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珊
中國揚琴傳統音樂發展現狀的思考
文/周 珊
內容提要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揚琴演奏藝術不斷發展和提升,揚琴演奏技法日趨高難度化,作品創作手法也更西式化,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也越發激烈。如何能在現代化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中國揚琴傳統音樂,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人將從傳統音樂的繼承和創新等方面進行論述,旨在宣揚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促進中國揚琴事業的繁榮發展。
傳統音樂 繼承 創新
很多揚琴老師都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教授學生彈奏作品時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傳統作品,認為沒有什么深度和難度,以后演出或比賽派不上用場。也有學生在彈奏傳統音樂作品時遇到不少困惑,認為樂曲的創作背景過于久遠,自己并不了解也無法融入到樂曲想要表達的意境當中。縱觀現在中國揚琴的各大比賽和重要演出活動,大部分演出者選擇的曲目都是近現代音樂作品,而選擇傳統作品的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這就造成了現在一些傳統曲目包括傳統演奏技巧只掌握在少數民間藝人手里,而在社會教育和院校專業教育體系里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傳播。
在理論研究方面,本人通過查閱中國知網、維普網和萬方數據庫,收集到建國以來研究揚琴的理論論文共計八百多篇,大致可分為揚琴來源文化理論研究、演奏研究、樂器形制改革演技、作品研究、教學研究和流派研究等幾類。其中揚琴演奏研究占的比重是最大的,約占總數的38%,作品研究大概占9%左右,教學研究占11%,而對揚琴傳統流派研究的比重則是最少的,不到6%。在作品研究當中,絕大部分是對現代揚琴曲目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進行探討分析,只有少數的論文涉及到傳統音樂作品,其中對東北揚琴流派《蘇武牧羊》的演奏研究大概有9篇左右,對四川音樂揚琴流派《將軍令》的演奏研究大概有4篇。而在揚琴教學研究當中,鮮有針對傳統音樂的教學進行研究的論文。
流派方面,除了現在大家熟知的四大流派外,其實還存在北京琴書、內蒙二人臺音樂揚琴、新疆揚琴、廣西文場音樂揚琴等流派。這些流派音樂多為當地戲曲伴奏音樂當中,但并不為全國廣大群眾所認知,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和流傳度。各大流派現存的揚琴傳統樂曲經歷了從早期的民間藝人演奏到專業揚琴演奏家乃至作曲家的二度創作和改編歷程,經過幾代人的整理,能演奏并流傳下來的不多,也就二三十首。如東北音樂揚琴流派的《蘇武牧羊》、四川音樂揚琴流派的《將軍令》、廣東音樂揚琴流派的《旱天雷》、《連環扣》、江南絲竹音樂揚琴的《歡樂歌》、《三六》等等。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的民族傳統音樂。隨著歷史的推進和變革,現代音樂的不斷涌現,西方音樂的層層滲透,傳統音樂的存在就顯得尤為珍貴,有著不可取代的深厚史學價值和美學基礎。近幾年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在談話和會議中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思想,弘揚本民族本土文化、繼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深入學習傳統音樂作品顯得尤為重要。
2.1對母語音樂文化、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音樂根植于了解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和語言環境當中,四五百年前揚琴傳入中國之初,同各地的民間小曲相結合,促成了十余種琴書類說唱音樂的產生,揚琴作為伴奏樂器存在于各種琴書音樂中。研究揚琴傳統音樂的產生背景,勢必會要對我國傳統戲曲音樂的生成背景、說唱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其風格特征和藝術精髓。
2.2對提高音樂審美、文化素養的重要意義
音樂的生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社會的其他層面如文學、哲學、建筑藝術、意識行為是息息相關的。強調音樂與生活、與社會緊密關聯,重視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思想的結合,是多元化文化背景的需要,也是提高個人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中國揚琴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大家族的一員,了解揚琴傳統音樂,對文化藝術的認識、社會意識及人的深層心理結構的影響是很有幫助的,其作用也是深刻而久遠的。
3.1作品新編
