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軍吉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盵1]2015年5月5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所作出的頂層設計后對該議題的一次全面的具體戰略部署。著眼于提高資源生態效益的生態強國夢,是國家之夢、民族之夢、人民之夢,是美麗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進化歷程漫長而又艱辛。我國的原始文明始于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農業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生活開始了跨越式發展,雖然當時已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問題,但自然生態圈巨大的自我恢復平衡能力能有效消弭生產生活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種人類、資源與環境之間彼此協同有序、自然進化關系被專家稱為“原始綠色文明”。進入農耕文明時期,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利用或改造生存環境的能力逐漸增強,同時伴隨著更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問題日漸凸顯,諸如土地貧瘠、牧墾過度、植被破壞、濕地污染等問題日趨惡化。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規??涨暗恼鞣\動。對于整個20世紀來說,人類共消耗了約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2]并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前有未有的生存危機。
近代西方發達國家所創造的工業文明既大大提升了技術更新層次,也增強了財富積累的速度與規模,科學技術在此進程中扮演著“雙刃劍”角色,其合理開發與利用有利于造福人類生產生活,相反,一旦遭到濫用則會給人類長遠發展帶來巨大的傷害??萍嫉陌l展,使人類成為宇宙萬物的主宰,給人類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銳減、生態脆弱、貧富差距、戰爭浩劫、道德淪喪等困擾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受到了巨大挑戰。人們從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全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問題,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有直接的關聯。特別是20世紀的英國、蘇聯和日本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使得高消耗、高污染等公害事件逐步引起人們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對工業文明社會所帶來的成果和弊端進行了初步反思,許多國家開始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施政內容。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所著的《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書首次提及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為人類社會科學發展開啟了新的航程。隨后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并于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可稱之為促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20世紀90年代后,隨即產生了一系列有關生態學、環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大批新興學科,特別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所提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新世紀人類經濟社會建設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真正拉開了人類自覺轉變發展思維、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的序幕。
資源具有廣泛的內涵,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之分,在資源生態效益主題下“資源”的概念一般泛指自然資源。資源生態效益論認為,從人、社會和自然有機整體或人類社會發展總體趨勢來看,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精神文化、自然這五大領域繁榮發展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各自發展、協調發展形成的綜合發展就是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經濟增長是社會經濟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勞動借助技術中介系統來實現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因素和來自自然的生態因素相互作用的物質變換過程,也可視為生態經濟再生產中的經濟再生產的總需求和自然再生產的總供給的平衡協調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
資源生態效益博弈理論是基于各種經濟社會發展要素之間存在著的顯性和隱性利益和矛盾所展開的,當前的產業、產品結構中低碳的成分較低,高碳的成分較高,所形成的一種隱性的結構性矛盾會帶來資源被過度開采,造成資源環境隱性破壞,空氣質量隱性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隱性損害。受市場價格調控的高碳資源產品和低碳資源產品供給之間的沖突是資源顯性結構矛盾,易被人類感知。在顯性和隱性結構利益博弈格局下,不同的產權制度將會帶來不同的經濟利益,產權的規則制定與執行一致將顯得十分重要。
生態足跡理論則是利用系統性的計量指標較好地反映人類與生態之間關系的具體變化情況,易于被研究人員接受理解,可操作性較強。由于生態足跡模型展現了生態系統某個階段的橫截面數據、固定參數標準、單一或多情景模擬演變過程,該模型便能充分展現人類社會特定時間段因物質生產、消費等活動而帶來的生態空間占用情況。如人們可以通過土地承載力、碳排放量等安全工具指標直觀地掌握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以便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生態經濟學理論源于生態學向經濟社會問題領域的拓展,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環境效應產生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反思,提出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科學生產和消費模式,使其能以最低限度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為重新認識產業系統、環境系統、結構系統等客觀存在的生態特征與規定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該理論集中于研究經濟部門與生態部門之間相互作用的效應,主要解決的是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循環經濟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效應與規模、生態效率與公平問題,其應用研究成果涉及各種政策設計、法律制定、標準設置等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生態實踐不但是人類生活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創造生態世界的基本方式,更是人類實現自我超越的根本途徑。人們通過低碳和生態實踐,有意識、有目的地創造了一個與生態環境相對應并且與其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環境地球”,資源生態效益的進步意味著人的生命自由度和質量提升了,人可以邁向更優質的生存和發展境界,從而使人獲得更大程度的解放。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將以全新的經濟形態豐富社會關系,擴張人的社會性和生態型,從而造就一場人的生存與發展方式的飛躍和人類生存與發展狀態的革命。
資源生態效益理論的提出,預示著環境革命和生態文明建設將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的命運前途和生存智慧聯系在一起,并不斷延伸到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和資源聯動發展領域,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福祉與永續發展。馬克思指出: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3]人類生態實踐和低碳發展是思維方式創新的最深刻的現實基礎,人類生態思維方式也不斷對低碳和生態經濟發展實踐構成重大影響,并促使對方發生趨勢上的變化。資源生態效益是當今和未來時代感較強的新概念,資源環境革命的到來將有助于提高人類整體的生態認識能力和低碳思維水平,現已經成為指導人類科學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低碳和生態思維方式的創新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指低碳和生態思維方式由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的飛躍,其二是指同一類型思維方式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環境革命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它不僅帶來環境革命的理論創新,也必然帶來一個時代思維方式的重大創新,使得那種絕對的、單向的、時空分離的思維方法必將被相對的、多向的、時空統一的認識方法所取代。因此,低碳和生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必將極大地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的創新與進步,從而推動人們由傳統生態思維方式向現代生態思維方式轉變。
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占主導地位生產關系的總和,社會制度總會隨著不同階段生產力的發展階段而發生變革,進而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制度。在資源生態效益視野下,社會活動參與主體的自主創新就是要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促進生態和經濟在生態系統中實現良性循環,增強資源生態系統對社會生產和生活廢棄物排放量的自凈化能力,其自主創新行為與生態效益的狀態有著緊密的聯系,能否有效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對改善生態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提升資源生態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立足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難點問題,努力探索市場機制與生態保護機制相結合的最佳路徑,使資源生態效益機制成為一種常態化制度確定下來。創新資源生態機制,需要突出以人為本,建立科技人才選、蓄、訓、考、用等選人用人機制,激發各類社會發展主體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建立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結構的宏觀經濟政策,努力培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健康發展。大力倡導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思維理念,營造保護資源環境的良好氛圍。注重資源節約利用技術、廢棄物重復利用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在資源環境發展領域的深度合作,繼續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低碳科技型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循環經濟并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占領全球市場高地。
[1]胡錦濤.堅定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春雨.跨入生態文明新時代[N].光明日報,2008-7-1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