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雨
?
20世紀30年代北部灣地區(qū)交通建設研究
唐湘雨
[摘要]近代欽州、北海、防城交通事業(yè)的舉辦與法國的殖民擴張有極大的關系。法國在此著力最早,影響也最深;美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自清末以來,歷屆中央政府既與法國、美國侵略行為作斗爭,又與之相互妥協(xié),以維護國家利權。在這一過程中,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有關西南路港建設的主張,對北部灣的交通規(guī)劃建設影響最大。1928年北伐完成,國家重新統(tǒng)一,掀起了交通建設的一個新高潮,但是,對北部灣交通建設有實際性的推進與建設,是在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推行《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的規(guī)劃下發(fā)展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濟棠是北部灣地區(qū)近代交通事業(yè)的奠基人。
[關鍵詞]北部灣地區(qū);北部灣地區(qū)交通建設;廣西鐵路;廣東鐵路;陳濟棠
中法戰(zhàn)爭期間,北部灣地區(qū)曾經(jīng)非?;馃?,引起國內(nèi)外媒介的廣泛關注?!爸性竭吔畡澖纭?、“對汛制度”、“湖廣協(xié)餉廣西”……。進入民國后,北部灣地區(qū)像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一樣貧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且有繼續(xù)沉淪的趨勢,“其居室簡陋異常,入室所見,除一、二大鍋以供作膳,及一、二板床以為休眠外,無一長物??闪钊俗⒁?,其食料雖同作飯,惟其粗糟,且水濁泥多,白米面成紅飯矣。又因其生活甚簡,消費自廉,普通工人每日茍獲工資二、三角,亦足以給其生也?!薄?〕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著名的旅行家田曙嵐在欽州的見聞也可印證這一時期北部灣地區(qū)的貧窮落后。田曙嵐晚上留宿欽州貴臺的一個旅店,“僅購得酸芋苗一大碗和新鮮蕹菜一大把而已”,求代購油鹽,“店主人答以此處無油可沽”;晚上睡覺,蚊帳“呈深褐色。細驗之,知為粗麻布所制成。上有不規(guī)則形之白色塊十余處,以手捫之,知系用紙糊以補破穴者?!彼w被子十分沉重,“略加審察,乃知系用小麻繩為經(jīng),各色破布條及破舊棉絮等剪成條狀為緯所織成,如普通草鞋底之擴大者。戲以手秤之,當在二十斤以上;因戲呼之為‘千斤被’。后以其顏色之多也又戲改為‘千錦被’”。〔2〕北部灣地區(qū)的交通事業(yè)十分落后。盡管英國于1876年在北部灣的北海開埠建署,使北海有了向近代港口發(fā)展的可能,但就整個區(qū)域而言,既沒有公路,也沒有鐵路,有的只是青石板路。其路港況態(tài)的落后可想而知。
近代廣西北部灣地區(qū)交通事業(yè)的舉辦,與法國的殖民擴張有極大的關系,其根源可追溯到清末。中法戰(zhàn)爭后所簽署的《中法新約》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日后若中國酌擬創(chuàng)造鐵路時,中國自向法國業(yè)此之人商辦,其招募人工,法國無不盡力襄助。惟彼此言明,不得視此條件為法國一國獨受之利益。”〔3〕這一規(guī)定看似空洞,中國似乎不排除法國以外的國家“襄助”中國鐵路建設,但我國鐵路利權的喪失以此為濫觴。近代北部灣地區(qū)的鐵路建設,乃至整個廣西鐵路建設,以至整個大西南鐵路建設,與這一規(guī)定有極大的關系。
甲午戰(zhàn)爭后,法國以幫助中國狙擊日本獲得遼東半島有功為由,乘機要求“從安南(越南)建筑鐵路入中國境內(nèi)”的讓予權,〔4〕并與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簽訂同登至龍州鐵路的協(xié)議。1898年,在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期間,法國乘機取得延長同龍鐵路到南寧或至百色,及自廣東北海港筑鐵路至南寧或至別處的權利。〔5〕至此,法國已視廣西鐵路為其禁臠,北部灣的路權首次被法國所重視。
