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雄
對新形勢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
傳統音樂文化反映民族心理、彰顯民族精神、體現民族特征、表達民族意志,是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立足于深入挖掘民間傳統音樂資源,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全面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尊重音樂本體、深入挖掘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打造實力過硬的師資隊伍、立足本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音樂文化教育進一步深入。本文通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分析當前音樂文化現象,從而對傳統音樂文化教育進行展望,為傳統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都是與其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傳統、自然環境、民族習俗等背景條件密切相關的,這正是民間音樂文化的根脈所在。
民間音樂文化是由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發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進程中形成的表現純粹的民間生活的音樂文化,它是華夏子孫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炎黃子孫營造的共同的集體人格的藝術體現。民間的音樂文化集中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向往和平、歌頌幸福的愿望。音樂文化內涵對真的贊揚、善的贊嘆、美的贊頌充分彰顯了傳統音樂的魅力。無論是儀式音樂、勞動音樂還是各種體裁的民族音樂形式,在樸實無華的表現形式襯托下無不顯示出傳統音樂的獨特風格和深厚濃郁的韻味。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濃縮,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我們要珍視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優秀成果,保護它、傳承它、發揚它,讓傳統音樂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異彩。這是打造民族主體音樂文化的源泉,必須堅定不移地保護、鼓勵、支持民間音樂文化多元發展,形成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競相發展的音樂文化生態。
傳統音樂文化蘊涵著中國人傳統的人生哲學,它植根于民族文明的土壤,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神韻,囊括著千秋萬代的精神文明。近幾年,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常聽到一個熟悉的詞,就是“原生態”。的確,在現代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有太多的原生態音樂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的保護,去發現原生態的烙印,傳承原生態音樂的本體特征,記錄最初表現形式和傳唱技法,這是非??少F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需要我們繼承并傳揚。這就是我們賴以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厚土壤, 是歷史的積淀, 是文化的底蘊,根深才會葉茂, 音樂文化越是具有民族性, 才會越具有世界性。
在傳統音樂文化的系統研究與實踐應用中大體包含這三個層面:首先是將文化本身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對象,即研究對象是傳統音樂文化本身。比如研究昆曲,昆曲是我國戲曲藝術中不可忽視的藝術瑰寶,它不僅僅是蘊含著深刻的戲曲文化,還要研究其曲牌所體現的傳統文化事項以及人物所體現的文明象征。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即研究對象是某種音樂現象,需要用文化概念和原理來解釋傳統音樂。這里涉及到音樂的釋義,用一種文化現象來體現一種音樂的品格和特征,以文化現象作為契機來突出音樂人文傳播的特點。比如中西音樂中的律學是非常典型的差異文化特征顯現。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和我國民族的五度相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音樂形成的過程中,都在遵循著自然科學本身所產生的文化規律。最后是將音樂作為文化進行研究。它是民族音樂學發展歷程的鑒定,既不是單純地以某種音樂或文化事項作為研究對象,也不是以傳統文化本身來研究民族音樂或以音樂本身來研究傳統文化,而是以音樂作為文化,從文化的角度將音樂本身作為研究對象。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了大學階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究能力。因此,要進一步保護、鼓勵、扶持、促進傳統音樂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要將傳統音樂文化建設上升到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層面,持之以恒地推進傳統音樂文化建設,從實際出發,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機構可整合、集聚國內外優勢資源,一部分力量研究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一部分力量研究西方音樂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會(學會、協會)作為民間組織,廣泛吸納本區域從事傳統音樂文化研究、創作、表演的團體和優秀人才,集聚本區域從事傳統音樂文化研究、創作、表演的優勢資源,建設一支穩定的、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傳統音樂文化隊伍;在具備條件的音樂院校、藝術院校、重點大學,重點建設音樂文化教學科研基地,整合、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專業院團的優勢資源,建設一支高端、高品位、高水平的專家隊伍。形成統籌規劃、各有特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局面。
首先,要強化全民族的音樂修養,培育優良豐厚的文化土壤。要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教育、引導人們從小就愛好音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將音樂作為生活的重要元素、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有一天,大多數人在茶余飯后,三五好友小聚,也能像德國人、法國人那樣邊聽音樂,邊談文學、歷史、哲學,那就是民眾之福、國之大幸。
其次,要營造全民族尊重音樂人才、尊重音樂家的良好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音樂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但毋庸諱言,將音樂當成娛樂消遣品,只是消磨時光一聽一樂一哈哈者不乏其人;而真正理解音樂內涵、自覺用音樂涵養自己性格的人為數不多。這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品位、文化品格。要想達到德國人之于貝多芬、奧地利人之于約翰·施特勞斯的境界,中華民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次,要建立科學的選人育人機制,造就精英隊伍。音樂大國要出音樂大師,音樂強國要出精英音樂人才。要注重音樂人才的發現、選拔和培養,造就出更多的“人民音樂家”、“優秀音樂家”等,努力開創音樂精英人才輩出的局面。
從建設文化強國大局出發,建設傳統音樂文化基地,根據區域音樂資源、音樂文化特點、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建設傳統音樂文化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優秀的音樂文化市場主體,鼓勵有實力的音樂文化企業盡快發展成文化戰略進程中的中堅力量,切實提高音樂文化企業按照國際化規模標準的專業化水平。
毫無疑問,傳統音樂文化在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以及當代的音樂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來,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教育遇到了發展的好契機,但是必須要扎根于本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中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形成縱向具有優勢的學科專業。
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過程中,要通過理論與方法相結合,運用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學校研究課題為單位,積極深入具有民族特色和傳統音樂文化精神的地區,走出校園,親身體驗和學習領會傳統音樂文化。在高等音樂院校,要進一步側重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教學。我國目前的高等音樂教育主要是學習西方的理論、樂器,這使得很多音樂專業學生用西方的思維模式和專業視角來審視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這是不合理也不科學的。要傳承并發展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必須要深入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深入學習我國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與樂器表演,成為局內人,這樣才能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
應該說,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研究健康發展的最具根本性的途徑就是從學科建設入手。要加強音樂文化研究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比重。既要加強單一學科,更應加強復合學科的建設。使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不僅只關注表現形式和實踐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注重深層的文化問題,提升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文化含量,使傳統音樂文化學科成為強勢學科。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在傳統音樂文化面臨著新的傳承發展機遇下,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擔起傳承并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運用民族音樂學方法深入研究傳統音樂,積極建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體系,深入挖掘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這樣才能改變現有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不足,尊重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王安國. 美育的實踐——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J]. 音樂研究,2006,(3)
[2]馮光玨.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
傳統音樂文化 民族精神 教育傳承
王競雄(1984 ——)女,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級音樂學博士在讀,中國音樂學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霍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