現在很多揚琴學習者和作曲家喜歡將傳統音樂進行改編,重新配器,并改變其演奏形式。例如2014年在臺灣舉行的揚琴協奏曲大賽便將《大浪淘沙》列為必選曲目。這是一首將傳統音樂作品改編而成的協奏曲,新的和聲效果和編配賦予了傳統音樂新的活力和生命。
3.2演出形式出新
眾所周知,揚琴是一件古老的樂器,中國的揚琴經過幾代音樂家們的不斷改良,已經派生出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聲部不同形制的樂器。將不同聲部的揚琴組成一個小型合奏團體,可以承擔復雜的聲部織體結構,極大拓展了揚琴的表現力。不同聲部的揚琴合奏團體與西洋弦樂器、鋼琴與打擊樂器等西方古典樂器構成中西混合樂隊,改變了揚琴,甚至也改變了西方古典音樂的聲音效果在聽眾心中的慣性,組合形式新穎,聲音融合舒坦,古老的揚琴與西方古典樂器開啟了一道“新”的藝術融合之路。
3.3對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在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上,中國音樂學院率先于2014年成立了《揚琴演奏藝術精髓傳承教學體系研究》課題小組,由李玲玲教授擔任課題小組的組長,并邀請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專業揚琴教師作為課題組成員,對各個流派的發展歷程、藝術家、演奏技法和作品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2014年9月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舉辦了“中國揚琴藝術周”系列活動,推出了“中國揚琴傳統音樂會”,來自全國各地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演奏了自己流派的不同風格作品,展示了中國傳統揚琴音樂的獨特魅力。
在當今音樂文化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教學、創作、演出這三方面做到讓傳統音樂找到存在的價值、發展的契機是非常有必要的。
4.1專業院校要明確傳統樂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
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我們國家民族音樂精髓并能由衷喜歡上它、掌握其演奏方法?筆者認為,在傳統音樂當中,演奏出樂曲的“神韻”才是最重要的,要感受到演奏中越簡單的音符對于手上的控制力要求越高,要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化與藝術的融會貫通。建議可以開設“民間揚琴”課程,使之成為專業揚琴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不僅將在教學中增加傳統藝術氛圍,而且可達到追求傳統與開拓之間更合理、更科學的平衡。
4.2借鑒其他樂器的發展模式
比如2015年在上海市舉辦了首屆琵琶傳統曲目大賽,這就對琵琶傳統演奏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同為彈撥類姊妹樂器的揚琴專業也可在全國開展類似的比賽活動,提高大家對傳統音樂認識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讓傳統藝術普及化、大眾化。
4.3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
通過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聚集各地學術專家,搭建研究平臺,實施科研項目,力爭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致力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這是一件具有時代感、使命感和前瞻性的實踐,必將促進揚琴專業在演奏、教學、理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4.4懷有對揚琴傳統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追求古老的揚琴藝術在當代多元化發展態勢下的傳承和創新方面,一定要有誠意。中國音樂學院李玲玲教授在傳統音樂會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尊重傳統、敬重前輩、珍惜傳統藝術中鮮活而豐富的內涵及特色,正是我們在更高層次上文化自覺的表現。不斷參與和實踐是傳統藝術傳承的必由之路。”當我們靜下心來聆聽那些民間的傳統樂曲,細細品賞其中韻味,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我們就會為它們的鮮活、深度和智慧而感動。那才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瑰寶,也是中國民族藝術發展的根本所在。
[1] 王東梅.《繁榮與失衡——建國后揚琴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分析》[D]. 聊城大學 ,2014
[2] 吳瓊.《建國以來揚琴研究綜述》[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
[3] 劉致暢.《論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D] .蘭州大學,2013
(責任編輯 霍 閩)
周珊(1982—)女,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