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民族的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一代代的中國人前赴后繼,為民族的獨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而努力奮斗。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于這個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成為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但是,當前的研究在民族復興的時間表上存在模糊之處,對于民族復興的標志研究也較為薄弱,不成系統。所以,筆者不揣淺陋,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再次勃發和興起,因為歷史上我們曾經創造過燦爛輝煌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各種原因而落伍,而現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推進,我們具備了再次振興的前景和可能。筆者認為,它的提出至少包含著兩個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長期的積貧積弱導致一些同胞崇洋媚外,“腰桿不硬”,對民族的前途持悲觀態度。宣傳和弘揚民族復興有利于凝聚共識和力量,使國人認識到:歷史上我們曾長期占據世界之巔,現在也有能力創造新的民族輝煌。另一方面,相比于含有激進意味的“民族崛起”,“民族復興”更溫和,更容易打消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疑慮。而且在作為民族復興參照系的幾個巔峰時期(唐代的“貞觀之治”時期和清代的“康乾盛世”時期等),我們從未倚強凌弱,稱霸外擴,反而通過對外傳播先進的科技和文化而惠及世界人民。
關于民族復興的時間,當前國內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實現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就等于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是說,在2049年之前就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此的論據是人民日報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報道:“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 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第1版。這段報道里面確實蘊含著民族復興等于兩個百年目標實現的意思,但這只是對習總書記講話的轉述而非完整的呈現,實際上原文應該是:“我堅信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堅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之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更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就是近代最偉大的中國》,2012年11月30日,http://china.cnr.cn/yaowen/201211/t20121130_511448849_1.shtml,2014年11月19日。通過對這段話的解讀可以發現,三個目標是呈遞進關系的,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不等于民族復興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應該定位在建國一百周年之后。但并不意味著前兩者與后者毫無關系,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是量變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局部質變。
關于民族復興的標志,國內學者早有探索,如李忠杰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涵蓋5個方面的內容,即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大力建設和弘揚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等。*李忠杰:《迎接中華民族真正復興》,《瞭望新聞周刊》2000年第52期。榮長海和張春新則從國內外兩個方面探索民族復興的標志,從國內來看有:經濟發達,政局穩定,政治清明,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且共同繁榮,人民富裕,民氣旺盛,祖國統一;國際層面表現在: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明顯加大,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榮長海,張春新:《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幾個問題》,《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第3期。楊宜勇和譚永生則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主法制、生態環境、祖國統一等5個方面提出民族復興的標志。*楊宜勇,譚永生:《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測算》,《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年第3期。上述觀點都不同程度地歸納出了民族復興的某些特征,但存在的問題是有些指標過于抽象,不夠具體和詳細,有些則過于狹隘,不夠全面。本文嘗試從5個文明、兩岸統一和國際地位等方面,提出民族復興的7條標志。
經濟建設方面,由經濟大國躍升為經濟強國,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型國家,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是實現其他事業的物質基礎。今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經濟大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也是世界上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王毅:《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甚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0月期的《世界經濟展望》,若以購買力平價(PPP)方法來衡量,中國2014年底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以176320 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163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IMF世界經濟展望及數據概述》,2014年11月16日,http://www.cssn.cn/jjx/jjx_gzf/201411/W020141116482933252022.pdf,2014年11月30日。但經濟總量龐大不等于綜合國力的強大。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伍曉鷹、許憲春、葉燕斐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1頁。:1820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額的32.9%,是英國的6倍多,卻在1840-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中慘敗;在1870-1913年間,中國的GDP份額雖有下滑,但在總量上仍居世界前列,卻無力抵擋外敵的鐵蹄,在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捍衛領土完整的戰爭中失利。所以,“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第1版。,科技的作用尤為重要。我們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發揮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性作用,從根本上改善GDP的結構和質量。
政治建設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得到根本落實,權力受到有效監督和制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根本彰顯。具體而言:一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擴大民主的形式,拓展人民管理社會各項事業的途徑和范圍,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發揮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前者是黨的生命,要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將黨內民主落到實處。二是確保法律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實現司法公正;增強人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強化人民對憲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的認同。三是徹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透明的環境中運行,構建起全方位的防腐體系和制度;公職人員真正成為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公信力提高,干群關系融洽,最終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文化建設方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極大增強,中華文化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和推崇。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志,甚至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文化復興。*王京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中國文化報》2012年7月10日,第11版。但現實情況是,我國與先進國家在文化方面的差距十分懸殊。以美國為例,它擁有全世界56%的廣播和有線電視收入,85%的收費電視收入,55%的票房收入*龔文通:《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需要契合世界趨勢》,2014年10月20日,http://www.ce.cn/culture/gd/201410/20/t20141020_3736784.shtml,2014年11月30日。。所以,如何能夠讓包含中國文化元素的電影、電視、書籍等文化產品也能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是文化建設的核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點考慮:一是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這一戰略不僅指積極向外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也包括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吸收他國優秀文化,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為國際社會認可的產品。二是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抵制西方的文化滲透,防止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影視、書籍、宗教、大眾商品等媒介影響中華文化,從而造成國內民眾思想混亂,取代中華文化的主導地位。三是減少行政力量對文化的過度干預,鼓勵文化創新,在不觸犯法律和違反道德的前提下,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對文藝工作者“寫什么,怎么寫,不要橫加干涉”*《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頁。。
