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鏡
(天津市北辰區模范小學 天津 300400)
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他們對這些概念大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種已有的認識和了解即為科學學習中的前概念。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礎之上。學生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例如,地球是平的,重物先于輕物落下。當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比較一致時,學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們就會覺得難以理解。由于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就會使教學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那怎樣來利用前概念建構科學概念呢?
利用訪談的方法了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訪談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夠更深層次了解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靈活性比較大。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深入課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教學期間、課間休息時都為教師提供了訪談的良好時機。在教學中,可以先設計一連串的情境呈現給學生,情境必須與學生所學科學概念的事例有關,依情境詢問學生,引出學生判斷的理由,了解學生原有的想法。
下面以《沉和浮》單元為例,應用訪談法,了解學生對影響物體沉浮原因的解釋。
教師將 7種大小、輕重、材料各不相同的物體放進水里,靜置片刻,它們沉浮各不相同。學生們給出了以下幾種回答:①小石塊迅速沉了下去;②泡沫、蠟燭和空瓶浮在水面上;③回形針和橡皮也沉下去了。教師繼續詢問學生“為什么這些物體沉浮情況不完全一樣?”激發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學生們開始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他們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①石頭很重,所以會沉下去,泡沫很輕所以會浮在水面上。②鐵船更重,它卻能浮在水面上;石頭會沉下去,是因為它是實心的。③泡沫體積比較大,所以能浮起來。④小的泡沫塊也能浮起來,所以和體積無關。⑤空瓶子能浮起來,鐵船也能浮起來,因為它們都是空心的。⑥船有螺旋槳,所以不會沉。⑦回形針很輕,卻也沉下去了,因為它體積比較小。⑧體積大小與物體的沉浮沒有關系,大小泡沫塊都能浮,石塊都會沉下去。
通過以上事例,教師能夠初步了解學生判斷物體沉浮的有關因素,同時讓學生暴露出對于物體沉浮的疑問。筆者發現,五年級的學生對于“沉浮”這個前概念的理解是:物體質量決定沉浮的認識要明顯多于物體體積決定沉浮。而只有少數學生能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認為質量和體積共同決定。
因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先解決學生質量決定物體沉浮這種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其通過比較同樣大小、不同重量;不同大小、相同重量;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體沉浮情況,分析得到物體沉浮是由體積、重量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在此基礎上,引入物體排水量、不同液體種類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從而完善學生對于浮力大小的概念認識。
教師們要轉變教學理念,提倡教學的開放性,就要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事實性描述。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不是去扼殺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引導學生更好地把觀察到的事實描述出來。
例如: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花》一課“花的專題觀察”,是在學生學習了《油菜花開了》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花的知識。在進行此課的設計教學時,筆者把“這是一朵完全花嗎”和“花的觀察報告會”兩部分內容互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報告會中學習“這是一朵完全花嗎”的內容。
教學伊始,通過與學生談話交流,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存在著:“所有花的結構都和油菜花一樣,具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這種錯誤的前概念。筆者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他們的認知是錯誤的,而是以“問題鏈”、“解剖圖”的方法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事實描述出來。為此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鏈。首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如何解剖油菜花”,然后讓學生比較該課提供給他們的4朵花。問題拋出后,教師引導他們想到“把紙分成 4個相等的長方形,每個長方形里擺放 1朵解剖后的花,并進行比較”的方法。同時提示學生擺放順序: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讓學生回憶雄蕊、雌蕊的區別。
