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3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赴上海參訪臺資企業,并與臺商座談
近年大陸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中速增長成為“新常態”。在此背景下,大陸經濟發展與營商環境正在發生變化,相關政策法律也正在進行調整,從而對大陸臺資企業的經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出現了一些少數臺資企業關門、撤資與外移現象,引發島內外各界關注,尤其是引發部分臺商的焦慮。對于大陸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與新形勢,大陸臺商需調整心態與思維,逐步適應、加快轉型升級,尋求發展新機遇。
據大陸統計部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大陸經濟總量(GDP)突破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4%,連續年經濟增長低于8%。由此可見,大陸經濟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與快速發展,未來不可能再依賴“低基礎”“低基數”之上的高速發展,而是進入“七上八下”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時期,這是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標志與反映。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之中的客觀規律,亦是經濟發展轉型的表現。在此背景下,不僅大陸經濟增長的速度放慢,且整個大陸經濟環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也將隨之調整與變化。與此相對,大陸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的持續推進,土地成本的大幅提升,勞動力薪資的普遍上漲,最終致使生產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勞動力薪資上升是大陸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反映。今年新春伊始,大陸各地普遍調高最低薪資標準,大部分省市月最低工資普遍在1000余元人民幣,即使經濟發達的北京市也僅1720元,只有深圳市月最低工資首次超過2000元人民幣。就此而言,未來大陸各省市最低薪資標準仍將持續上漲。大陸臺資企業不僅需要體認這一經濟發展趨勢,更需逐漸適應這一新形勢,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消化用工成本的上升。
大陸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同時,也在加強相關法制化建設,嚴格依法行政或進行政策法規調整。去年12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即62號文件),計劃在今年3月底前清理過去的各項稅收優惠做法,特別明確禁止地方政府以財政返還方式退稅投資者。這一政策對過去長期享受各種特殊稅收等政策優惠的大陸臺商而言會帶來一定沖擊。不可否認,在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加強依法行政的背景下,大陸臺資企業經營壓力增大、關廠與外移有所增多。對于這一現象,要客觀、理性看待。
正如春節前夕,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先后走訪上海、蘇州等地與臺商座談時所言,大陸方面高度重視臺資企業發展的有關問題,也將積極協助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為臺資企業在大陸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協助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與此同時,大陸臺商也需調整觀念,適應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轉型升級尋求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