大學 上海 200092;2.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天津 300074)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出現了各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成果、新產品,它們為生活增添了色彩,帶來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們逐步深入生活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20世紀 80年代初,電視機是中國家庭中的奢侈品,留存在 80后記憶深處的一幕是和小伙伴們圍坐在一起享受電視機帶來的視覺和精神沖擊。而如今,網絡、手機的出現分流了一批電視觀眾,同時帶來了傳播業的重新洗牌。本文探討了新媒體的內涵和在傳播業中的發展,以及以此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資源平臺對傳統出版業、圖書館的沖擊和應對措施。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期刊、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1]
新媒體以其豐富的形式、個性化的展現方式、高覆蓋率等特征,在傳播領域的發展勢頭愈發強勁。2013年第二季度,我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 232.6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17.4%,較 2012年同期增長 27.4%。從網站來看,主要網站的月度覆蓋人數增長明顯,其中網易、淘寶、一淘較上一季度增長超過 10%,新浪、搜狐與鳳凰網較上一季度增長超過 7%。搜索引擎市場規模達到92.8億元,環比增長25.1%,有較大幅度回升,同比增長35.3%,與上一季度增幅持平。[1]
在新舊媒體加速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一方面利用新技術手段向新媒體傾斜,開拓擴展新媒體渠道;另一方面加速擴充,以集團化經營模式盡力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而新媒體卻有條不紊地發展著自己的開放平臺,以開放、整合、優化的“心態”平靜地迎接傳播業的變革。
新媒體大張旗鼓地沖擊而來,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可想而知。期刊、圖書館等知識產業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傳統的辦刊理念、圖書館管理模式已不適應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便捷的要求。改變自身模式,建立數字資源平臺成為大勢所趨。目前,對資源整合模式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資源整合的具體實踐,可以將模式分為:基于導航的資源整合、基于OPAC(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的資源整合、基于異構統一平臺的資源整合3種。這3種方式的整合程度是逐漸深入的。[2]
期刊的數字資源平臺一般采用數字資源導航系統。其揭示的內容一般包括刊名、全文、篇名、關鍵詞、學科分類、語種分類、出版商、ISSN、起始年限、期刊詳細介紹等信息。例如,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由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出品,通過對國內出版發行的 8,000余種科技期刊、2,600萬篇期刊全文進行內容分析和引文分析,為專業用戶提供一站式文獻服務。此外,萬方、中國知網等數字化期刊資源平臺也為讀者搜尋相關文獻提供了方便。
一些期刊編輯部為了適應數字化發展,相繼建立了自己期刊的數字內容發布平臺,包括建立編輯部自己的網頁、投審稿系統、專家審稿系統、期刊數據庫等。但由于經費和維護管理管理問題,以及人員配置上的不足,導致這些網站或過于雷同,或疏于管理。
如今的圖書館不同于若干年前的圖書館,從管理模式到借閱模式都有了很大的飛躍。這是數字化技術發展帶來的優勢,在這一變革中,也進一步提高了圖書館管理人員的信息素質與服務意識。
基于 OPAC系統是圖書館眾多資源中利用頻次較高的,把 OPAC系統整合進更多的資源和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現有數字資源的利用率。[2]也有一些應用是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檢索引入OPAC中,建立相關的數字資源鏈接。其實現方法并不困難,即在記錄中添加相關字段,錄入數字資源的訪問地址和獲取方式;然后在 Web OPAC 檢索結果界面中顯示856字段中輸入的鏈接地址,可得到指向頁面。
數字平臺的建設與推廣,進一步完善了圖書館的職能,更高效、更直接地方便了讀者,充分詮釋了服務至上的理念。同時,這一平臺的推廣,也使圖書館擴大了社會影響,解決了經費不足等問題。
新媒體的發展方興未艾,新媒體數字資源平臺建設成為一個必要的,不容忽視的課題。在期刊、圖書館數字資源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后,在給讀者、檢索者帶來更大便利之后,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崛起,對新媒體發展的認識不足,在思想上缺乏足夠的重視。盡管目前傳統媒體行業也在積極探索網絡和無線通訊傳播技術,努力實現新聞媒體向多元化、綜合性的轉變,但仍然是以傳統媒體的思維辦報、辦電視、辦廣播,僅僅是把網絡、手機當成既有內容傳播的工具和渠道,沒有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讀者閱讀個性化的趨勢,沒有意識到互聯網、手機終端技術對傳媒業的巨大改變。因此,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分析利弊,看清新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媒體的緊迫感,加快發展新媒體。