社會建設方面,貧富差距顯著縮小,共同富裕成為現實,民生得到根本改善,社會公平和諧文明且充滿活力。社會建設的核心是改善民生,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消除收入差異。為了保持社會競爭的活力,應該允許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民生問題中,教育、收入、醫療、養老和住房等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我們不僅要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全覆蓋高標準的社會福利體系,實現學有良教、勞有豐獲、病有良醫、老有優養、住有良居,真正建成公平正義的社會。高度文明的社會不僅物質豐裕,確保社會成員享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更應該充滿仁愛,讓公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仁義。所以,社會文明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公民的道德素養顯著提高,從而形成一個團結友善、融洽互助、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這是衡量一個社會軟實力的重要指標。
生態建設方面,全民樹立生態意識,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國家完成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具體而言:第一,在全民范圍內消除“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點,樹立生態責任意識、生態審美意識和生態消費意識,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奠定群眾基礎。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態消費意識,因為物質消費主義的理念雖然有利于推動經濟的增長,但對生態環境則是一種災難,所以,必須培育公民適度消費的意識。第二,生態環境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空間和載體,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關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因為當前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所以,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應該盡快采取行動,早日實現青山綠水藍天。第三,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又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實現這一新的文明形態。所以,要“在現有工業文明基礎上,通過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生態強國,為民族振興和崛起奠定堅實的文明基礎,從新的文明中吸取強勁的民族復興動能”*趙凌云:《生態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復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兩岸統一。經濟再發達,政治再昌明,文化再先進,社會再和諧,生態再優美,如果沒有實現兩岸統一,那么中華民族就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復興。
兩岸統一對民族復興的巨大意義體現在三點上:一是完成祖國統一,有利于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兩岸的分裂一直是國人的心結,也是中華民族的隱痛,實現兩岸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從新中國成立那天開始,我們就一直致力于兩岸統一,每屆政府和領導人都試圖通過釋放最大的善意來化解兩岸的宿怨,其間我們會因為兩岸關系的受挫而悲憤,也會因為兩岸關系的改善而欣喜。所以,統一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不可或缺的,它的實現會為我們追逐其他夢想提供不竭動力。二是兩岸統一會直接在經濟上助力民族復興。統一將為兩岸科技、資本、人才、商品、文化等要素的互聯互通消除政治障礙,最終形成港澳臺加大陸的大中華經濟圈,在這個巨大的經濟空間中,每個地區的人民都會從中受益。而且兩岸統一后,新統一體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綜合實力會得到空前加強,將加快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三是兩岸統一會為維護關乎民族復興的其他國家利益提供有利條件。兩岸的分裂導致兩岸外交、軍事等資源的長期內耗,最終損失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在外事方面,臺灣為拉攏所謂的“邦交國”不惜重金,大陸為爭取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在軍事方面,大陸為了防止臺海出現不可控狀況,不得不將軍事資源集中部署于東南沿海,戰略重心始終聚焦在這個方向,從而制約了對東海、南海等核心利益的維護力度。兩岸統一既可以將兩岸的外交和軍事等資源用于維護其他戰略方向的利益,又因為臺灣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為解決南海和東海等問題提供極其有利的條件,也可以打破敵對勢力對華的島鏈封鎖,還因為臺灣居于航海運輸線的要沖而對某些國家形成牽制。
在兩岸統一的方式問題上,只有和平統一和武力解決兩種手段。和平統一的問題是,臺灣當局會盡可能地拖延統一的日期,以至于兩岸統一的日程不可期。它的優點在于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實力,避免戰爭給兩岸造成的損失和消耗,從而使兩岸統一后,臺灣的各方面實力能夠直接助力中華民族的復興。而且,在尊重臺灣人民意愿的基礎上實現兩岸統一,有利于兩岸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另一種方式是武力解決,客觀地講,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發展,兩岸的實力均衡早已被打破,大陸通過非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和勝率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它的優點是將臺海統一的時間表掌握在大多數中國人手中,而不會任由“臺獨”勢力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但是,訴諸武力的問題是必然造成傷亡,傷害骨肉同胞感情,從長期看,這會為后續的治理埋下隱患,并且與和平這一時代主題相違背。三年內戰的同室操戈,生靈涂炭,經濟凋敝,警鐘猶鳴,這種民族悲劇誰也不希望在21世紀重演。所以,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大陸方面所努力追求的。但為了有效應對“臺獨”的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的干預,也為了防止臺灣當局無限期的“不統”,國家也從未放棄使用非和平手段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承諾。總而言之,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是任何力量和勢力都動搖不了的。
如果說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義,那么國際地位的根本提高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結果。后者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但它建立在經濟發達、政治昌明、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之上。國際地位的根本提高表現在兩點:一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的重要中心;二是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導力量。
必須指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為代價,它的復興不是世界人民的噩夢而是福音。為了化解國際社會對我國未來發展的疑慮,消除“中國威脅論”的雜音,減少民族復興的阻力,我國應該將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推動與各大國關系協調發展,不斷鞏固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深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王毅:《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具體來說:一是要將本民族的復興之路與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緊密聯系在一起,讓世界因為中國的發展而受益,因為中國的復興而和平;二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處理好與既有強國之間的關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打破國強必霸的規律,尊重其他國家的制度選擇,積極推動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多極化和民主化;三是在關乎人類命運的全球生態保護、世界無核化、消除貧困等重大議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四是通過高鐵等快速交通工具,加強同俄羅斯、朝鮮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國家的互通互聯,形成一個相互依賴、共同發展、休戚與共的經濟統一體,真正將睦鄰友好落到實處。當然,也不能因為擔心“中國威脅論”就聽任其他國家侵犯我領土完整,不能用國家的核心利益換和平,要堅決捍衛在南海、東海等問題上的主權和利益。
我們應該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漸進式的。經濟發達、政治昌明、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生態優美、國家統一、國際地位根本提高這七點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任何一點的突破都會對其他方面產生聯動效應,同樣,任何一點的滯后都可能對其他方面的發展產生制約影響。所以,要注重協調發展,全面推進。“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當每一個中國人都腳踏實地為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百年夢想而努力奮斗時,它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