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朱冬
總有一種生活需要傳承,總有一種信念需要堅守,總有一種美好需要分享,總有一種夢想在中華文化的枝頭綻放:華服,在堅持古典生活,在為當代服飾注入中國元素,有一個人做到了,他使傳統美好的文化在我們身上體現和綻放……
他就是中國馳譽傳承(華服)有限公司繼承人項恩福。
2014年,在第九屆北京文博會、第八屆武夷山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第一屆北京佛博會,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華服中國風的棉麻服飾——中國馳譽傳承(華服)有限公司的服裝受到熱捧。
2011年公司成功推出中國風華服系列,2013年馳譽傳承的服裝正式進駐天貓商城,當年馳譽的盈利從5萬增長到500萬,現在傳統服裝的銷售綜合評比在行業內名列前茅,聲譽四起。
華服,一直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屬性。2006年3月17日,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以“和諧·時尚·國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要求國家正式確立國服。有鑒于此,李延聲委員特提出建議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的提案。

項恩福
馳譽,就是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堅持古典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結合藝術與中國五千年傳統,為當代服飾注入中國元素,使傳統美好的文化在我們身上體現和綻放”。而馳譽語出《千字文》: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馳譽致力于創作中國風服裝,讓中國的傳統特色服飾在全世界馳名,如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中國文化的本質。
項恩福,中國馳譽傳承(華服)有限公司繼承人,在他23歲的時候,從父親手里接過馳譽傳承這個家族產業的接力棒。
作為家族里最小的兒子,項恩福自小是聽著爺爺、爸爸的創業故事長大的,這樣的家族事業理念,被深深地刻在項恩福的腦海中。而家族創業的艱辛故事也成為項恩福日后堅決維護公司榮譽的動力。
“爺爺是個老實本分的手藝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縫制棉麻系列的衣服,爺爺的手藝在當地備受歡迎,當時在浙江溫州,很多達官貴人、州長的衣服都是爺爺親手制作的。”項恩福回憶起爺爺的創業故事,內心充滿了自豪。溫州商人很多都是家族企業,爺爺的手藝自然也就傳給了項恩福的父親。改革開放之后,項恩福的父親只身前往海南,后又北上來到首都北京,希望可以把從父輩留下的手藝和家族事業傳承下去。
1974年,這個品牌正式進入服裝行業,并于第二年成功設計出第一款中山裝,1979年馳譽傳承進入北京大市場,隨后的10年里,馳譽傳承改變單一風格,從黑白藍灰走向絢麗多彩。公司的穩步發展,也給這份家族產業帶來了生機,“傳承”二字更是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
在項恩福經營馳譽傳承近20年的時間里,公司真正地經歷了困惑、甚至停滯、夾縫中求生存……
2002年,算得上是公司最困難的一年,不僅是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當時在服裝行業,很多消費者奔著大牌、潮流而去,中國風的衣服受到冷遇,早期打下的基礎也慢慢在那個時期被消磨掉,曾經有過連續幾年,公司一年的盈利只有5萬多塊,每個工人的工資只有500塊。為了去談合作、看項目,作為公司的總經理,項恩福不舍得浪費,從前門步行到大紅門,來回徒步了好幾個小時,那時候,兜里就剩下10塊錢……那時候項恩福的心里并不好過。反思、謀變、求發展成了他需要為家族扛起來的重擔。
“有一段時間,我曾經把自己關在房間里3個月沒見客人,不停地反思自己,那種心情是糟糕的,周圍的人都說我有毛病,愛做夢,生意年年虧空還要年年做,家人朋友也在打擊,也在規勸改行。”回想到那時候的日子,項恩福言語間有些哽咽。但是自小被灌輸的“傳承”的理念,以及他的個性使然,在他家里其他兄弟姐妹都因為做其他生意賺的盆缽滿盈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堅持。他說,既然是傳承的,就要堅持,既然是喜歡的,更要堅持。他常說:“我不懂得大道理,但我崇尚中國傳統文化,我只知道只要是好的健康的,對生態有益的,自然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就要發揚下去。錢,夠用就好;事,做好就好。”

2015年開春,項恩福向團隊宣布了自己的兩大目標。中國百家姓尋蹤跡計劃和中國麻文化博物館計劃。中國麻文化博物館,是準備在貴州選址,建立一個具有權威的,專業棉麻檢測標準的與麻文化有關的博物館,發揚和保護中國的棉麻文化。他認為,“目前中國在棉麻檢測方面,還是需要更專業更權威的標準,而棉麻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非常有底蘊非常深厚的一部分”。
百家姓尋蹤跡計劃就是邀請100位姓氏書法家,把姓氏書寫下來,然后集結成冊,并做同主題的麻料的主題服裝。他發出邀約:炎黃古今,上下五千載,先祖子子孫孫,同根連枝,不為山河變,王朝滅。故君子馳譽,揚其名,德耀祖庭,家族之姓為之榮光。同祖同宗,一本一脈,馳譽邀請百位不同姓氏畫家、書法家、茶家、共聚一舍,以茶會友,以畫會友,以字會友,與之共談古往今來。
項恩福在新的事業和人生目標前,信心滿滿,他笑著說:“別說我太執拗,愛做夢,人生不就需要一個瘋狂的夢來填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