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電影《泰坦尼克號》橫掃國內票房時,絕大多數人認為豪華郵輪距現實生活非常遙遠;但上海交通委不久前發布的數據卻清晰地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郵輪旅游離老百姓生活似乎越來越近。截止到去年10月,上海港2014年郵輪旅客吞吐量達100萬人次,且絕大部分是出境游。對此,2014中國郵輪經濟發展高峰論壇觀點也可佐證。
在筆者看來,在春節出游高峰期間,避開國內熱門景點的擁擠,選擇到郵輪上度過一個休閑輕松的假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郵輪旅游與老百姓的“近”和“遠”。
郵輪旅游的起源亦“近”亦“遠”
18、19世紀,海洋運輸是人們遠洋貿易的主要形式。相伴隨,產生了大量客運需求。因此,出現了郵輪的前身——海洋上定線、定期的遠洋客輪。但那時的郵輪,主要起到把旅客(當時還進行郵件運輸)進行空間位移的作用。二戰以后,噴氣式飛機的投入使用弱化了客輪傳統的交通運輸功能。為了應對,20世紀80年代起,客輪轉型發展,開發集住宿、餐飲、觀光、度假、娛樂、體育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高端旅游,并引領世界海洋旅游發展的新一輪高潮。這輪旅游新高潮率先在北美、歐洲等地盛行起來。因此,郵輪旅游起源可謂較“久遠”。
上海迎接第一批郵輪旅游客人的時間是1997年。但之后10年間,上海郵輪旅游仍非常有限。如,2005年,郵輪旅游人數只有3萬人次,其中,出境游僅1000人次。但到了2007年,上海郵輪旅游開始井噴式發展。2007年2月4日出發的“處女星”號郵輪,由上海到新加坡,成為首艘從上海出發的郵輪。之后,7月3日,意大利歌詩達郵輪集團旗下的“歌詩達”豪華郵輪開辟了上海-日本長崎-韓國濟州島郵輪定班航線。2011年10月,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正式開港。2012年9月,國家旅游局批準在寶山設立以吳淞口為中心的“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可謂,上海“近期”才出現郵輪旅游熱。
郵輪旅游的認知亦“近”亦“遠”
郵輪旅游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公認的概念。大量的國外文獻對“cruise industry”和“cruise tourism”沒有區分。國內研究也主要偏重于郵輪產業、郵輪經濟,對郵輪旅游的概念界定較少。調研還顯示,公眾對郵輪旅游的品牌、風格、目的等理性認知程度不足。部分游客尚不能真正理解“郵輪本身是目的地”,是“漂在海上的不夜城”、“海上流動度假村”涵義。事實上,郵輪也是一種文化。傳統郵輪上,人們與貨物同一艘船,且需要忍受海上幾個月的顛簸,因此,郵輪代表著一種冒險與開拓精神。對這種早期文化的認知,則更“遠”。
當然,上海公眾對郵輪旅游的認知亦趨“近”。如果說10年前,公眾對郵輪的認識僅限于其豪華的外觀和昂貴的費用,對郵輪的構造和主要設施、世界主要郵輪公司及其產品、郵輪上的活動安排以及上船前的準備工作等都不熟悉,那么現在已有不少公眾意識到,郵輪旅游產品是以郵輪上休閑度假為主體的,主要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郵輪,而不是選擇它所到達的港口。例如,有的郵輪是以欣賞海景為主,有的郵輪則載滿熱帶花卉,有的郵輪則像海上精品購物廣場。調研還顯示,上海公眾認為飲食與娛樂是郵輪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另外,上海公眾對旅游費用仍非常敏感,例如,部分游客認為,郵輪旅游的船票包含了船上所有大眾性消費,非常方便。但部分個人消費,如上岸旅游費用、報團費、港務費等需另外結算,價格偏高。可見,上海公眾對郵輪旅游的認知非常“貼近”物質生活。
郵輪旅游的行程亦“近”亦“遠”
郵輪旅游可分為遠洋郵輪旅游和近岸郵輪旅游。遠洋郵輪通常在10天以上,行程跨越兩大洲。目前,遠洋郵輪旅游集中在歐美。在歐美,7日~12日游較受歡迎,最長的可達幾十天。嘉年華郵輪集團、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公司、云頂香港有限公司三大郵輪公司壟斷了全球郵輪旅游8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中遠洋郵輪旅游占比更大。因此,從全球范圍看,郵輪旅游行程通常較“遠”。
近年來,上海的郵輪旅游出現迅猛發展。但從航程上看,航程尚“近”。如以上海為母港的郵輪旅游中,上海到日韓的郵輪是目前最經典線路,4~5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由于國內消費者閑暇時間有限。根據我國現行假期制度,十一和春節兩個黃金周是最長的假期,通常也只有七天,因此國內大多數上班族比較喜歡4~5天的游程。另一方面,航程越長,郵輪公司需要提供更豐富的娛樂節目,需要更高層次的郵輪服務人員。從我國郵輪旅游市場看,產品和人才仍是瓶頸。
綜上,我們認為郵輪旅游離老百姓亦近亦遠。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郵輪旅游將帶領我們越游越遠。
