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婷
春節,一個凝結著中華民族千年情結的節日,它承載著游子的思鄉情,寄托著兒女對家的渴望和期盼。濃濃的年味兒在歲尾蔓延開來,過年的心情也豐富而復雜。在外的奔著回去,回老家回父母身邊;而在家的盼著回來,回來團聚,回家。
現代人越來越覺得過年沒意思,小時候關于過年的美好記憶似乎現在都沒有了。仔細想想會發現,春節這個節日變化不大,但我們時代在變,人們的心理也在變化。過年是給一家人提供全家團聚、聯絡感情的機會,好好休息,共享天倫之樂。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期望也越來越高,過年的味道也發生了變化,疲于走親訪友,見面客套攀比,原本溫馨的節日逐漸變成另一種負擔。
有錢沒錢 回家過年
大寶是這個大都市里最普通的一名藍領工人,來上海已經五年了,而大寶也快30了,還是孑身一人。跟幾個哥們合租一處老工房,下班回來有個落腳的地方。大寶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工資不高,也算是技術工種,目前看起來還算穩定。前兩年都沒有回家過年,假期時間短,買票緊張,而且來來回回要花不少錢,他舍不得。問了他的收入,算起來也可以,但感覺他日子過得還蠻拮據的。慢慢聊才知道,他真的很節省,這往返的路費還真是舍不得。
大寶老家在湖南的一個小村子,村里只要家里有點錢,就一定會蓋起小樓房來,那是最大的炫耀。大寶這些年節省的錢也是希望能回老家蓋個小樓房,有點衣錦還鄉,在村里給父母長臉的感覺。可是,現在錢根本不夠,家里還住著老房子。大寶說:“其實我也想爸媽,他們都那么大歲數了,我再不回去就三年沒見了。”
聽得讓人心里也難受,他接著說:“哎,不過沒臉回去啊,出來混這么些年了,也沒掙著啥錢,村里其他出來打工的都蓋起了小樓房,都是從小玩起來的小伙伴,人家一問,自己丟人也就罷了,覺得都丟父母的人啊。”他切切地問:“怎么辦啊,我想爸媽,想回家,可是一回去又覺得對不起他們。”真的能理解大寶此刻糾結的心情,對家的想念是真真切切的,而面對村里的攀比,內心的愧疚又是那么的深。真的覺得為難這個在外拼搏的男人了。
其實像大寶這樣的打工者并不少,每年過年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矛盾的掙扎。一方面是錢,往返的車票錢,回家請假扣的工錢;另一方面就如大寶一樣,是臉面。看到別的伙伴賺錢比自己多;看到以前其貌不揚的現在漂漂亮亮;看到以前比自己還差的現在卻有個好老婆,等等。心里難免會攀比,會酸溜溜。一方面羨慕人家,或者有點嫉妒;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羞愧,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自怨自艾貶損自己。這些心理,不但不能增加過年的愉悅心情,反而會影響情緒,增加自己的心理壓力。
調節心理平衡,親情第一,放下攀比,這是解決此類年關心態的關鍵。可以想一想,過年對父母、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一家人能在一起,吃上團圓飯,健康平安。為了內心的欲望而放棄最重要的親情,想一想也是不劃算的。
另外,可以適當調節自己的期待或目標,比如大寶,他中專畢業,在工廠里做技術工人,雖然現在工資沒有那么高,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未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不要因為一時的攀比而阻斷未來的道路。
事實上,過年本身就是最好的放松和傾訴時刻,回到親人身邊,放下一年在外的奔波勞累,讓自己放松,也可以跟家人講講在外的生活苦樂,對自己不要太苛刻,把壓抑的情緒表達出來,這樣跟家人更親近,對自己身心也是健康的。
家,是我們每個人心靈溫暖的港灣,親人是我們最終的牽掛,不管你是否成功,收拾收拾行囊吧,就像歌中所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新婚小夫妻 過年去誰家
80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當這一代人成家立業后,春節將至,也面臨一個問題——過年去誰家?相信這個問題目前在社會上并不少見,家里就這么一個兒子,不帶媳婦回家過年父母會生氣;對方家里就一個女兒,不回岳父岳母家,媳婦又生氣。好一點的能相互妥協,如果都太較真,就展開了過年婆家娘家爭奪戰,最難受的是小夫妻。
小李和老婆慧慧結婚第一年就面臨這個問題。今年春節是小夫妻婚后的第一個春節,因為去誰家過年已經鬧過幾次不愉快了。慧慧開始抱怨:“他太過分了,火車票是要提前買的,他根本沒問我,直接買去他們家了,那我爸媽怎么辦啊?我家也就我一個小孩啊,我爺爺奶奶都想我呢。他媽居然說這很正常,去他們家過年有什么好商量的。”慧慧氣得狠狠地瞪了一眼小李。
看得出小李也很無奈,他說:“我們老家都是帶新媳婦回家過年的,還要給所有長輩去拜年,他們都知道我結婚了,過年不去拜年不禮貌。我媽也是為我們著想。”還沒等他說完,慧慧就跳出來講:“你媽為我們著想?那我爸媽呢,他們怎么辦啊……”
