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編重要的不是在編法,而是竹篾整理的均質(zhì)程度。竹篾修飾的前后厚薄均一,在編織的時候竹篾才會依照編者的意念去塑形,順利輕松完成作品。”
“做一件美美的作品更勝于做一堆丑丑的作品。”
“慢慢做沒關系,但不可以亂做。”
這是黃涂山在指導學生竹編時常掛在嘴邊的叮嚀,聽起來像竹編要法,卻又如人生哲理。現(xiàn)年88歲的竹編大師黃涂山,曾獲臺灣民族藝術薪傳獎、工藝成就獎等,教過的學生許多已是知名藝術家,可以說是“大師中的大師”“竹藝界的泰斗”。
黃涂山投入竹工藝的研發(fā)、教育、創(chuàng)作至今已有70余年,他在自我學習、創(chuàng)作及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基本功的養(yǎng)成。他認為,必須要有扎實的做工與靈活的技巧,并順應時代潮流的需要,才能成功完成作品。別看他已88歲高齡,剖起一個人高的竹子,依舊眼疾手快,不消幾分鐘便將一個大竹筒削成數(shù)條不到半厘米的細竹條,不禁令人贊嘆佩服!
從小在種滿竹林的臺灣南投縣竹山鎮(zhèn)長大的黃涂山,是個愛讀書的孩子,他的父親是地方上有名的糕餅師傅。14歲小學畢業(yè)后,為了學習一技之長同時還能夠繼續(xù)讀書,黃涂山進入除了訓練專業(yè)人才還提供讀書課程的“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細工藝,自此便與竹編結下切不斷的緣分。3年學習畢業(yè)后,他又繼續(xù)留在傳習所擔任研究生。臺灣光復后,黃涂山便在鎮(zhèn)上開設了竹材加工廠,開始生產(chǎn)竹編提袋、提籃等,產(chǎn)品遠銷海內(nèi)外。
1953年,黃涂山接受南投竹編技藝干部訓練,之后受聘到嘉義工藝專修班任教,開始他的授課生涯。其間,他曾向漆藝大師陳火慶學習髹漆技術,并結合多項技術于一身。他先后擔任過嘉義工藝專修班的助理講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工藝指導員、關廟竹細工技術訓練班的教師、臺灣藝術學校暑期竹工藝工場的實習指導教師及臺灣手工業(yè)研究所的教師。他在臺灣手工業(yè)研究所服務了17年又8個月,于1991年3月退休。但退休后,他對竹藝的傳承教學從未間斷。1993年,黃涂山獲得臺灣民族藝術薪傳獎;2008年,榮獲臺灣工藝成就獎,并在其間舉辦過許多次竹編工藝個展;2010年,更得到臺“文建會”頒發(fā)的無形文化資產(chǎn)保存者——“人間國寶”的殊榮。
黃涂山的竹編技術師承當時在傳習所任教的池田與二神兩位日本藝師,兩位老師作品風格迥異,一人纖細、另一粗獷,這對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黃涂山的作品粗獷與細膩兼具,正反映出他兼容并蓄、為人謙卑的學習態(tài)度。而他的每件技藝精湛而變化多端的作品,也都是從劈竹的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竹編除了技藝,更需要修養(yǎng),心靜才能編出好作品。學習竹編需要長時間坐在地面上,所以第一堂課就是學久坐,學生坐習慣之后才開始傳授技術。之后是鋸竹子,鋸竹管是劈竹的第一個步驟,如果鋸下來的竹管切面不平整,就會直接影響后面劈竹的過程。在學會久坐、鋸竹之后,才開始學習劈竹,最后才是學習編制作品。黃涂山認為,必須要從劈竹開始慢慢地練習,基礎穩(wěn)固之后,才可能完成一個完全出自于自己雙手的作品。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叮嚀學生“不要急、不要趕”。

黃涂山的竹編作品種類多樣,精通的竹編技法不下20種。除了一般常見的傳統(tǒng)用具、花器、果盤與竹編漆器外,還有許多現(xiàn)在年輕人看了可能不太明白的作品。像“口小肚大,上頭附了個提把”的肉籃。因為從前人家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魚吃肉,舍不得一次吃完,就把剩下的擺進這個籃子里,吊起來。“這樣貓啊、老鼠啊只聞得到,吃不到,所以又叫做‘氣死貓’” 。又比如,還有個圓柱狀,長約100厘米,中空,竹條與竹條中間成六角形狀。稱作“竹夫人”。因臺灣夏天熱,晚上睡覺抱著涼涼的,很舒服,很好睡。從他的竹藝品,仿佛窺見臺灣早期庶民生活的縮影。
為記錄黃涂山竹藝教學,臺灣云林科技大學出版《一身竹藝傳臺灣——黃涂山藝師大學薪傳錄》專書與紀錄片。專書中詳細記錄其教學過程、竹編技法與竹藝傳承觀點。2008年起,他接受臺“文化部”敦聘執(zhí)行“四年傳藝計劃”,率劉啟祥、涂素英、劉興澤3位“藝生”及助理吳素蘭(退休校長),齊聚“傳藝班”切磋創(chuàng)作,為傳承臺灣竹藝技藝不遺余力。多年來,黃涂山獲得了很多的獎項。他笑說:“我得了不少獎,就算想放棄竹藝,也放棄不了,必須得傳承下去。得獎越多,責任就越大。”
與竹子親近,造就黃涂山沉穩(wěn)內(nèi)斂與樸實堅毅的性格。他的一生是在竹編創(chuàng)作、教學中度過的,他最大心愿就是讓臺灣竹藝揚名世界。近年來,臺灣竹藝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備受矚目,黃涂山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前活躍于世界舞臺的邱錦緞、林秀鳳等竹編家都是黃涂山的學生,他們承襲黃涂山,并將原是農(nóng)家的日常用品提升到精致藝術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