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安徽池州247000)
基于“崗位技能”理念下的高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錢偉
(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安徽池州247000)
高職導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從事工作時,往往無從下手,這是由于人才培養方面缺乏有效性。本文從分析企業以及消費者對導游人才的需求入手,結合高職導游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了基于“崗位技能”理念下的人才培養實施對策,把導游專業的教學與實訓,從傳統的教學課堂中解脫出來,為現代旅游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導游人才架起了一座從課堂教學到導游實踐的橋梁。
崗位技能;高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
“十二五”時期我國旅游業進入大眾化的全面發展階段,“十二五”末和“十三五”期間,旅游業將處于黃金發展期和高速增長期,成為提升經濟增長內生力的引領性產業。屆時,我國大眾旅游將由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演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旅游強國。隨著這一目標的實現,企業以及消費者對旅游人才尤其是對導游人才的需求與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高職院校擔負著輸出高數量與高質量導游人才的艱巨使命,然而畢業生就業卻面臨著尷尬的處境。一方面是企業和消費者對導游專業人才的急需;另一方面是高職導游專業學生就業空間的縮小,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一是由于企業對“學歷社會”的看中,二是高職院校導游專業的人才培養不適應產業發展和消費者的要求,缺乏核心競爭力。只有立足于企業和消費者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持有“崗位技能”理念,高職導游專業的學生才能走出去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導游專業的學生就業后才能找到更廣大的發展空間。
1.豐富的導游基礎知識。我們把導游人員笑談為“雜家”,豐富的知識是成為一名導游人員的基本條件,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導游員需具備的知識主要有:語言知識(包括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外語知識);史地文化知識(包括歷史、地理、宗教、民族民俗、文學藝術、建筑園林等);政策法規知識;心理學知識;美學知識;社會知識;醫學知識;國際知識以及旅行常識等。要想具備這么廣博的知識,就需要高職院校導游專業課程設置要合理。然而,我們的課程設置方面卻相對比較狹隘,專業課相對較多,很多課程重疊性比較突出,而公共基礎課和其他相關課程卻相對較少,這是不利于知識廣泛性的獲取的。
2.良好的溝通能力。導游工作主要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工作,溝通能力是成為一名導游人員的保障性條件。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如何增強其溝通能力就尤為重要。除了學生自身學習如何和同學、老師相處外,學校應通過多種途徑,例如鼓勵學生參加學校以及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去相關企業參觀學習,聘請旅行社導游人員到校講座開課,讓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帶團跟團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3.較強的應變能力。導游工作是一項復雜性的工作,也是突發狀況經常發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就成為一名出色導游人員的關鍵。我們的學生在校期間很少接受到應變能力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運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現、分組討論等來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另外學校應加大對學生的實訓鍛煉,與省、市、區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區景點、旅行社建立合作辦學關系,廣泛建立導游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一個實習基地系統。這樣對加強學生的應變能力起到了早鍛煉的目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就不會手足無措、無從下手。
4.良好的服務意識。很多企業都反映大學生畢業后,眼高手低,服務意思薄弱。所以在入學時,應進行相關教育,明確導游工作的服務性。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培養服務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服務意識,例如學生禮讓老師,同學間相互禮讓與幫助,保持教室和實訓室衛生等。
1.學生生源復雜。主要有兩種: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接觸過導游專業相關知識,專業基礎幾乎為零。二是從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升入高職高專的學生,這些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但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能力都參差不齊。如何因材施教,把握學生個體差異,就成為教學的關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差異性,又要考慮均衡性。
2.教學團隊不成熟。從“雙師型”結構上看,“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很多從事導游專業課教學的教師卻沒有全國導游證。從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來看,初中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相對較高,而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相對較少。從師資力量上來看,專業課教師的理論化程度遠高于實踐操作化水平。從師資的培養方式上來看,專業教師的培訓主要是入職后。對在職教師的培訓,是一種補償性培養,這種培訓時間短、目標性強、效果差,缺乏系統性和長遠的規劃。
