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管理辦公室 北京 100732)
亦師亦友真情在
——回憶與李修宇老師的兩次學術合作
楊沛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管理辦公室 北京 100732)
初識修宇老師是在1983年冬季一個大雪漫天的日子。我與同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情報系任教的劉迅在哈爾濱出差,到黑龍江省圖書館聯系80級學生畢業實習事宜。修宇老師時任黑龍江省圖書館副館長,他熱忱接待我們,對我們的實習計劃提出中肯建議并作了精心安排。初次見面,修宇老師給我的印象是率直、干練和隨和。次年春天,我帶隊去黑龍江省圖書館實習時,修宇老師已奉調黑龍江大學,負責籌建圖書情報系。此后,因聯系接納畢業生、推薦保送研究生,我與修宇老師謀面的機會漸多,但總是來去匆匆,未及深談。不過他對事業的執著和對人才的渴望令我感動。因當時東北師范大學尚未落實我愛人的工作,修宇老師曾主動邀請我赴黑龍江大學任教。雖然未能成行,但我至今仍心存感激。
在20世紀80年代,東北三省圖書館界學術、業務活動很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圍,我與三省的前輩、同仁的合作與交往也日漸頻繁。每逢到哈爾濱出差,按照我和趙世良老師的約定(我們曾經在東北師范大學共事一年),都要到趙公府上小住一晚,促膝長談。每到談興正濃時,世良老師便“duang、duang”敲擊暖氣管道,住在樓下的修宇老師馬上上樓來加入敘談。從他們獨有的“暗號”,看得出二位老師友情至深。趙世良、李修宇曾被譽為黑龍江省圖書館的“雙子星座”。他們先后畢業于50和60年代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當然是我這個“七七級”的老前輩,我一直尊他們為師長。但世良、修宇老師卻堅稱“肩膀齊為弟兄”。所以他們二位又是我敬重的學兄,無論是學識還是人品,均堪稱吾輩楷模。我們亦師亦友的關系長留三十余年。我們的談話內容海闊天空,涉及時政、社會、人生,林林總總,無所不包,但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圖書館業內的事情,諸如事業發展、人才需求、技術應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等,當然也不乏業界動態和趣聞掌故。與二位師長的交談使我受益良多,談話中不時迸發出火花,彼此都受到啟迪。漸漸地,我們的合作步入學術研究軌道,促成了我與修宇老師的兩次難忘的學術合作。
第一次合作是在80年代中期,我們共同醞釀合作編寫文獻編目教程。當時各院系的編目課程按語種分設,學完中編再學西編,內容交叉重復。我和修宇老師當時都主講編目課程,于是商定將中、西編合二為一,這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的改革。1985年春節剛過,我便趕到哈爾濱與修宇老師討論合作編寫編目教材。那幾日因黑龍江省圖書館招待所過節歇業,我便住在修宇老師家中,受到他們夫婦的盛情接待。楊學梅師母在黑龍江省圖書館擔任副館長,業務能力不讓須眉,操持家務更是井井有條,居室潔凈、典雅,燒得一手好飯菜。我記得她家的早餐有大米粥、小包子,配上一碟松籽兒,那叫一個美!