電影《泰坦尼克號》橫掃國內票房時,絕大多數人認為豪華郵輪距現實生活非常遙遠;但上海交通委不久前發布的數據卻清晰地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郵輪旅游離老百姓生活似乎越來越近。截止到去年10月,上海港2014年郵輪旅客吞吐量達100萬人次,且絕大部分是出境游。對此,2014中國郵輪經濟發展高峰論壇觀點也可佐證。
在筆者看來,在春節出游高峰期間,避開國內熱門景點的擁擠,選擇到郵輪上度過一個休閑輕松的假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郵輪旅游與老百姓的“近”和“遠”。
郵輪旅游的起源亦“近”亦“遠”
18、19世紀,海洋運輸是人們遠洋貿易的主要形式。相伴隨,產生了大量客運需求。因此,出現了郵輪的前身——海洋上定線、定期的遠洋客輪。但那時的郵輪,主要起到把旅客(當時還進行郵件運輸)進行空間位移的作用。二戰以后,噴氣式飛機的投入使用弱化了客輪傳統的交通運輸功能。為了應對,20世紀80年代起,客輪轉型發展,開發集住宿、餐飲、觀光、度假、娛樂、體育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高端旅游,并引領世界海洋旅游發展的新一輪高潮。這輪旅游新高潮率先在北美、歐洲等地盛行起來。因此,郵輪旅游起源可謂較“久遠”。
上海迎接第一批郵輪旅游客人的時間是1997年。但之后10年間,上海郵輪旅游仍非常有限。如,2005年,郵輪旅游人數只有3萬人次,其中,出境游僅1000人次。但到了2007年,上海郵輪旅游開始井噴式發展。2007年2月4日出發的“處女星”號郵輪,由上海到新加坡,成為首艘從上海出發的郵輪。之后,7月3日,意大利歌詩達郵輪集團旗下的“歌詩達”豪華郵輪開辟了上海-日本長崎-韓國濟州島郵輪定班航線。2011年10月,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正式開港。2012年9月,國家旅游局批準在寶山設立以吳淞口為中心的“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可謂,上海“近期”才出現郵輪旅游熱。
郵輪旅游的認知亦“近”亦“遠”
郵輪旅游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公認的概念。大量的國外文獻對“cruise industry”和“cruise tourism”沒有區分。國內研究也主要偏重于郵輪產業、郵輪經濟,對郵輪旅游的概念界定較少。調研還顯示,公眾對郵輪旅游的品牌、風格、目的等理性認知程度不足。部分游客尚不能真正理解“郵輪本身是目的地”,是“漂在海上的不夜城”、“海上流動度假村”涵義。事實上,郵輪也是一種文化。傳統郵輪上,人們與貨物同一艘船,且需要忍受海上幾個月的顛簸,因此,郵輪代表著一種冒險與開拓精神。對這種早期文化的認知,則更“遠”。
當然,上海公眾對郵輪旅游的認知亦趨“近”。如果說10年前,公眾對郵輪的認識僅限于其豪華的外觀和昂貴的費用,對郵輪的構造和主要設施、世界主要郵輪公司及其產品、郵輪上的活動安排以及上船前的準備工作等都不熟悉,那么現在已有不少公眾意識到,郵輪旅游產品是以郵輪上休閑度假為主體的,主要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郵輪,而不是選擇它所到達的港口。例如,有的郵輪是以欣賞海景為主,有的郵輪則載滿熱帶花卉,有的郵輪則像海上精品購物廣場。調研還顯示,上海公眾認為飲食與娛樂是郵輪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另外,上海公眾對旅游費用仍非常敏感,例如,部分游客認為,郵輪旅游的船票包含了船上所有大眾性消費,非常方便。但部分個人消費,如上岸旅游費用、報團費、港務費等需另外結算,價格偏高。可見,上海公眾對郵輪旅游的認知非常“貼近”物質生活。
郵輪旅游的行程亦“近”亦“遠”
郵輪旅游可分為遠洋郵輪旅游和近岸郵輪旅游。遠洋郵輪通常在10天以上,行程跨越兩大洲。目前,遠洋郵輪旅游集中在歐美。在歐美,7日~12日游較受歡迎,最長的可達幾十天。嘉年華郵輪集團、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公司、云頂香港有限公司三大郵輪公司壟斷了全球郵輪旅游8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中遠洋郵輪旅游占比更大。因此,從全球范圍看,郵輪旅游行程通常較“遠”。
近年來,上海的郵輪旅游出現迅猛發展。但從航程上看,航程尚“近”。如以上海為母港的郵輪旅游中,上海到日韓的郵輪是目前最經典線路,4~5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由于國內消費者閑暇時間有限。根據我國現行假期制度,十一和春節兩個黃金周是最長的假期,通常也只有七天,因此國內大多數上班族比較喜歡4~5天的游程。另一方面,航程越長,郵輪公司需要提供更豐富的娛樂節目,需要更高層次的郵輪服務人員。從我國郵輪旅游市場看,產品和人才仍是瓶頸。
綜上,我們認為郵輪旅游離老百姓亦近亦遠。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郵輪旅游將帶領我們越游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