我相信這樣的爭吵在家里也是類似的,一提到過年,提到買票,買去哪里的,就會像導火索一樣引發。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兩個家庭的理由,這似乎是一場權利的角逐,大家都不甘下風。
小兩口一邊吵著,一邊為難著,本來過年是溫馨團圓的事情,卻搞得大家都不開心。其實這對夫妻來說是一次蠻好的考驗與磨合。兩個人本來都有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運轉得很順暢,當結合之后,兩個人原來的運作方式會相互碰撞摩擦,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絆絆。這是很好的時機來發現不同之處并找到協調辦法,讓兩個人運用共同的方式來運轉。這個過程會爭吵會生氣,也會理解會包容,經過這些波折之后,會發現關系更親密了。
就好像這次過年去誰家一樣,小李和慧慧是同一個戰線的戰友,他們遇到的是共同的困難,不需要去互相攻擊以取得己方的勝利。一般新婚夫妻的情感基礎比較好,即便有摩擦也愿意試著去溝通。當夫妻從對抗式的敵人變成抱團的戰友時,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那么到底該去誰家過年呢?首先小夫妻要有一致的態度,不管去誰家,對雙方老人孝順的心是一樣的。兩個家庭可以協商解決,比如輪換過年,今年在男方家,明年就去女方家;也可以把雙方老人都接到自己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平日盡孝,平時對雙方父母多關心,多聯系,郵寄一些禮物等等。平常多回家看看,這樣沖淡一些父母對節日團聚的期盼,也更好地協調春節假期問題。春節,是傳統的團圓節日,在老人們的心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夫妻要盡快成熟起來,有能力來平衡新的大家庭,互相體諒支持,盡可能做到兩家老人都滿意。
單身一族 過年歸不歸
春節家人團聚,親戚朋友問候祝福,本是一團和氣的時刻,但對單身一族來說,壓力太大了。單身,就好像做了件眾叛親離、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樣,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來關懷一番。父母倘若理解還好,如果不理解,春節回家幾乎就是催婚和相親大會。
小英今年30歲,在上海算高薪白領麗人,每天在寫字樓里勤懇上班,回到家就想一個人放松放松,偶爾周末跟朋友小聚一下,日子過得挺滿意。唯一一點就是還沒有男朋友,這個是父母最不滿意的地方。要過春節了,每次通話媽媽都問:“今年還是一個人回來?”
爸爸雖然不直說但也旁敲側擊,言談之間,催婚意味挺明顯。小英感覺很煩,她說:“真不想回去,還沒回去呢就這么煩了,我回家不得被煩死啊。我沒男友又不是干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干嗎對我這么不依不饒的。除了爸媽還有我外婆,她就覺得我30還沒嫁出去,沒人要了,天天替我擔心,唉!”
感覺到小英的無奈和無助。有的時候,帶著焦慮的關心真的讓人難以招架。無疑,家人是愛自己的,只是愛的方式讓人想逃跑,那么,到底歸還是不歸呢?
現代社會大齡未婚青年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晚婚,有些是覺得更舒適和自由,但是對長輩來說卻比較難以接受,至少目前父輩的人大多數還是覺得要先成家才能更好地立業。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春節回家過年就免不了被催婚被相親。很煩躁,又不能拒絕,也難怪單身一族們會很糾結要不要回家過年。
其實從小英的描述里能看到大多數單身一族的狀況,不管是父母還是親戚,他們都很關心自己,關心一個人在外會不會很辛苦,如果有個伴互相照顧一下會輕松一些,雖然有點煩,但不能否定這份擔憂和關心。所以,對還是想要維持單身的未婚青年而言,首先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理清自己對感情的需求和態度,當能夠清楚自己的時候才不會對別人的問詢或者關心覺得不舒服、想反駁,甚至生氣。
其次,趁著春節假期可以和父母深入溝通一下你的想法,有時候父母真的很著急,是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越看不出你怎么想的越著急,越逼問,越催促。你的真實想法和婚戀觀念能夠緩解父母的焦慮,同時也在為自己減壓。最后,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會希望孩子因為期望而變得焦慮。無論怎樣,家長還是都希望在春節這樣團圓的時刻,孩子們能回到家,和家人一起歡歡樂樂過春節。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最古老的過年方式和過年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有些舊的習俗逐漸消退,有些新的想法增加進來,但過年,對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意義一直沒有變過。過年,回家,團圓,是對過去一年最完美的告別,也是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