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法,楊連瑞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語言損耗》(Language Attrition)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作者為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英語專家、羅瑟琳·富蘭克林學者Monika S. Schmid教授。全書共五個部分,十八章,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系統詳細地介紹了語言損耗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我國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導和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第一部分論述了語言損耗的不同層面,包括語音、音位、詞匯、形態、句法和語用。作者在研究兩位德國猶太人后裔L. Albert和U. Gertrud的語言損耗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問題:如何定義語言損耗?損耗研究應該從哪開始?在語言技能方面有沒有一個清晰的能夠感覺到的界限來區分語言損耗者和非損耗者?我們能否制定一個語言標準來區分一個人說話時有較多的錯誤,有外國口音的是損耗者而另一個低于這個標準的就是非損耗者呢?在第二章作者分析了雙語制的不同形式及其對語言損耗的影響,指出觀察到的數據幾乎不可能區分語言損耗者和非語言損耗者。二者的區別在于他們的語言環境,語言損耗者的語言環境不同于其成長的語言環境。作者認為,跨語影響和損耗之間存在一個程度問題,輕者表現為跨語影響,重者表現為損耗。我們可以根據受試話語中有什么來研究跨語影響,根據受試話語中缺什么來研究或檢測語言損耗。第三章調查了語言損耗中的跨語影響因素、心理詞典的衰退以及二語學習者或者某一要調查的普通讀者的語音、語法是如何損耗的。作者認為,母語心理詞典的衰減或者較難通達可能是語言損耗的第一征兆,但是利用測試來檢驗和解釋這種現象存在著本質性問題。第四章討論了心理詞典中詞匯內部惡化和縮減是如何體現的。作者明確指出由于二語某種程度的影響,母語系統可能發生變化或重組,但是實際上這并不意味著母語詞匯量的減少。從某一方面(借用)來說,二語的新詞整合進入母語系統則意味著語義的進一步豐富,母語的詞匯量在增加并且更精確。作者還詳細介紹了測量詞匯損耗的方法。第五章主要從跨語影響和母語損耗的角度討論了語音損耗、句法損耗和形態損耗。與詞匯這個開放性系統相比,語言的這些特征屬于封閉性系統,比較穩定,不容易損耗。作者建議在分析這些方面的語言損耗時應該對比單語者的話語形式。
第二部分主要探討了影響語言損耗的社會因素,包括三章。第六章分析了影響語言損耗的語言使用者個人的背景因素,其中年齡因素包括移民時的年齡、移民時長、參加測試的年齡等。根據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假說和有關研究,作者認為,青春期后(12歲后)移民的人才有可能是母語損耗者,青春期前移民的人還沒有完全習得母語,被稱為不完全的學習者或習得者。這意味著青春期前接觸外語能夠有助于外語的習得,但是同時也意味著母語輸入的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母語的損耗。第七章重點討論了母語輸入和輸出對損耗的影響。作者把語言的使用分為三大類:互動的(與他人書面和口頭交流)、非互動的(讀書、看媒體)和自省的(思維、做夢)。測量語言使用對語言損耗的影響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注重數量(時間長度)的同時還要注意使用語言的質量(與誰交流、語境等)。第八章分析了說話者的態度和身份認同對語言損耗的影響。作者認為,經常使用母語、對母語或語言社區的積極態度以及說話者密集、復雜的社會網絡有助于母語的保持。
第三部分包括兩章,第九章論述語言損耗者(研究對象)的特點和挑選,涉及語言損耗的自變量。研究者應該根據研究目的控制變量招募、挑選受試。作者詳細論述了確定語言損耗基線的因素(損耗的起始年齡、移民時間、受試的年齡、移民前的語言習慣等)和方法(縱向跟蹤法和使用控制組),以及運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語言損耗需要注意的事項。第十章分析了語言損耗的研究內容以及如何獲得有效的數據資料,涉及語言損耗的因變量(詞匯、語法等)。作者認為,研究內容越具體就越便于直接設計實驗研究和解釋實驗結果。此外還討論了隱性和顯性知識與實驗任務(線上和離線任務)的關系、口語和書面語測試的優缺點、語言運用、語言理解和語言加工研究對語言損耗研究的影響。
