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黑龍江省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我有太多的理由懷念您
李艷麗(黑龍江省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8月13日,驚聞圖書館先賢李修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15年7月13日4時30分在加拿大逝世的噩耗,我和廣大的圖書館同仁一樣,覺得十分揪心和非常難過。
先生是我國圖書館學界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是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原圖書情報學系)的締造者,一生專注學術研究,在學界業界擁有很高聲譽。他襟懷坦蕩、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堪為楷模,為黑龍江省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得同仁尊敬和愛戴。我雖與先生共事時間較短,但先生對我的幫助和影響卻讓我終生難忘。
1991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省圖書館,在省圖書館籌建新館時,被分配到新館籌建辦,與先生工作的研究室合署辦工。由于我性格內向,不外出采集資料的時候,都會坐在研究室里看閑書,給人一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感覺。記得有一天,先生特別高興,給我講了一個他年輕時的故事:求學時的他利用1個月的暑期時間,翻譯了一本英文書,結果外文翻譯能力大增。他鼓勵我說,圖書館的工作不受專業限制,有時間要讀好書。一語點醒夢中人,第二天,我便翻出了畢業時同窗送我的俄文原版書《А н н а К а р е н и н а》,用3個月時間對照著中譯本《安娜·卡列尼娜》將俄文版讀了1遍。當我把讀完這本書的消息告訴先生后,先生非常開心。至今我都記得,那個下午,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先生發亮的腦門,他興奮地用手絹擦拭著額頭上那些晶瑩的汗珠,給我講在圖書館要做學問,平時要積累,要在學術界發表自己的聲音。就是這樣一個午后,讓我深深愛上了自己的職業。
從此之后,和先生談話成了我每天吸取營養的美好時光,我開始以崇拜的眼光搜索先生的足跡。由他主持的國家“七五”期重點研究課題“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與布局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時,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文獻資源布局的理論研究與實際調查工作。他一生專注于學術研究,先后發表如《論漢語拼音著者號碼表的編制問題》《再論藏書剔舊》等專業著述數十篇,譯文多篇,研究編寫的《五筆字型速成自學教程》多次再版,在學術界擁有很高聲譽。早在1984年,在他的積極呼吁和敬業努力之下,黑龍江大學圖書情報學系才得以成立。他曾不辭辛勞,奔波于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等學府,引進優秀人才,組建了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同時培養出大批圖書情報專業人才。
1993年,我在整理全國圖書館新館建設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專業,攥寫了論文《圖書館建筑文化求索——黑龍江省內圖書館隨筆》,先生看后,鼓勵我投稿發表。記得那天,先生走進辦公室,手里拿著一本《圖書館建設》,進門就當著大家的面,夸獎我雖然年紀輕輕,做起事來卻有板有眼,踏實認真,一教就會,并召喚大家一起來看看我的處女作。老館長趙立珠看完,隨口說,這孩子應該去采編部,于是5位圖書館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圖書館學。那天,我第一次清楚地知道圖書館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業務工作——中文圖書分編,它是保證書目數據質量和保障圖書正常流通的重要環節,不但要求分編人員能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踏實的工作作風,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較好的文化素養,同時要求分編人員能夠自覺地、不間斷地學習新知識以完善知識結構,是一項知識性較強的工作,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有所突破。最后先生鼓勵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從事圖書分編工作。
后來,先生光榮退休了,我卻真的在中文分編崗位干了10年。我感謝先生給我的建議,讓我從一個圖書館門外漢蛻變成圖書館業務骨干。
1999年,聽聞先生要出國定居,我就開始著手寫論文,想在先生走之前做為禮物送給他。我記得特別巧,10月末,我剛剛拿到《圖書館建設》第5期,上面有我新寫的論文,就看見了先生,他說將于11月11日赴加拿大定居。那一日,大家紛紛表達不舍,那一日,我不舍到心痛,我暗下決心,要學好俄語,要做好圖書館學問。之后我結合分編和建筑專業撰寫了很多論文,兼做《圖書館建設》的稿件校對,并于2002年通過省文化廳俄文和公文寫作考核后,被正式借調到文化廳外聯處工作。
外事工作雖然政治性和政策性強、壓力大,但視野寬闊,初事外聯工作的我年輕氣盛,全身心投入到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全然忘記自己只是一名借調人員,把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當成了自己的事業。直到一次偶然,我才又想起圖書館。
2008年,也是一個明媚的下午,我在省文化廳意外地看見了先生,他比我記憶中的模樣清瘦了許多,原來他是來文化廳看望他的校友王世英,王處長告訴他,我被借調到廳外聯處后工作踏實,在第一次組織藝術團出訪時就獲得邀請方授予的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使者稱號,之后在派往薩哈共和國組織活動時,又獲其文化部授予的特殊貢獻獎等;因善長文案工作,被評為全省文化系統信息工作先進個人。于是,先生來到我的辦公室。那是一個豐盈的下午,我聽先生講各種軼事,從他年輕時代的歷練到目前海外生活的安逸,那個下午,是那么溫暖,那么新鮮。他翻閱《伙伴》和《中外文化交流》看我寫的文章,在離開時,先生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圖書館才是你的根,有機會多學習國外圖書館先進經驗,多寫一些對圖書館有幫助的論文。
后來的許多年,我再也沒有見過先生,但我撰寫了很多圖書館專業的論文。再后來,聽說先生得了很重的病,于是,我開始將健身的理念融入生活,我愛上了瑜伽,瑜伽不僅健碩了我的身體,還給了我如先生般博大的胸懷。
2013年,我重新回到省圖書館,開始努力拓展業務,我想在圖書館界留下自己的名字,我想等先生回來,與先生暢談。于是2013年參與接待俄羅斯代表團后,翻譯了《古拉耶夫斯克地區圖書館事業概述》。2014年隨團訪問遠東國立科學圖書館時,成功在那里設立了“數字資源服務工作站”,建立了友好館際間合作參考咨詢平臺。2015年就在我著手撰寫《俄羅斯古典文獻在黑龍江的流傳研究》時,卻聽到先生離世的噩耗……
2015年8月13日,我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了先生離世的訃告,心里特別難過,在圈中我寫到:91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到省圖書館,有幸有一年多的時間工作在研究室,豁達謙遜的李老對待學問嚴謹踏實,他如同領航者,在我剛剛踏上工作崗位,就讓我有機會觸及學者大師般的光芒,在他的指導和鼓勵下,我讀完人生的第一本俄文圖書《AHxa KapeHHHa》。后來我有機會從事了多年的外事工作,一直對李老心存感念。
2015年9月13日夜,我終于在1個月的時間內再次讀完了這本我讀了多次的圖書,讓我沒有想到的是,9月14日,《圖書館建設》編輯部發出了“紀念李修宇先生”的征稿啟事。冥冥之中,我有太多的理由懷念先生,在我人生的每一個折點,都有先生的影子,先生鼓勵的微笑和悅耳的教誨。如今,我亦如老者工作在年輕人中間,我相信,這個世界,無論再怎么喧囂、浮躁、動蕩、變遷,還是有無可替代的深情和簡潔純粹的愛存在。
先生,我尊敬的先賢,我命中的先知,雖然我們現在已不在同一次元,但我多么希望您能聽得到我的呼喚,我珍視您的鼓勵,珍視您和藹親切的肯定和額頭那晶瑩閃爍的汗珠。
李艷麗 女,1969年生,1991年畢業于黑龍江商學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