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星
作者信息:225000,江蘇揚州,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
wuxinxing@126.com
暑假期間,我又翻開郭思樂老師的《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一書,郭老師的書讓我明白“生本教育”的真諦: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人為本,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發展人。在他關于生本教育理念解讀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的教育理念是生本教育的基礎部分,比基本知識和技能更為基礎。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其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標志,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良好的體驗和感悟。生本教育理念倡導“先做后學,先會后學,以學定教,注重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以生為本”。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學生的天性是學習的動力之源,只要我們能充分信任學生,敢于放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教材、活用教材、精心設計各項活動,使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接近學生、適合學生,讓學生唱主角,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利用好“學生”這個活教材,那么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高翔 2005)。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導下,對教學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自信、合作和創造性較以前有了一定的改變和提高。在生本課堂上,教師將不再是傳統課堂上的那種主角,而是積極調動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進行學習交流和成果展示,課堂上煥發出積極、歡樂、高效的活力(唐蜜 2005)。
【案例1】
5B第一單元就迎來了關于“the new term”的話題,這樣的教材內容安排在整個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簡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筆者沒有按部就班帶領學生直接學習教材上的內容,而是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就目前五年級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英語思維能力以及感悟能力,他們可以交流些什么?以怎樣的方式進行交流更為妥帖?
T:Welcome back to school,boys and girls.Nice to see you again.This i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new term.Everything is new.(說完最后一句話,教師出示句式___is new.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切身感悟,再組織口頭說話交流)
Ss:The classroom is new...(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自主交流)
T:(教師引導學生寫實交流)These books are new,too.
T:(接學生交流內容)The English/Chinese/Maths/Science book is new.
Ss:學生拿出本學期所有學科的教科書,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相關學科類的英文單詞,再一起朗讀交流。
T:(總結)Wehavesix subjects.Look,theyare...
T:(追問)What else do we have?
Ss:(在教師出示的班級課程表中圈劃其他沒有下發教科書的學科)
T:(接話)We have PE...
T:(接 話)We have eight subjects this term.They are...
B部分的這些學科類單詞,在如此的語言情景中不知不覺被師生逐一揭示并“攻破”了。在以往的英語課堂中,也許不會用這樣的單詞教學方式,甚至很不贊成教師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教學。可這一次的嘗試,感覺很真切,對于學生來說,自主性的討論、研究、學習遠比教師所謂“灌輸”式的教學開心得多。教師的作用更多的體現為挖掘和引領。
同樣,在教學“星期類”單詞的時候,方法類同。只是在對于“What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這一問題的時候,筆者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家庭作業,要求他們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結果,在第二天的課堂交流活動中,大家都一致得到了明確的答案,而且每一個學生看起來都很開心,尤其在交流關于怎樣獲取答案時,大家興致更高。這不就是教師想要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嗎?
通過參與、體驗、感悟的學習過程,我們的學生能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乃至于自己學習的主人。
【案例2】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構建一個自主參與的課堂,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的切身體驗、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與能力是很重要的。以5B第一單元為例:
T:(出示“學科類”單詞,組織學生進行得體的頭腦風暴活動)
Ss:(提問)
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on Monday?What are they?
How many lessons are there on Tuesday morning?What are they?
Do you like English?Why?
How many subjects do we have this term?What are they?
How many English lessons do we have a week?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
T:(出示“星期類”單詞,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符合實際的得體提問)
Ss:...
以上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進行對相關主題的提問,而組織這一環節的首要基礎是學生有著這方面內容的感悟。“學科類”和“星期類”的單詞都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的內容,有著深刻的經驗與體悟,所以,這樣的問題設計是比較合情合理的。而在平日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幾乎很少會進行如此的訓練。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問學生作答是常規練習,學生的“被動”已是根深蒂固,如果想真正有所改變,最需要的是教師觀念意識的自我“突圍”,慢慢地讓學生接受這樣的課堂、這樣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逐漸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所以,“生本”的課堂,首先挑戰的是教師的意識與教學行動,其次才是改變課堂上的學生。而在重“雙基”的教學中,更要凸顯學生的課堂精神與生命狀態,情感與悟感必須合著節拍同行于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與技能,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符合學生的本能與天性的教學活動,營造生動有趣的人性化的教學環境,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學生身心、情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