由于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帶來很大的沖擊,雖然傳統媒體應運建立了各自的數字化資源平臺,但思維定勢仍然影響著管理者或者信息發布者,導致新媒體的時效優勢、個性優勢難以顯現。同時,一些平臺、網站缺乏采、編人員和技術力量,網絡媒體的直播、圖文、音視頻等優勢宣傳方式得不到充分利用,媒體影響力和吸引力不足。
一些地區缺少網絡和新媒體建設方面的總體規劃,新媒體發展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地區各機構雖然都在積極通過新技術、新平臺打造新媒體,但總體投入不足。如一些偏遠地區唯一的網絡新聞平臺,無自已的服務器,無辦公經費,自聘人員辦網,這與新媒體發展極不相符,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部署,一些單位、機構積極投身新媒體的浪潮,但建設的資源平臺毫無自身特色,模塊、功能雷同,信息發布延遲,不能體現新媒體的特色與優勢。此外,人力資源的短缺也導致維護無專人,發布無專人,管理無專人。很多平臺建成后無人打理,成為死氣沉沉的“新媒體成果”。由此造成了資源和經費的浪費。
在新媒體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吸取經驗和教訓,同時注意以下問題:
包括新媒體數字資源的重復和缺損、原創信息少、知識產權合法化、引進趨同化、信息量不夠、更新不及時、與現實需求相距甚遠等,都需要注意與防范。[3]
目前,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資源紛繁復雜、真假難辨,需要精心梳理、一一甄別,確保數字資源的質量和真偽。這就對數字資源平臺的信息發布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業務水平,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同時,我們也需要以此為標準要求新媒體建設的團隊成員對于新興事物,既要保持熱情,又要謹慎,從而推動新媒體數字資源平臺更好更快的發展。
新媒體數字資源平臺建設,不僅包括專題數據庫的建設,還包含后期管理,比如數據更新、設備維修、互動服務等。[3]由于服務人群的特殊性,平臺的建設投入和產出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平衡。因此,前期有沒有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意味著后期管理組織情況,以及管理的效果。有些領導盲目追求利潤、盈利等,一旦平臺短時間內沒有達到預期設想,就產生擱置乃至放棄的心理,如此一來,平臺的建設很難達到成功,影響力更難以實現。
習總書記強調,新媒體建設要有“興利除弊”的媒介素養,有“能力升級”的創新精神。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應用上,也體現在內容上。既然我們開發了新媒體數字資源平臺,那么在技術表現形式上就要體現新媒體的特點,視頻、音頻一定要豐富。要及時提升網站建設技術,使及時的互動和交流成為可能,以實現網站內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地區各媒體要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牢固樹立群眾觀念,自覺把新媒體平臺建設作為聯系群眾、服務人民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深入研究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增強新聞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進新媒體建設和改革創新,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序、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增強內在活力,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新興媒體的整體水平。
新媒體是傳播業發展的方向,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數字資源平臺建設關系到運用信息資源的方方面面,它們建設的是否貼近需求,能否體現時代的發展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未來,新媒體數字資源平臺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必須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以豐富它的內涵。■
[1]新媒體內涵[EB/OL].http://baike.so.com/doc/ 5389242- 5625822.html.
[2]王淑娟.數字資源整合平臺的優化研究[J].情報探索,2011(3):64-65,66.
[3]陳海燕.新媒體藝術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構想——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J].美與時代,2013(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