3.課程設置不合理。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對旅游人才市場狀況的調查,對本專業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認識不清。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上,盲目跟從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理論學時安排多,理論課程設置多,實訓實踐課設置較少”。學生畢業后到了工作崗位后,最明顯的反應就是:學校里學的東西,在工作中能用上的怎么這么少?這就導致高職生理論水平不如本科生,實踐技能又不如職高生,專業不專、動手能力不強,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旅游行業相關崗位的任職要求,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1.教學計劃確定不合理。教學計劃是依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而形成的指導性文件,它決定著課程設置的結構和教學培養的方向。目前高職院校教學計劃的設置存在兩點問題:一是目標較低,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目標較高,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專業計劃的確定必須趨于合理和規范。
2.教學設施較落后。一些地方性高職院校由于資金受限制等原因,導游專業硬件教學設施相對落后,無法滿足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的需求,教師有心無力,很多好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無法得到落實。
3.全國導游資格考試通過率偏低。高職院校的學生自身學習能力有限以及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應試考試不理想。而資格證又是成為一名合格導游人員的必備條件,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從事不對口的工作,這本身對教學資源來說也是一種浪費。
1.設置實用性強的理論教學課程。一是教材的選取要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淺顯易懂、操作性強。針對信息技術變革這一市場特點,加強對旅游電子商務及相關課程的設置,避免與社會的脫節。二是課程設置以實用性為主,減少理論教學的內容,處理好專業基礎課、專業拓展課之間的關系,將內容重疊率比較多的課程進行優化整合。三是由于學生考取全國導游資格證的需要,考證的相關課程應納入到課程設置當中來,處理好應試考證與素質學習的關系。在課程設置上,還可以學習國外一些國家的經驗,如美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會開設相關課程,注意培養學生的商業道德、溝通技巧及分析能力。
2.加大實訓教學的力度。一是增加實訓設備,利用多媒體、導游模擬式等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進行教學,通過圖片、聲音、影像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山川河流、風土人情。二是把課堂搬到景區景點進行,這種“實景式”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講到九華山,我們就去感受下佛教文化;講到西遞宏村,我們就去看看徽派建筑。
3.“以賽促學”的全程貫穿。通過參加技能大賽,學生會有一種緊迫感和壓力感;通過對比賽要求的了解和比賽內容的訓練,學生的知識面會得到拓展,學生講解能力會得到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會得到提升;同時通過舉行技能大賽,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也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4.開展學生“體驗參與”。學生自身體驗參與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在教室中的學習,可以通過幾個途徑全面增加學生的體驗性、參與性。一是可以利用周末、小長假、寒暑假。這就需要院系和有關旅行社、景區合作,讓學生利用周末進行跟團、帶團活動。賺錢不是目的,學習才是最主要的。二是“頂崗實習”。一般職業院校都有一年左右的頂崗實習過程,利用頂崗實習,可以讓學生對以后走入社會有個前期的了解,做好步入社會的準備,也是前兩年在校學習知識的具體應用。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的頂崗實習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年,學生實習完就畢業工作了,其實可以把頂崗實習放在第二年,這樣第三年在校學習的目的性會更強,對職業的理解也更深刻。三是可以借助省市級政府、相關團體協會、相關企業組織舉辦的一些活動,讓學生充當志愿者。這些“體驗參與”的實踐形式,不僅可以使導游專業的學生增長知識和能力,也會使學生樹立一種觀念——要想學得好,多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5.教師團隊的建設。一是高職院校應多安排專業教師參加相關知識、相關技能的培訓。二是安排相關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本行業的情況,實現“雙師、雙棲”教師隊伍的形成。三是聘請具有行業背景的工作人員授課講座,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優惠。四是學校也可以成為企業培訓的基地,這既有利于校企合作,也有利于雙方信息的交流。
[1]楊培玉.導游專業學生導游應變技能培養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20(1):57-63.
[2]柏靈.高職導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2,14(9):60-61.
[3]袁玲玲.技能大賽對提升高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思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2,28(2): 89-91.
[4]王棟,雷晶.高職導游專業“雙師、雙棲”型教師團隊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20):88.
G718.5
A
1673-0046(2015)4-0113-02
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3gxk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