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鳳榮
戰勝布哈林,黨內無對手
□左鳳榮
理論優勢斗不過行政力量
如果說斯大林戰勝“左傾”反對派還有理論的力量,那么,他戰勝“布哈林集團”則主要靠的是行政的力量。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都是堅定的“新經濟政策分子”,他們是斯大林反對“左傾”反對派的積極支持者,他們主張堅持和發展新經濟政策,這是對列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他們并沒有勝利。
1928年發生糧食收購危機后,斯大林置黨的歷次會議的決議于不顧,中斷了新經濟政策,著手實行他的主張,這自然引起了布哈林等人的反對。在這場斗爭中,斯大林掌握著權力的優勢,布哈林則掌握著理論的優勢。
人們在經歷了斯大林的曲折后,才認識到布哈林思想的寶貴,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掀起了一場布哈林熱。
與布哈林等人的斗爭是在斯大林的控制之下、在狹小圈子里進行的,站在斯大林一邊的是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等人;站在布哈林一邊的有人民委員會主席李可夫、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托姆斯基、莫斯科市委書記烏格蘭諾夫和財政人民委員弗魯姆金等人,斯大林一派在黨內高層領導中并不占優勢。在1928年7月全會上,斯大林提出了讓農民繳納“貢款”和“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布哈林公開反對對農民采取非常措施,為了讓全黨了解自己的觀點,布哈林于1928年9月30日在《真理報》上發表《一個經濟學家的札記》,闡述自己的主張,強調國民經濟各部門平衡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工業的高速度必須以農業能有迅速的真正積累為前提。10月19日,斯大林發表《論聯共(布)黨內右傾危險》講話,首次提出黨內存在“右傾”,并夸張地說:“右傾在我們黨內獲得勝利,就會使資本主義在我國恢復所必需的條件增長起來。”在斗爭尚未公開時,斯大林便為“右傾”定了性。
斯大林利用他所掌握的行政力量,采取了挖墻腳的方式,用組織的力量去打倒對手。1928年10月莫斯科市委全會解除了布哈林的追隨者莫斯科委員會常務局委員莫羅茲、曼杰利什塔姆、李可夫、柳京的職務。他在聯共(布)和共產國際內不斷搞清洗,就高層而言,基本上清除的是與之觀點不同者。
在無法進行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布哈林等三人在十一月全會上提出辭職,斯大林認為時機不成熟,沒有接受。
1929年2月9日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聯席會議關于黨內事件的決議通過,認定1928年7月中央全會期間布哈林與加米涅夫的會見是幕后派別談判,斥責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的右傾機會主義派別活動。4月23日,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聯席會議通過 《關于黨內事件》決議,把反右傾上升為國際共運的總方針。稱布哈林已從搖擺于黨的路線和右傾路線之間轉為維護右傾的立場。布哈林《一個經濟學家的札記》,特別是2月9日在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聯席會議上所宣讀的三人政綱,以及他們的發言,都是要降低工業化的速度。決定“撤銷布哈林和托姆斯基在《真理報》、共產國際和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所擔任的職務,并警告他們:如果他們再有任何違反中央委員會及其各機關的決議的情形,就將被當作破壞黨紀的分子而立即開除出政治局”。同時,還提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一切機關報刊(無論是黨的或蘇維埃的,無論是報紙或雜志)都完全執行黨的路線和中央委員會的決議”。這一決議分發給各地方黨組織和出席第十次黨代會的代表,不在報刊上公布。這一決議的實質是不允許黨內有任何不同意見,只能執行斯大林的決定。
對布哈林等人的斗爭并不是在全黨和社會上進行的,只是在黨的高層進行,等到把布哈林等人趕下政治舞臺后,才向全黨公開。
1929年11月12日,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三人發表聲明,堅持捍衛新經濟政策。1929年11月17日聯共(布)中央全會通過關于布哈林集團的決議,把這一聲明說成是派別活動性質的文件,“中央全會駁斥了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的聲明,認為這個聲明是一種敵視黨的文件,并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關于布哈林的決議,做出如下決定:(1)撤銷右傾分子的領導者布哈林的政治局委員的職務。(2)警告李可夫、托姆斯基以及沒有同右傾分子劃清界限、沒有擯棄對右傾分子的調和態度的烏加羅夫,如果他們企圖繼續反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的路線和決議,黨就立即給他們以適當的組織處分?!?/p>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布哈林等人感到無路可走,為了能繼續為黨工作,他們于11月25日向中央遞交了聲明。但是,他們的“悔改”并沒有得到斯大林的原諒,而且還有更為凄慘的命運在等著他們(在大清洗中他們全部被處死)。
在戰勝了反對派以后,斯大林開始清黨,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1929年4月23日—29日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會議通過《關于清洗和審查聯共(布)黨員和預備黨員》的決議,其任務是“要把暗藏的托洛茨基分子、米雅斯尼科夫分子、民集派分子和其他反黨集團擁護者加以揭露和清洗出黨,要把黨內的一切異己分子、破壞黨的成就的分子、不關心黨的斗爭的分子、不可救藥的官僚主義分子、勾結階級敵人并幫助階級敵人混入黨內的分子、只顧個人發財致富而背離黨的分子、反猶太主義者、暗藏的宗教信仰者無情地開除出黨的隊伍”。規定在聯共(布)十六大召開前完成總清黨的工作。
“黨的清洗開始具有鎮壓的性質,在1929年進行的清洗過程中,在布哈林為首的‘反對派’崩潰后,有17萬黨員被開除出黨,其中的1/3是在表達‘贊成黨的反對派的路線’后被剝奪了黨證?!痹谇逑粗性S多老干部被鎮壓了,為數眾多的無原則的個人野心家在斯大林的直接支持下登上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