民國建立后,法國對廣西鐵路的政策不但沒有變化,反而更趨積極。民國三年( 1915年),法國向中國索得同成、欽渝、敘成三路投資權,其中欽渝一線為貫穿廣西南北的大干線,其南端起于廣東的欽州灣,向北經(jīng)廣西的南寧與百色,穿過貴州的興義而進入云南昆明與滇越鐵路相銜接,并連接四川的敘州府至重慶。北部灣的路權再次被法國所重視,法國侵占中國西南路網(wǎng)權益的情況第一次完整暴露出來。同年9月,法國向中國中央政府要求完全獨占廣西全省鐵路投資權利,北洋政府竟然予以同意,宣稱“本政府今格外表明睦誼,此后廣西省內(nèi)如有修造鐵路,或開辦礦業(yè)之事,如需用外資時,亟愿首先借用法國資本?!薄?〕至此,法國取得了壟斷廣西鐵路投資的優(yōu)先權。
法國對中國西南鐵路投資的優(yōu)先權盡管已經(jīng)獲得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但是,在其以后的幾十年,未見法國正式筑路。同龍鐵路廣西段因為滇越鐵路工程所費巨大,行車收入不敷開支,因而瞻顧卻步了。欽渝鐵路由中法實業(yè)銀行投資,計劃在法國發(fā)行六億法郎欽渝鐵路債券。中法實業(yè)銀行因法國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不能依約募集資金停辦,而中止合約。欽渝鐵路成為一條“決而不建”的死線路。
法國雖然無力在廣西興建鐵路,但是,它始終絕對排斥他國資本進入廣西。1916年,北洋政府與美國裕中公司簽訂1100英里鐵路借款權,其中株欽鐵路一線,即聯(lián)系湘、桂、粵三省,以粵漢鐵路的株洲站為起點,經(jīng)過廣西的全縣(州)、桂林、柳州、武宣、貴縣(港)而到達廣東的欽州。法國公使立即提出抗議。北洋政府以株欽鐵路的終點為欽州,而非北海為由,否定了法國政府的抗議,并組織了株欽鐵路工程局,積極進行路線勘測活動。從1916到1920年,分五段(株洲——寶慶;寶慶——桂林;桂林——柳州;柳州——西江;西江——欽縣)先后三次實地勘測株欽線路,耗資150萬美元。這是民國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對北部灣地區(qū)鐵路路線的勘探,后來因為裕中公司得不到美國政府及銀行界的贊助,籌不到足額的建筑資本而耽擱下來。
對于法國及美國對中國西南鐵路的侵略,中國政府是有自己想法的。除了上述的事例以外,1906年廣西商辦鐵路公司奏準成立,擬興建邕桂鐵路(南寧至桂林)時,法國駐華公使立即提出抗議,被清政府駁回。宣統(tǒng)二年( 1910年),郵傳部有建筑滇桂鐵路之議。經(jīng)過近一年的實地勘測,工程師羅國瑞認為,以百色為起點,昆明為終點,途經(jīng)桂、黔、滇的滇桂鐵路是不合理的。他建議:這一線路應該是北起曲靖,修至貴陽入川境,南自百色修筑至南寧,以出北海港,“如此上下脈絡相通,方稱完善”?!?〕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沿廣西的鐵路的出口應該是通江達海。民國元年( 1912 年),交通部再次派出工程師錢世祿與隴高顯繼續(xù)勘探滇桂鐵路的線路。這次得出的結論與羅工程師不同。錢世祿與隴高顯認為,從百色向南修至南寧后,不宜向北海港出口,而應改道西行至梧州,至三水與粵漢鐵路相連。同年,云南都督蔡鍔派出工程師袁績熙與伍文淵勘探滇桂鐵路線路。袁績熙與伍文淵二人的建議又與前面的二次勘探不同。他們主張從百色至南寧后向南的終點是欽州的龍門港。這三條線路孰是孰非,不可一概論之。不過,這三條線路有二條選在北部灣出口,這反映出,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是重視以北部灣做出中國西南鐵路的出海口,并且,這也是中國自主規(guī)劃建設中國西南交通的開端。
民國八年( 1919年),貴州省政府倡議興修渝柳鐵路,即從重慶南行經(jīng)遵義、貴陽,過荔波、懷遠至柳州。他們并向廣西省政府建議,他們將負責展拓柳州經(jīng)南寧最后通達龍門港的路線。為修建渝柳鐵路,川、黔、桂三省函電紛紛,密集磋商有近一年時間,最后因資金困難未能成行。
