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金 石
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十三)手風琴(上)
編/金 石


手風琴,牛津簡明音樂詞典稱其為“可攜帶的小型樂器”,“有風箱供氣而振動的金屬簧片”。 手風琴的發音原理與口琴相似,裝有風箱、鍵盤或鍵鈕,用雙手持奏,通過一手靠攏和離開另一手而使風箱張合,旋律鍵鈕或琴鍵用右手指彈奏,設有簡單和弦的鍵鈕用左手彈奏。 手風琴雖產生于歐洲,可它的發明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鼻祖卻與我國古代的樂器有關聯。
中國古代有一種管樂器叫“笙”,它是在管子上裝有簧片,當吹奏樂器時,氣流通過管子使簧片振動發聲,這種管樂器在宮廷十分盛行。后來“笙”被西方傳教士傳入歐洲,歐洲人把原來的“風箱樂器”與笙的簧片發聲原理相結合,便產生了一種稱為“奧拉”的吹奏樂器。1822年,德國人德里克·布期曼在奧拉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可以手控的風箱和鍵鈕,便有了今天手風琴的雛形。1829年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德里克·布期曼的基礎上,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被稱為Accordion的手風琴。如今Accordion的名字仍然被世界各地人們所沿用。
對于手風琴的產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不是被發明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和完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如:1850年德國的弗朗茲·瓦爾特在前人的基礎上制造了第一架半音階按鈕手風琴;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皮特羅·迪羅給手風琴安裝了可以使其變換音色的變音器,豐富了手風琴的音色;1905年,俄羅斯人研制出了“巴揚”,它的右手改用鍵鈕,琴體更加輕巧,音域更加寬廣,彈奏更加方便;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德國的霍勒手風琴工廠研制出185貝司的手風琴,大大擴展了左手的音域,后來,意大利手風琴工廠為了解決185貝司琴體較重的問題,給手風琴安裝了一種變換裝置,發明了左手只用120鍵鈕,就可以把傳統貝司低音琴和自由貝司低音琴兩種琴的功能集于一身的雙系統可變換自由低音琴;意大利轉換裝置的發明傳到俄羅斯,俄羅斯人把這個轉換裝置應用到巴揚上,研制了巴揚雙系統式低音手風琴。這一系列的改進、發明、研制、應用,使得手風琴這件樂器逐步趨于完美。
19世紀中葉,當手風琴流傳到俄羅斯時,在俄羅斯同時出現了意大利式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各式各樣的手風琴??梢姡藗儗κ诛L琴的改進是多么的熱衷。如今,俄羅斯還專門生產供手風琴樂隊演奏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風琴,為管弦樂隊專門使用的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音色的手風琴。
手風琴的出現,得到了歐洲人的熱情追捧,人們在不斷完善它的同時,它也在貴族和平民之中很快地普及,世界各國的不同民族也自然地把本民族的音樂元素與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手風琴的聲音成了世界各國人們共同的聲音。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