第四部分包括四章,重點研究了語言損耗研究的實驗設計。作者認為,實驗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研究問題決定的,而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則決定研究問題。第十一章討論詞匯損耗任務的實驗設計,用于研究語言損耗與心理詞典的關系,包括圖片命名任務、圖片—詞匯匹配任務、言語流暢性任務。第十二章分析語法判斷任務的實驗設計,用于測試語法知識的損耗,包括傳統的不限時間的紙筆語法判斷、限時的語法判斷、自定步速的語法判斷、利用眼動儀技術和ERP技術的語法判斷。第十三章介紹其他形式的語法任務的實驗設計,包括圖片確認、圖片—句子匹配、句子釋義、故事釋義,還涉及研究屈折形態損耗的Wug測試方法(要求受試補充句子語境中缺乏的屈折形態信息)。本章還介紹了利用完形填空,即C-Test來研究語言損耗的方法。在第十四章作者討論了如何設計自由談話收集語言損耗的資料,認為這類自由談話非常必要,因為它可以辨別兩種不同的語言損耗,即語言知識的損耗還是語言知識通達路徑的損耗。
第五部分包括四章,主要探討語言損耗資料的編碼、分析和解釋,前三章重點介紹數據的編排和分析。第十五章介紹了使用CHILDES項目中的免費網絡資源CHAT轉換器進行自由談話文字數據轉化的過程以及使用免費資源CLAN程序分析由CHAT轉換后的自由談話資料的過程。第十六章論述了如何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處理各種實驗獲取的數據以及如何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第十七章是關于推論統計,即根據描述統計的結果得出結論,涉及利用SPSS中的T檢驗、方差分析來統計組間差異和組內變量差異以及皮爾森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第十八章為本書的結論,告訴讀者在研究35位實驗者語料的初期無法確定影響語言損耗的可預測因素,如母語的使用和離開(移民)的年齡,指出這些影響因素必須和典型的語言使用者在某一時期的發展特征結合起來才有望真正揭示語言損耗的因素。
國內對語言損耗的研究起步較晚,內容主要包括英語二語學習中母語漢語的損耗(劉雪麗、林立紅,2013)和母語漢語環境中二語英語的損耗(倪傳斌、延俊榮,2006;倪傳斌,2013;楊連瑞,2009,2011)。而對于語言損耗(包括二語損耗)定義的確定、影響因素的界定、損耗過程的解讀等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從整體來看,本書是一本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研究語言損耗的指導手冊,對國內語言損耗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能夠進一步豐富國內“語言損耗”這一術語的定義。目前國內廣泛接受的定義是雙語者或多語者個體或團體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或喪失的現象。本書認為應該考慮三種類型的語言使用:(1)有輸入和輸出的使用(互動式);(2)只有輸入的使用(閱讀、看電視等);(3)只有輸出的使用(內省語言,如做夢、思考、表達感情等),分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測量這三種類型的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第七章)。本書結合喬姆斯基的生成句法理論提出了能力的損耗,但損耗的是語言能力(competence)還是語言運用能力(performance)呢(Schmid,2011:49)?作者認為,就12歲以后移民的語言使用者來說不存在語言能力的損耗,因為語言機制(語法、語音等)一旦形成,即使幾十年不用也不會變化或丟失。這就意味著如果對過了習得關鍵期的語言使用者進行研究,研究的目標就只是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performance)。是否可以認為我們目前研究的語言損耗其實就是語言運用失誤(performance errors)呢?如果不是,這些損耗與語言運用失誤的區別是什么呢?作者認為,青春期后(12歲后)移民的人才有可能是母語損耗者,青春期前移民的人還沒有完全習得母語,被稱為不完全的學習者或習得者。這意味著青春期前接觸外語能夠有助于外語的習得,但是同時也意味著母語輸入的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母語的損耗。這一觀點對國內二語損耗的研究提出了挑戰,如何定義二語損耗者,何為二語損耗的起始時間?