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廣西巡撫張嗚歧奏請興修衡邕鐵路局,即從衡陽出發(fā),經(jīng)零陵、全縣至桂林,過洛清江至柳州最后達南寧,全長八百多公里。清庭中杻對這一路線非??春?,在對張嗚歧的復函中提到:“查桂省地處邊圉,道路艱險,而桂林省會又與各處交通梗塞,誠有鞭長莫及之虞,非特平時無以振興實業(yè),遇有軍事征調(diào),其貽誤戎機,尤匪淺鮮,所議修筑鐵路為貫通全省之命脈,與軍事關系重大,洵屬切要之圖?!边@一線路囊括了廣西鐵路的基干線,被各方面一致認可。以后,無論是美國裕中公司所提議的株欽鐵路,還是中國鐵道部所提議的寶欽路(寶慶——欽州)或者衡桂路,所走的線路基本上是1908年的衡邕路。此線路自柳州以下與欽渝鐵路相合,至龍門港出海,成為貫通廣西南北最重要的一條鐵路干線。
圍繞北部灣線路興建的鐵路在民國十年( 1921年)有了一個結果,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出版。成書于民國八年( 1919年)前后的《建國方略》原為英文版,于民國十年在廣州翻譯出版。該書是孫中山對一戰(zhàn)后如何建設中國的一個反思,一家之言,“故所舉之計劃,當有種種之變更改良,讀者幸毋以此書為一成不易之論,庶乎可”。盡管如此,國民黨主政中國后,將《建國方略》作為中山先生最重要的遺教之一,長期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執(zhí)政治國的基本方略,因而,《建國方略》成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之一。
依據(jù)《建國方略》,將在北部灣建一大港和修一鐵路。欽州港被規(guī)劃為南方第二大港,“改良欽州以為海港,須先整治龍門江,以得一深水道直達欽州城。其河口當浚深之,且范之以堤,令此港得一良好通路。此港已選定為通過湘、桂入粵之株欽鐵路之終點。雖其腹地較之福州為大,而吾尚置之次位者,以其所管地區(qū),同時又為廣州世界港、南寧內(nèi)河港所管,所以一切國內(nèi)貿(mào)易及間接輸出入貿(mào)易皆將為他二港所占,惟有直接貿(mào)易始利用欽州耳。”孫中山主張,將欽州港建成除廣州、上海、天津三個世界大港之外,與營州、海州、福州并列的四個全國二等級大港之一。修筑一條廣州至欽州的鐵路,“此線從西江鐵路橋西首起算,約長四百英里。自廣州起,西行至于太平墟之西江鐵路,與己線同軌。過江始分支,向開平、恩平,經(jīng)陽春,至高州及化州。于化州須引一支線,至遂溪、雷州,達于瓊州海峽之海安,約長一百英里。于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lián)絡。其本線,仍自化州西行,過石城、廉州、欽州,達于與安南交界之東興為止。東興對面芒街至海防之間,將來有法國鐵路可與相接?!薄?〕
總之,至《建國方略》出版,民國時期關于在北部灣興建出海通道的紛爭基本結束,大西南路港網(wǎng)絡的藍圖已經(jīng)確立,北部灣的路港網(wǎng)絡建設已提到議事日程,并展現(xiàn)出美好前景。
《建國方略》出版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其中的實業(yè)計劃無法實現(xiàn),或者說無法執(zhí)行,主要是因為國家處于內(nèi)戰(zhàn)中,國民黨也沒能執(zhí)掌政權。民國17年( 1928年),第二次北伐取得勝利,國家重新統(tǒng)一,實現(xiàn)實業(yè)計劃的環(huán)境與客觀條件基本具備。體現(xiàn)這一轉變的樞紐是同年8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交通會議。
