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稿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莫紀宏認為,從保證國家可持續長遠發展戰略來看,“法治化”才是判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有效的評價標準。國家治理現代化首先是國家治理法治化。國家治理法治化是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是國家治理科學性的體現。離開了“法治化”的評價尺度和標準,空洞地談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無意義的,甚至有害和會起相反作用的。
(《學習時報》)
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軌道,既然這是各種客觀因素所決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只能用非常平靜的心態來對待。不能急于去用老辦法,即強刺激的辦法把增長拉起來。而用平常的心態去對待經濟減速新趨勢,并不等于可以無所作為。如果不能夠在GDP總量減速的情況下去改善增長質量,過去用高速的數量擴張所掩蓋起來的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都會爆發出來。因此,必須改善效率貢獻,在中速增長情況下,提高增長質量。其次,提高效率要優化結構,依靠全面推進改革來調結構。
(《改革內參》)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城鎮化成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對此,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目前我們需要依托城鎮化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這其中發展實體經濟和搞好農業現代化是進行城鎮化的關鍵。“中國的城鎮化率和國際上的平均水平比,和發達國家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從經濟學理論上講,差距就是潛力,就是增長空間。所以未來,城鎮化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支撐我們擴大內需的最重要的領域和貢獻點。”他認為,要搞好城鎮化,一定要夯實農業基礎,讓農業現代化。除此之外,還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這是搞好城鎮化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前提。
(《決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