對于語言損耗的影響因素,本書討論了跨語影響和由于某一語言使用的減少產生的影響。作者認為,二語某種程度的影響可能導致母語系統發生變化或重組,但并不意味著母語詞匯量的減少。從某一方面(借用)來說,事實正相反,二語新詞被整合進入母語系統則意味著語義的進一步豐富,二語中的那些文化負載詞就是很好的例證。通過學習英語dragon,漢語中“龍”的詞義進一步豐富,不僅指中國古代的皇帝(漢語語義),還可以指邪惡的小人(英語語義)。這一觀點與目前國內研究外語詞匯損耗的思路一致。對于中國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畢業后停止使用英語若干年,他們的詞匯損耗也許就表現在詞匯量的減少上。倪傳斌(2013)的研究發現在詞匯損耗的初、中和后期,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詞匯實際保留量(接受性)分別為3 300,2 900和2 500個,呈現遞減趨勢。人們一般認為語言損耗和語言習得是兩個逆向的過程。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那些個體因素,如動機、焦慮、態度、感情等會反過來影響語言損耗嗎?其他的二語習得的理論假設是否也會有助于語言損耗理論的建構呢?
本書指出語言損耗的過程有兩種假設。第一種是語言知識的損耗,表現在機制規則的偏離、使用語言的直覺知識的丟失、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縮減等。與非語言損耗者相比,這類語言損耗者有著不同的語言表征方式。而第二種假設認為語言知識完好無損,但是由于長時間沒有使用,損耗者較難通達這些知識(路徑不熟悉了),需要花費較大的努力來檢索記憶中的詞匯、語法知識等。語言知識需要不斷使用才能維持,避免其惡化損耗。越常使用的知識越容易回憶,某一知識越不常使用也就越難激活檢索。這類語言損耗者也有著不同于非語言損耗者使用語言的方式。第一種類型的語言損耗者在不同形式的測試中都應該表現出一致性,而第二種類型的損耗者即使是同一類型的測試,幾分鐘后再測試的成績就可能不一致。這要求我們在研究語言損耗時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研究結果,確定研究的是語言知識的損耗還是通達路徑的損耗,因為受試在測試中想不起某一個詞并不一定就表明這個詞受到損耗。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我們認為沒有損耗的語言中,無論在L1還是L2中都存在著就在嘴邊現象(the tip of the tongue,TOT)。作者認為,利用自由談話的方式可以辨別兩種不同的語言損耗(Schmid,2011:187)。
本書的不足之處表現在對研究方法的分類方面。作者介紹了一些前人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歸類時有些不妥。例如,把目前比較先進的眼動儀技術和ERP技術放在語法研究中,似乎表明這些方法只適合研究語法損耗。其實不然,眼動儀技術和ERP技術同樣可以用于研究詞匯損耗、語音損耗、形態損耗等。C-Test也同樣放在了語法研究中。作者在文中明確指出C-Test利用真實的語料不僅可以測試像詞匯、語法、習語等較低水平的技能,還能研究像句內關系、全文閱讀等較高的語言技能(ibid.:182)。
[1] Schmid, M. 2011. Language Attr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劉雪麗,林立紅. 2013.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漢語詞匯磨蝕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5): 719-931.
[3] 倪傳斌. 2013.外語詞匯腐蝕的動態過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6): 909-920 .
[4] 倪傳斌,延俊榮. 2006.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1): 50-55.
[5] 楊連瑞. 2009.國外語言損耗研究的現狀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5): 42-47.
[6] 楊連瑞. 2011.國外語言損耗研究的社會心理因素[J].外語教學, (2):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