對于參加這次會議,廣東省政府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在《中央全國交通會議廣東建設廳預備提案會議》上,廣東省的提案分鐵路、電政、航政和其他四個方面內(nèi)容,大小議案二三十項,其中與北部灣交通建設有關的議案主要是《廣東急需舉辦之交通事業(yè)請中央撥款協(xié)助案》。在這一提案中,廣東建設廳要求中央政府協(xié)助廣東地方政府“展筑三水至欽廉之鐵路”。其主要理由為,“廣東南路地方遼闊,交通困難,海運船少,然欽廉各屬,物產(chǎn)富饒,又欽州與法屬安南毗連,北海為海疆重鎮(zhèn),均屬邊防要地。廣三鐵路如展筑至欽廉,則省會物價可望調(diào)劑,南路商務漸形發(fā)達。法國現(xiàn)改赤坎為無稅口岸,與我競爭,北海商務旋即衰落,此宜急起直追也是;再查欽州與廣西之南寧密邇邕鎮(zhèn)鐵路,正在籌劃,兩路成后,兩粵即可呵成一氣矣”?;诖?,廣東省政府計劃興建自三水——欽縣的鐵路,“計自三水經(jīng)高要、新興、陽春、茂名、化縣、廉江、合浦,南趨北海,西向欽縣,路線共長約1100余華里,建筑費約4600萬元。”〔9〕
但是,這一提案在全國交通會議上反響不大,沒能被認可。盡管如此,在這次全國交通會議上,株欽鐵路的修筑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江西代表柳民均提出《請完成浙滇線之杭州至萍鄉(xiāng)一段與株欽鐵路提前辦理,以利南方各省交通而維平民生計案》的議案,倡議優(yōu)先興建株欽鐵路。無獨有偶,廣西地方領袖李宗仁代表廣西也提出了《速籌建筑株欽鐵路案》的議案。考慮到李宗仁在國民黨與國民政府中崇高的影響力,修筑株欽鐵路成為這次會議的一大熱門問題。
全國交通會議后不久,兩廣建設廳組織了對欽縣龍門港的實地勘察。民國十七年( 1928年) 9 月14日至27日,邕欽鐵路籌備委員會委員張仲平(廣東)與代籌備委員袁夢鴻(廣西)聯(lián)合對龍門港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考察,最后寫成《查勘龍門港第一次報告書》(簡稱《第一次報告書》),分別在《廣西建設月刊》和《廣東建設公報》上刊載。該報告書分別從港之位置、港之形勢、港之沿革、港之門戶、港之水程、港之面積、港之周圍、港之人口及其生活和港之未來發(fā)展計劃九個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龍門港的基本現(xiàn)狀、歷史沿革與發(fā)展建議。從報告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開展這一次勘查活動是由中國國民黨政治會議廣州分會倡議的,目的是為籌辦邕欽鐵路做準備。而勘查龍門港的直接原因在于,通過對龍門港的實地考察以明確龍門港“具有開筑港口之價值與否”。依據(jù)《第一次報告書》,從地形來看,“其形勢之優(yōu)良,實比膠州、威海衛(wèi)、大連灣為勝”;從港之水程來看,“港口內(nèi)水程之足容巨輪,可無異議”。據(jù)本地人反映,外國軍艦不時出入龍門港,間接證明龍門港“可便航行也”。從港之未來規(guī)劃來看,報告人建議,軍事方面“亟宜屯駐海陸軍,并修復舊有炮臺,以資鎮(zhèn)守而備不虞,指定貓尾海為海軍訓練場所,或設海軍學校于此?!背鞘薪ㄔO方面,“宜先將龍門大門扇兩島辟為市區(qū),削高填低,成一平陸,就岸筑堤,使商船直便停泊,并劃分市有其地,使各商備價投承……至市區(qū)之經(jīng)營,宜另設機關主理之。”交通方面,“首期將龍門島先行整理,車站碼頭均設于此,使龍門日漸發(fā)達。得有余資,繼筑鐵橋,貫連龍門大門扇兩島間,進行次期工作,將路線延長,直達大門扇島南端,使與各大商船直接輸運。如此則龍門港之航線,不難日殝頻繁,而成為世界交通上之重要位置?!睂τ邶堥T港的目前狀況,報告人頗為嘆息,“噫!我之天然良港,竟廢棄不察,反令外人出入不禁?邊防不振,莫斯為甚!一旦有事,吾恐龍門之港,其不為外兵登陸長驅捷徑,而淪為廣州灣者幾希!此可為國人特別報告者也?!眻蟾嫒藳]有把握的事,“惟港外出入口,有無積沙,水深幾何?”“殊難臆度,”建議“以定開港之價值,非由海軍實地測量不可,此為特注之點也。”報告人總的觀點,“龍門港既得水利之勝,復占地位之美,形勢之佳,面積之廣,此所謂天賦良港”?!?0〕