筆者故意提供了兩朵不同的黃瓜花,1朵沒有雌蕊;1朵沒有雄蕊。面對如何擺放這兩朵花的各部分,學生們展開了爭論。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擺放沒有雌蕊的黃瓜花時,雌蕊部分空開;擺放沒有雄蕊的黃瓜花時,雄蕊部分空開。然后通過解剖圖自然而然可以看出:有的花缺少雌蕊,有的花缺少雄蕊。學生可以立刻比較出4朵花的異同點,并且得出了具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這4部分的花是“完全花”。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稱為:“不完全花”。這樣比較順暢地完成了第一部分的教學,從而轉變了錯誤的前概念。
可見,重視事實性描述,抓住事物特征對于轉變學生錯誤的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中,利用實驗的方法把學生認知中錯誤的前概念加以轉變。
如:在學習《水珠從哪里來》一課前,所有學生都認為燒水時冒出的白汽是水蒸汽。其實水蒸汽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既然無色無味,那怎么可能看得到呢?筆者認為可以在教學時讓師生一起做冰融化的實驗,把從冰箱中取出的碎冰放在1個玻璃杯中。剛開始,學生們發現從玻璃杯里也冒出了白汽,隨著時間的推移,玻璃杯的內外壁上都出現了水珠。然后,師生一起展開猜測,水珠從哪里來的呢?學生想到:①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化成水后流出來的;②可能是往杯子里放冰的時候不小心流出來的;③可能是杯子里滲出來的。針對這3種猜測,師生共同研究:①不可能是從杯里流出來的,因為放冰的時候,沒有放滿;②不可能是放冰的時候流出來的,因為放冰的時候非常的小心;③不可能是從杯子里滲出來的,因為杯子不是漏的,如果是漏的,就不會在杯子外壁上出現水珠了,而會流出很多的水。既然這3種可能都不存在,那么水珠的形成和冰到底有沒有關系呢?通過這些問題和思考得出: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因為冰的存在使得杯子內外產生溫度差,使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結成小水滴。只要存在這種溫度差,空氣中的水蒸汽就會形成小水滴。在前概念改變的教學中,筆者又讓學生每人拿出自己的塑料尺,對著塑料尺呼氣,結果塑料尺濕了,這也是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結的小水滴,絕不是人們嘴里噴出的水。同時,筆者馬上提出,當小水滴很小很小的時候,這些小水滴看上去像什么呢?學生自然得出像白汽。再引導學生回憶剛才看到冰塊在杯中時,冒出的白汽也是水蒸汽遇冷凝結出的小水滴。同樣,燒水時冒出的白汽也是凝結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汽,因為平時空氣中沒有這種溫度差就不會形成這種小水滴。水蒸汽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氣體,人類無法用眼睛看到它。既然水蒸汽具有這樣的性質,那么實驗中看到的白汽怎么可能是水蒸汽呢!通過實驗的方法就使學生比較輕松地轉變了自己錯誤的前概念。
對于學生一些模糊不清的前概念,采用實驗的方法同樣有效。在四年級上冊《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中的“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這一教學內容時,筆者發現學生對于“面粉是否溶解于水”這個前概念并不十分清楚 。
上課時教師讓全班同學各抒己見,他們分成了兩派,卻都不能講出科學依據。然后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把面粉全部倒入水中,不搖晃不攪拌,只是靜靜地觀察面粉的變化,學生發現面粉在水中的變化既不像食鹽也不像沙子。教師繼續點撥學生用玻璃棒去攪拌,并觀察變化。學生研究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此時教師引入新知,介紹過濾法,并指導學生通過新知來驗證這 3種物品是否溶解于水。最終,學生得出結論:過濾后的溶液都是清澈的,過濾食鹽的濾紙上什么也沒有殘留,但是面粉和沙子留在了濾紙上。
對于面粉不能溶解于水這一概念,學生通過以上的實驗,得到了清晰的結論,獲得了新知。驗證了實驗活動對于促進學生前概念轉變的有效性。
隨著中小學知識聯系的日益緊密,前概念的研究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所認識并加以重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科學課教學應首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發展水平??梢?,前概念在小學生的科學課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很難將其一一細分歸類。但作為科學教師,需要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對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收集與分析。只有及時了解小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水平,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進行補充、完善小學生的認識,才能真正做到引領小學生自主探究,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p>
[1]鄭挺誼.前概念——初中科學教學中的一道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3):115-118.
[2]劉忠學.小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教學[J].科學課:小學版,2006(10):14-17.
[3]張益樑.科學概念教學中“前概念”的運用與應對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201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