中西文統一編目教材體例討論完畢,我們開始分頭執筆編寫,完成初稿后便在各自的系里試用。當時教材出版并非易事,我們需要聯系更多的院系加盟,于是把目光投向北京大學,希望他們能帶頭推進編目課程的改革。但由于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再加上李紀有老師遇車禍辭世,教材出版暫時擱置了。黑龍江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編目課程的改革實踐,無疑在圖書館學教育改革大潮中激起一朵浪花。對于我們曾經的付出,修宇老師和我都感到些許欣慰和遺憾。
與修宇老師的第二次學術合作,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共同主編了《文獻資源建設與布局論文選》〔中國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選叢(1949—1999)之四〕,合作者中還有知名專家肖自力老師。他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大型項目“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與布局研究”,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該課題進入收官階段,他們二位忙于結項驗收,所以便把選編文選的主要工作交給了我。我先后數次趕往北京、哈爾濱與二位會晤,修宇老師也曾專程到長春指導我的工作。在完成篇目初選后,由我執筆撰寫《中國文獻資源建設研究概述》一文,載入文選卷首。我和二位老師仔細研討文章體例結構、敲定章節細目、斟酌學術觀點、確定材料取舍。這篇3.3萬字的長文,比較系統地表達了我們的文獻資源建設觀念。文中描述了從圖書館藏書建設到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文獻資源建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論證了文獻、文獻資源和文獻資源建設基本概念,提出了文獻資源是“迄今為止積累貯存下來的文獻之總和,是社會上廣泛分布的文獻的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識財富的存在方式,是人們最經常、最大量、最方便的一種情報源 ……一個國家文獻資源的貧富,可以作為衡量該國文明水準的尺度,檢驗其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實力的指標。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1]我們還把文獻資源建設定義為:一定范圍內的圖書館及其他文獻情報機構對文獻資源進行有計劃積累和合理布局,以滿足、保障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需要的活動。文獻資源建設區分為微觀、宏觀兩類,微觀的文獻資源建設即圖書館的藏書建設;而宏觀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建設,則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國際間眾多的文獻情報機構對現有文獻資源的規劃和協作、協調發展。文獻資源、文獻資源建設概念和相關理論的提出,被認為是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研究的重大突破。范并思教授評論道,“中國圖書館學家首次用自己的概念創立研究領域,并且沒有一個術語如此科學地包容了這個領域的問題。在這一領域,中國人站到了世界前列。”[2]
1993年5月,《文獻資源建設與布局論文選》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文選》中收錄了修宇老師的論文《再論藏書剔舊》,是這一領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這次與修宇、自力老師的學術合作令人十分愉悅。此后我們又在《圖書情報工作》等專業刊物上陸續聯名發表多篇論文,主要有:《從藏書建設到文獻資源建設——文獻情報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進展》《我國文獻資源建設概觀》《中國文獻資源建設理論研究的主要進展》《試論我國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等,進一步探討文獻資源建設深層次問題。修宇、自力老師在文獻資源建設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貢獻為學界、業界矚目,他們對于我這個學界新人的提攜,令我增長見識,較早地步入專業前沿。
自從修宇老師離休之后,見面的機會少了。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我們在三院系辦公室里相遇,在場的有來自黑龍江省圖書館“三杰”——趙世良、李修宇和夏洪川。修宇老師用他的相機拍下了我們珍貴的合影,這幅照片是修宇老師日后寄給我的。
最后一次見到修宇老師是2013年8月1日。全國出版界、圖書館界全民閱讀年會在哈爾濱黑龍江省圖書館舉行,修宇老師趕到會場看望與會的朋友。在大會主旨報告期間,我和吳?、茆意宏在后臺休息室同修宇老師暢談言歡。吳?、茆意宏曾與修宇老師在80年代末全國文獻資源調查中有過合作。多年未見,修宇老師蒼老了許多,但依舊精神矍鑠,清瘦的面龐透露出樂觀、豁達,雖然80歲了,還是那樣思維敏捷,言談風趣幽默。他介紹了自己離休后的生活狀況,往返于哈爾濱與加拿大之間,領略異國風情,享盡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他也談到患病后治療、康復、鍛煉的過程和感悟。中午在會議用過自助餐,我們仍意猶未盡。送修宇老師回家的路上,我們走了很遠很遠……
誰知,這竟是我們的永久訣別。
一路走好,尊敬的修宇老師。
[1]肖自力,李修宇, 楊沛超. 中國文獻資源建設研究概述[M]//文獻資源建設與布局論文選.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5.
[2]范并思. 從經驗圖書館學到新型圖書館學[J].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3(2):3-10.
楊沛超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管理辦公室主任,二級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長,東北師范大學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兼任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


左起:李修宇、趙世良、楊沛超、夏洪川,1998年五四攝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