此后不久,鐵道部長孫科提出了“庚關兩款筑路計劃”,為動議中的邕欽鐵路提供了資金基礎。民國18年( 1929年) 1月28日,孫科在中央政治會議提出《庚關兩款筑路計劃提案》,并獲得了通過。在這一提案中,孫科詳細地闡述了修建鐵路的線路、程序和資金來源問題。在第一期修建計劃中,寶欽鐵路被正式列入計劃。寶欽鐵路全長約751英里,預置耗資一億四百萬元。寶欽鐵路為“新擬線,連同湘滇線,為粵滇之比較線”。孫科在備注中注明:“此系武株、株欽之變相,而北端連于寶慶(湖南邵陽)?!币簿褪钦f,寶欽鐵路綜合了以前的粵滇線、湘滇線、武株線和株欽線四線的路線,結合已建鐵路的情況而將北端的起點定在了寶慶。在整個提案中,第一期四組鐵路建設全長5378英里( 8655公里)至6102. 5英里( 9817公里),六年完成建筑。筑路的資金來源一是英、德、意三國的庚子條約(即辛丑條約)退款,總值約13850萬元,將以此發(fā)行“庚款筑路公債”;另一部分來源于1928年后新增的關稅約3億元,將發(fā)行“關稅筑路公債”。兩種公債約可募集資金4億多元。這樣,六年內(nèi)修筑近10公里鐵路就有了基本資金保障?!?1〕
孫科的“庚關兩款筑路計劃提案”公布后不久,引起了川系首領劉湘的不滿。劉湘認為,第一期鐵路修筑計劃應該將渝欽鐵路列入計劃。將渝欽鐵路列入第一期計劃,劉湘認為有九個方面好處:“查渝欽線銜接成渝鐵路,橫貫川、黔、桂三省行政省會,正為聯(lián)絡西南腹部干線。既有政治控拆之宜,復得物產(chǎn)出海之便,其利一。北海要塞有鐵路以資聯(lián)絡,呼應靈通,無聲氣阻隔之虞,定足鞏固國防……其利二。貫通川、黔、桂三省而出???,三省共蒙福利,庶黔、桂兩省不再有爭筑湘滇及粵滇兩路之問題,而廣大四川亦免偏枯不及之患,其利三。由重慶、綦江、松坎、桐梓、遵義、貴陽、獨山、南丹、河赤、慶遠、遷江、南寧出欽州灣,坡度不大,則所費既省,工程自易,其利四。渝欽鐵路筑成后,逐次興筑由長沙而貴陽或出貴陽至昆明。斟酌財力,分工并舉,成一段有一段之效力,其利五。對于渝欽鐵路路基實已粗具規(guī)模,及時興筑,成功較易,其利六。足裕國庫之收入,其利七。渝欽鐵路筑成以后,得就其營業(yè)所入,趕筑成康鐵路。鞏固西南邊防,對于我國政治軍事經(jīng)濟均有莫大之益,其利八。似此不僅在發(fā)展西南交通,即以溝通東北地脈,其得九?!薄?2〕盡管劉湘將軍的提議最后沒有成行,但是,將北部灣作為西南地區(qū)的出海通道的認識,在國民黨內(nèi)中樞人物中越來越強化。
近代北部灣地區(qū)的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陳濟棠的宏偉雄圖有極大的關系,特別是與他推行《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關系深遠。陳濟棠( 1890—1954年),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廣西防城)人,粵系領袖之一。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 1928-1936年),積極推行“三年施政計劃”,創(chuàng)造了一個“陳濟棠神話”。
“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大綱提議書”最早由陳濟棠提出,并于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 9月27日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政務會議議決通過,于民國二十二年一月一日正式實施。在提議書中,陳濟棠提出了“茍非豫定步驟,嚴纏方略,各本其犧牲奮斗之精神,一致努力,則所謂革命建設、人民權益無所寄托,甚非本黨革命建國之本旨”建設思想,按照“就中確立施政原則,纏定施行程序及進度表,務求綱目具舉,率由有章”〔13〕的要求建設廣東。“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大綱提議書”分為三年施政計劃之原則、三年施政計劃之施行程序和三年施政計劃進度表三部分組成,與北部灣交通有關的建設主要在三年施政計劃進度表中建設類公路建設中。
