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道路、思潮論爭和單線式歷史思維的超越

2015-02-13 03:23:09
云南社會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國家制度

梁 孝

不管是國家間的文化軟實力競爭,還是國內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潮的引領、整合,都必須有堅實的歷史觀支撐。在中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體系中,一直存在一種單線式歷史思維,這種思維衍生出對新中國發展道路的否定性結論。中國思想領域多樣化思潮激烈爭鳴,就思想原因來說,這種單線式歷史思維是一個重要因素。澄清、突破這種歷史思維已經成為思想界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思潮論爭中的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發展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巨大成就引起國外學者極大關注。是否存在一條獨特的中國道路,中國道路是否存在普遍性,中國道路的未來將會如何等等,這些問題成為外國學者討論的熱點。這些問題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西方對自身衰落的焦慮。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走的是一條謹慎的、漸進的改革之路,在政府控制下逐漸引入市場機制,逐漸有序開放,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蘇聯則與此截然相反。蘇聯在經濟改革受阻的情況下,進行全面的政治體制改革,移植西方政治體制。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又迅速實施“休克療法”,徹底實行私有化、市場化改革。當時一些俄羅斯學者和西方學者認為,蘇聯(俄羅斯)的改革是一步到位,由于它迅速移植西方“民主+市場”的社會模式,俄羅斯已經步入正軌,經濟很快就會起飛。而中國則是把關鍵的問題拖到最后,這能減緩改革之初的阻力,但卻把問題積累下來。當時流行一種說法,俄羅斯改革的麻煩在開始,中國改革的麻煩在最后。而與此同時,各種形式的“中國崩潰論”不絕于耳。不過,歷史的發展完全出乎這些學者的意料。

俄羅斯并沒有因為照搬西方模式迅速起飛,而是問題重重。中國則是根據國情和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既繼承傳統體制的優勢,又學習西方的經驗,不斷發展。“中國崩潰論”逐漸被“中國威脅論”所代替。

西方學者的思想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在改革之初,他們認為中國必須復制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走西方的路。而現在則開始承認,中國正在走一條自己的路,中國的成就正在于不是簡單地復制西方政治經濟制度。

不過,就在國外一些學者思想發生轉變的時候,我國國內思想領域、社會領域,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卻出現多樣化思潮。這些思潮激蕩爭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們以不同的理論視角定位改革開放,解讀中國道路,并以此提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案。

這些思潮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種: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憲政思潮、公民社會思潮、普世價值思潮、教條化馬克思主義思潮。

新自由主義、憲政思潮、公民社會思潮、普世價值思潮可以統稱為自由主義思潮。自由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人間正道。俄國、中國等本身就落后的封建國家應該走上這條道路,但是,由于受到馬克思主義烏托邦的影響,這些國家脫離了正確的歷史發展進程,形成了畸形的社會模式。中國的未來就在于回歸“人間正道”。新自由主義主要針對的是經濟領域,要求徹底地私有化、市場化、資本運行自由化和國家最小化。憲政思潮是一種國家制度和一攬子方案,實際上就是要移植西方的政體,主要是多黨制和分權制衡。公民社會思潮則是從社會交往層面出發,來論證中國必須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普世價值”思潮的內容則是價值觀領域,就其總體傾向而言,它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以“自由、民主和人權”等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為內容,強調個人自由、自主,把西方的自由市場和民主憲政視為符合人性的最完美的制度。西方的發展道路是人間正道,世界的西方化是世界潮流。中國也應該走上這條道路。總之,自由主義思潮否定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專制極權的,是一種變形的封建專制制度,中國的改革方向就應全盤西化。在自由主義看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逐漸采用西方經濟政治制度的結果,中國的問題就在于這個過程太慢,不徹底。

可以說,這也是早期大多數西方學者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

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是把社會主義革命弱化為改良運動。它主張利用西方的民主制度,通過議會斗爭,合法地取得政權,從而和平地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它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的制度框架內調節發達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內部矛盾。北歐的瑞典模式被作為民主社會主義的代表。作為一種思潮而言,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不在于具體的政治經濟主張,而在于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關系的理解。這種思潮往往把北歐的瑞典模式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相比較,并根據人民的福利制度和生活水平等標準,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國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而不是推翻和消滅的關系。這個真理已經為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閃亮崛起和蘇聯暴力社會主義的黯然消失所充分證明。”*謝濤:《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前途》,《炎黃春秋》2007年第2期。這一思潮的邏輯推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應該充分發展資本主義,以此為基礎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實質上否定了新中國前30年的歷史。

民主社會主義不同于新自由主義,但二者很容易對接。一旦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應該充分發展資本主義,就很容易由此轉入新自由主義的經濟主張。

教條化馬克思主義思潮,也稱之為老左派思潮。這一思潮的初衷是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關注社會民生,尤其是關注工農的利益。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教條化馬克思主義思潮以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自居,經常從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的本本出發,以一種‘唯我獨馬’的心態,居高臨下地批判中國的現實”*吳新文:《當代中國三大思潮反思》,《社會觀察》2014年第3期。。教條化馬克思主義把蘇聯模式視為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改革開放則是背離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當今社會重大經濟、政治、社會問題的最終根源。因此,這一思潮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要回歸蘇聯模式,回歸前30年。

