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呈生,謝清平
(贛南醫學院農村(社區)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贛州341000)
2011計劃與免費醫學教育政策的關系研究
肖呈生,謝清平
(贛南醫學院農村(社區)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贛州341000)
2011計劃是繼“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又一國家戰略,旨在強化高校人才、學科和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是國家為解決基層缺醫少藥的現實,在地方高校開展定向就業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2011計劃對免費醫學教育具有指導和政策指導作用,同時免費醫學教育是地方高校開展協同創新,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方式,是開展2011計劃的重要實踐。
2011計劃;免費醫學教育;相互關系;策略
高等教育質量是高校適應新時期對高等教育要求的核心指標。在國家推行了旨在全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211工程”和大力推動研究型大學建設的“985工程”之后,在新的起點上又積極調整高等教育發展策略,適時提出了全面強化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力量合作共贏關系的2011計劃。該計劃以高校為實施主體,強調高校與校外力量的協同合作,提升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方面的職能。
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是國家針對醫療衛生領域提出的一項戰略舉措。通過培養定向就業的醫學生,試圖破解我國基層和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結合2011計劃的總體要求,高校在開展免費醫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大膽改革創新。
1.2011計劃
2012年5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啟動了旨在強化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一個根本出發點、一項核心任務、四類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和推進八個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探索建立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創新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動高校深化機制體制改革。
2011計劃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目標追求,以2011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全面配合高校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產業行業以及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升高校科研實力、服務經濟社會和文化傳承能力。該計劃是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將人才的培養作為高校創新能力的重要任務擺在了首位,凸顯人才培養在高校創新能力中的極端重要意義。
2.免費醫學教育政策
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即免費醫學生,該免費教育政策和制度是中國的特色,從招生、培養到就業政策、職后進修培訓,再到各相關部門的配合,采取的是一種創新模式,對中國的教育和醫學院校來說是一次大膽嘗試。2010年出臺的《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意見。
根據要求,免費醫學生按照提前批次報考和錄取,在就讀前與定向就業的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培養院校簽署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的三方協議后,在高等醫學院校接受為期四至五年不等的本科醫學教育,在校期間享受免學費、住宿費和享受生活補助政策,畢業后前往定向就業的基層醫療衛生部門就業。服務期限是5年,服務期限內不能報考脫產研究生,但是可以在醫療衛生部門從事行政工作。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按全科醫生發展方向培養,各省和各招收免費醫學生的高等醫學院校也結合了當地和本校特色,開展了卓有成效和特色的免費醫學教育。
1.2011計劃對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有指導和政策引導功能
2011計劃是國家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角度制定的國家戰略,從準確把握和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職能出發,通過密切高校與企業行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力量的協同創新機制,最大可能地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學科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潛力和能力。這一國家戰略,不以高校為單位,不限定具體學科和專業領域,更不以強制為原則,而是希望高校在原有人才儲備、科研基礎以及教學資源等現有基礎上,對具有協同創新基礎和強烈改革愿望,著眼于“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出發點,就能申報成立協同創新中心,企業、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以及國際社會都可以申請成為協同創新合作單位。
