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寧
作者信息:336000,江西宜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一些應用型、社會型的人才,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崗位實際操作能力。英語是集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英語教育應該朝著個性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學生只有在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背景下主動學習,才能最終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成為高技能、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實現高職英語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鮑冬嬌 2007)。
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居于課堂的中心地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所講的內容大部分都偏于理論化,內容不夠新穎,對英語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沒有吸引力,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影響教學效果。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往往都是考試所要求的知識重點,對英語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目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對學習大都精神懈怠,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缺乏運用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刑風2009)。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很難達到提前設定的學習目標,并難以學到真正的方法和能力。
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雖然已經提出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但是在課程設置上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在英語課程中,最明顯的問題是重語法、輕口語。因為目前的英語教學模式大多都是精講課文,而忽視了口語、翻譯以及寫作的練習,其實被忽視的這些才是學生真正需要學習、真正被社會需要的東西(何蓮珍 2009)。對于師范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首先是要大膽地講出英語,訓練英語口語,這樣才能在未來的課堂上運用自如。這一問題歸咎為學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若長期按照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下去,學生很難學到真正的英語。
目前,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估大都是結果性的最終評估,也就是每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不僅是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率的評價,而且是教師教學能力的評估。這種評估手段促使教師不斷地向學生灌輸備考信息,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接受欲。教師除了教好課堂知識,還應該不斷提升自己,使專業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在這種評估手段的影響之下,教師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灌輸這些考試知識點上,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壓力,也給自己帶來了壓力。
在活動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便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在課堂的設置上,教師采用熱身活動、記憶游戲、情景演繹等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自由選擇題材進行課前英語朗讀,這是進行口語實踐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師還可組織一些小的比賽或者游戲,讓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回顧記憶,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幫助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景演繹則是限定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編自演一個英語情景短劇,從而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學會在合作中參與探究。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學習本專業知識、有效提高英語水平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的判斷和檢索能力。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未聽先知”的方法和能力,學習英語更加積極主動。就拿聽力的學習來說,學生要學會泛讀和選聽,訓練學生處理細節和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課堂上及時交流信息,培養其合作意識。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學校和教師對學生英語水平及學習狀態的評估都取決于等級考試以及學校組織的期末考試,學生平時的英語活動所占比重較小,這樣的評估方式是不適應英語課程現狀的。師范類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需要很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這門學科對學生素質的要求是極高的,目前的評估現狀很明顯是片面的。這個專業所看重的不僅是學生的理論成績,更多的是一些課外實踐,其中也包括將來作為一名教師的基本素養以及對課堂的掌控力。對此,學校可以積極組織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地走向課堂,這樣的實踐考查結果也應該含納在對學生的評估體系之中,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教會學生勇敢地去嘗試和挑戰,對生活和學習永遠保持激情和熱情,而不是對固有知識的死記硬背。對于這些即將走入教師崗位的師范專業學生來說,現在他們所學的知識和理念也許就是未來他們要教給自己學生的理念。因此,教師的教學一定要樹立長遠意識,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技巧,還是教育的理念。
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一些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學生不僅要有深厚的英語基礎,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在這里我們提出“主導+主體+三個課堂”的教學模式。其中主導即教師,主體即學生,師生之間改變原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充分合作,這樣才有利于開放的、動態的、和諧的課堂的形成。“三個課堂”中第一課堂即老師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自己的課后學習,第二課堂就是之前所提到的英語課外活動,這第三課堂也就是學生的英語社會實踐,在這里,學校要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學生提前走入社會,學會在社會中成長,讓學生真正走向講臺充分了解現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而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貯備,鍛煉自己人際交往以及真正作為老師進行教學的能力(王慶光、何林 2012)
現如今,只有真正富有職業特色的、滿足各行各業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被社會所容納和接受。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育仍然是教師居于主體地位,教師對單一的教材進行乏味的、重復的講解,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在這種情形下,不僅限制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違背了現代教學的目的。因此英語教育工作任重道遠,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