依據(jù)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出版的《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說明書》,北部灣地區(qū)的公路建設分二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完成各公路計劃,三年計劃第一年( 1933年)完成合靈公路與南路第一干線。合靈公路是省道支線,由合浦縣城起,經(jīng)石康、武利、壇墟,以達靈山縣城,全長264里,1932年已經(jīng)竣工。1933年的工作是將尚未完竣的橋梁涵洞修繕一新。南路第一干線是省道,由佛山起,經(jīng)江門、臺山、開平、恩平、陽江、電白、水東、化縣至合浦,1932年大致完成,1933年的工作是將阻礙通車的碼頭工程建筑完工,預置耗資21萬3千元。三年計劃第二年( 1934年)與第三年( 1935年)完成合欽、欽防、防侖公路。合欽、欽防、防侖公路是省道,由合浦起經(jīng)上洋墟、欽縣城、東興市場、那良,至北侖止,全長452里,已建成162里,未完成的290里分兩年完成,1934年與1935年各完成145里,合計費用791318元。另一方面,是整理各公路計劃,建立各級公路管理機構,制定章程,實行全省公路聯(lián)運,施行有效監(jiān)督。
依據(jù)計劃,北部灣地區(qū)的鐵路建設有二條線路,一條是修建江欽鐵路,另一條是修建邕欽鐵路。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有建設廣東鐵路網(wǎng)的打算,計劃分別建設粵省東方鐵路、北方鐵路與西方鐵路三條干線。西方鐵路干線就是江欽鐵路。就其重要性而言,以江欽干線為重要,而廣韶(北方干線)次之,廣汕(東方干線)又次之。推究原因,有下列二個方面:“(一)粵省西方富源未開,寶藏未興,其中礦產(chǎn)如煤、鐵、銻、鎢之類,全未開采,有此干線,則開啟發(fā)富源。(二)廣西為兄弟之省,唇齒之邦,有此干線,不獨能開發(fā)其富源,且可以聯(lián)絡其軍政,是一舉而兩利,西南鞏固,端賴此著。”因而,廣東省政府有“實不能不從速興筑也”的想法?!?4〕
江欽鐵路有二條可建線路:一條被稱之為甲線,一條被稱之為乙線。甲線由江門市至公益埠,經(jīng)開平、恩平、陽春、信宜而至欽縣,全長共903里。這一線路沿途偏北,途徑稍灣,山多路長,礦產(chǎn)豐富。乙線也是由江門市至公益埠,從公益埠分路經(jīng)化縣、廉江而至欽縣,全長共885里。乙線偏南,途徑較直,河寬路短,而橋梁過多。廣東省政府選線時更重視于甲線。依據(jù)當時筑路的預算,如果以每華里須要大洋85000元,甲線需要大洋76755000元,而乙線需要大洋75225000元。這一筆修路款項如何籌集?廣東省政府的辦法是立足于內(nèi)資,同時也借一定的外資?!?一)該路建筑工程,限四年完成,每年由省庫撥款若干萬元,并由筑路委員會籌集若干萬元,分期劃撥,另由省府發(fā)行公債若干萬元,以全省某種捐稅為抵押品。(二)借用外資,以資挹注?!?/p>
欽邕鐵路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線路,是欽渝路與欽株路的最后一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民國三年,民國五年和民國十七年先后三次提議修筑,均因資金或戰(zhàn)亂而中止。修筑欽邕鐵路不見于《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大綱提議書》,但在《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說明書》中又現(xiàn)其內(nèi)容,不過其目錄與書中標題已變?yōu)椤皻J邕公路”??偟膩碚f,在《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說明書》中,欽邕鐵路計劃書相對來說比較粗糙,既沒有精確的線路,也沒有相對準備的預算,所有的數(shù)據(jù)均為大約數(shù)。欽邕鐵路計劃書耐人尋味。