免費醫學教育是國家提供財政支持,地方高校聯合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結合企業或基層醫療衛生部門的人才瓶頸,有針對性地開展免費醫學教育的一種模式。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可以在理論和實踐中真正起到對各類人才培養的指導和政策引導作用。利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的平臺,更加強化高校在免費醫學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可以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用人單位,參與免費醫學生的教育培養,進一步健全免費醫學生的教育政策,提升免費教育政策的效益,為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提供更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社會支持機制。
2.免費醫學教育政策是對2011計劃的支持和實踐
2011計劃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以高校的人才教育培養為重要依托和主體。免費醫學教育,首先緣于國家對民生工程的改善,解決百姓看病就醫不方便的難題,這本來就是國家急需的一項工作。可以說,免費醫學教育是符合2011計劃“國家急需”這一出發點的。2011計劃實施效果的一項重要衡量指標就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在2011計劃的指導下,免費醫學教育賦予了高校更多合力和更強實力,是對2011計劃的實踐和具體支持。
免費醫學教育是按照市場化的運作規律,結合基層和農村醫學人才缺乏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國家調控作用,由高等醫學院校開展醫學教育,政府提供編制崗位、經費保證以及落實就業政策,基層醫療部門負責接收用人和在崗培訓,而社會力量則為免費醫學生的教育培養以及政策的完善提供監督和意見建議。事實上,從以上表述以及教育培養的實踐可以看出,免費醫學教育需要動員各方力量,是真正踐行高校為主體,企業行業、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乃至國際社會參與的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的思路,也是高校、地方政府和企業行業以及科研院所所開展2011計劃的重要方式。
2011計劃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學科和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免費醫學教育政策強調的就是免費醫學人才的培養,培養基層和農村需要的免費醫學生,即“學得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科醫學人才。為此,免費醫學教育在以高等醫學院校為主要培養單位的同時,也調動了免費醫學生、政府以及基層醫療衛生部門共同參與。2011計劃無論強調校內外的協同創新,還是重視高校內部資源的整合,其根本落腳點都是在人才培養上。因此,免費醫學教育是在以實際工作支持2011計劃中“人才”這一核心任務。
免費醫學教育是一項教育政策,2011計劃是一項國家戰略。在這項國家戰略下,2011計劃給免費醫學生的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而免費醫學教育政策在這一戰略下也面對新的機遇,需要新的變通。
第一,調動各利益方的廣泛參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指出,要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事實上,以上主體都是高校創新能力提升的相關利益方,各利益方的廣泛參與,是高校升華創新能力,推動2011計劃深入實施的重要要素。而在醫學教育領域的免費醫學教育中,更加需要了解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用人單位用人積極性,推動政府、高校、企業與免費醫學生的共同努力,更大限度地完善醫學教育管理和提升教學質量。現代管理理論和經驗也表明,調動各方力量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在管理方式的完善和效果上有著緊迫而現實的意義。
第二,因地制宜,分層實施,有針對性地開展符合省情和校情的高校協同創新和醫學教育。“統籌部署,分層實施”是2011計劃實施的基本原則之一,它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制訂校級協同創新計劃,先行先試,積極培育。鼓勵各地設立省級2011計劃。而免費醫學教育,則是著眼于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從國家層面要求各地結合當地省情和校情,開展免費醫學教育工作,也是分層實施和因地制宜原則指導下的人才培養工作。從這點上來說,2011計劃背景下,免費醫學教育工作要求各地、部門和學校切實負起責任,扎實工作,更多考慮當地,尤其是基層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結構和情況,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結合各地實際制定相關政策和辦法,保證免費醫學教育宗旨的真正實現。
第三,立足宏觀,關照微觀,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展扎實有效地基礎性工作。2011計劃是一個宏觀管理工程,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的原則。免費醫學教育是一項微觀教育工程,按照基層需要,以培養人才緩解基層缺醫少藥的實際困難,從執行層面需要更多地解決學生下得去和留得住的問題。正因為二者的根本區別,免費醫學教育一項更深入更切實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工程的教育政策,能做和應該做的是解決醫療衛生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需要當地和學校以及政府機構更多地開展扎實有效的基礎性工作。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J].中國藥房,2010(28).
[2]李明,吳雙.地方高校“2011計劃”實施策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47-551.
[3]呂劍紅.地方高校參與“2011計劃”協同創新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8):8-9.
[4]肖呈生,劉民.免費醫學生的教育培養問題與日常教育管理對策[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5):721,728.
G642
A
1673-0046(2015)4-0107-02
江西省“十二五”教育規劃課題“2011計劃背景下免費醫學生培養現狀實證研究”(課題編號:13YB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