北部灣交通的樞紐——龍門港——也沒有列入到“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大綱”,但在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十一月廿九日,廣東省政府卻以訓令的形式發(fā)布龍門建港的公告。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1933年6月,欽縣縣長章萃倫在廣東南路政府會議上提出開發(fā)“龍門港案”議案,得到與會人員的贊同,報請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暨廣東省政府核辦,并請以廣東建設廳的名義下發(fā)正式文件。該議案計劃籌款120萬元興建龍門港,采取“官商合辦”的方式集資興建。計劃“省庫官股四成,縣庫官股一成,商股五成”?!?5〕預先成立開港籌備處,負責招商集資與測量設計工作。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一月起至六月止,為實測招股期,以三年為期興建龍門港。不過,這一舉措有一些虎頭蛇尾。筆者查遍整個《廣東省政府公報》,提議修建龍門港的只有這一份記載,沒有下文。這意味著,興建龍門港的議案缺乏后續(xù)的推動。議案通過了,政府批文也有,但就是沒能建成龍門港。
總之,以《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為依據(jù),北部灣的近代交通事業(yè)有了切實的發(fā)展,盡管廣東西線鐵路——江欽鐵路沒有修到欽縣,龍門港也沒真正的興建,但是,施政計劃里有關公路的修建得到了切實的執(zhí)行,北部灣的公路網(wǎng)絡就是這時完成的。對比以往,說得多做的少,而陳濟棠時期的廣東政府不聲不響地將北部灣公路網(wǎng)建成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濟棠實是北部灣地區(qū)近代交通事業(yè)的奠基人。
【參考文獻】
〔1〕張仲平,袁夢鴻.查勘龍門港第一次報告書〔J〕.廣西建設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28年10月.
〔2〕田曙嵐.廣西旅行記〔M〕.中華書局,1935.3-4.
〔3〕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M〕.三聯(lián)書店,1957.486.
〔4〕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M〕.三聯(lián)書店,1957.623.
〔5〕法國公使畢盛致總署照會〔Z〕.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政藝通報〔A〕.“皇朝外交政史”(第二卷)〔C〕.光緒丁未年.
〔6〕外交總長孫寶琦致法國駐華公使覺琦函( 1914年9月26日)〔A〕.宓汝成.中國鐵路史料( 1912-1949)〔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26.
〔7〕陳暉.廣西交通問題〔M〕.商務印書館,1938.
〔8〕孫中山.建國方略〔M〕.商務印書館,1930.
〔9〕中央全國交通會議本廳預備提案會議紀事錄附提案全文〔J〕.廣東建設公報,第三卷第一期,1928年7月三十日.
〔10〕邕欽鐵路籌備委員勘查龍門港第一次報告書〔J〕.廣東建設公報,1929,( 5).
〔11〕庚關兩款筑路計劃提案〔J〕.廣東建設公報,1930,( 1).
〔12〕劉湘請筑渝欽鐵路〔J〕.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5期.
〔13〕陳濟棠.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大綱提議書〔J〕.廣東省政府公報,第205期.
〔14〕廣東省政府秘書處.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說明書〔M〕.東承印書局,1933.346.
〔15〕令發(fā)開辟龍門港案〔J〕.廣東省政府公報,1933年第234期.
(責任編輯:王云川)
[作者簡介]唐湘雨,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欽州學院北部灣海疆海防研究團隊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史與經(jīng)濟史。湖北武漢430079
[收稿日期]2015-03-01
[文章編號]1004-0633 ( 2015)03-125-6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