這些思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共和國前30年和后30年分裂,評價截然相反,非此即彼,或者拿前 30年否定后30年,或者拿后30年否定前30年。在一定意義上,它們都否定現在的中國道路。

“補課論”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它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錯了,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歷史發展的最高點,代表人類未來,中國要走美國的路,中國要“補資本主義的課”。這樣,西方的制度、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應成為中國學習、模仿的對象。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認為要“補課”,而且正在補課 ,但是力度不夠。教條化馬克思主義則否定“補課”,但也認為改革開放是在“補課”。大多數西方學者最初看待中國改革的觀點也是“補課論”。

二、傳統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單線式歷史思維

歷史觀能給一個國家的制度、發展道路提供合法性論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給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合法性論證。但是,在中國長期的思想教育中,對唯物史觀存在一種簡單化的理解,并且形成了一種常識性的單線式歷史思維。

在中國思想教育領域,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被簡化為這樣一種“常識”: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一定的反作用。生產力和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政治的和觀念的上層建筑。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形成前后相繼的五種社會形態,它們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存在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它必然被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所代替,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1956年建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中國思想教育中這些系統化內容脫胎于蘇聯教科書體系,它是為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模式論證的,并為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文化領導權服務。它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蘇聯當時強調“一國建成社會主義”,這樣,不自覺地形成了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單線式歷史思維,把一個國家放在五種社會形態中確定其歷史方位,并指出未來發展方向,而每一個國家都要經歷這樣的單線式發展過程。但是,這種單線式的歷史五階段論與現實的社會主義產生諸多悖論,出現一些“難題”,一直困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術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這些難題主要有以下三類:

第一,關于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問題。按照歷史的進程,社會主義應該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資本主義帶來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也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因此,在馬克思在世時,就在《致俄國革命者查蘇利奇的信》中探討俄國是否有可能跨域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問題。但是,與理論預期正相反,現實的社會主義都發生在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的國家。這個跨越是如何發生的?是否能夠跨越?這是中國學術研究和思想教育領域所面臨的一個尖銳問題。

第二,關于“兩個絕不會”問題。馬克思有個著名論斷:“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這一內在矛盾的揚棄,但它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無法容納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可是,現實的社會主義都發生在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的國家。落后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系如何契合?這與馬克思“兩個絕不會”的論斷完全矛盾,與理論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過程完全矛盾。

第三,富裕的資本主義和貧窮的社會主義差距問題。

從理論上說,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之上的。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應該高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是,自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經濟和生活水平要遠遠高于社會主義國家。不要說當時的中國,就是較發達的蘇聯東歐,也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解釋這一理論和現實的悖論?

人們很容易從這三類問題引申出這樣的結論:俄國、中國都是生產力落后的國家,按照歷史進程,應該先發展資本主義。但是,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切實際地超越歷史發展階段,違背歷史規律。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早產的”“畸形的”,它實際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因此,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要回到歷史原點,根據生產力水平,先發展資本主義。中國應該徹底放棄計劃經濟模式,回歸“正常”的發展軌道。這也就是常說的“補課論”,中國必須“補”資本主義的“課”。新自由主義思潮是經濟的“課”,“普世價值”思潮、“憲政”思潮、“公民社會”思潮是“補”政治的“課”。“民主社會主義”也認為中國要先補資本主義的“課”。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改革開放是“補課”,只是對之持堅決否定的態度。

從歷史觀來說,改革開放之初,現代化史觀在中國強勁興起,通過當時的“新啟蒙”運動,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現代化論者“都對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持樂觀態度;都對現代科學和技術能夠將所有國家轉化成為相互聯系的、具有類似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實體充滿信心。中國的知識分子理所當然地認為,像所有其他非社會主義一樣,中國遲早會變成現代化國家,并且中國正在進行的從農業經濟到現代工業經濟的轉變,與所有的現代化的經驗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李懷印:《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真實》,歲有聲、王傳奇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20頁。。現代化史觀假設傳統和現代二元對立。傳統國家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都會成為現代國家,而現代國家的標準就是西方發達國家。換句話說,每一個傳統國家都能發展成為發達的現代國家,它們必須走西方的路。

現代化史觀是的一種更加學術化的“補課論”。按照現代化史觀的邏輯推論,美國是最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因此,美國制度自然成為中國學習的范型。新自由主義思潮是經濟現代化,“普世價值”思潮、“憲政”思潮、“公民社會”思潮是政治、社會現代化。“民主社會主義”認為中國要先補資本主義的課,這很容易轉化為現代化理論。但是,在現代化史觀中,新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設時期的歷史被否定,更進一步說,中國的革命史也被否定。因為,從現代化史觀來看,西方的擴張,也是西方現代社會制度和現代觀念傳播的過程,中國的革命和后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際上是拒絕了這種傳播,打破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而改革則是重新走上現代化的正軌。這樣,從革命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再到改革開放,中國道路就被相互割裂。這也是我國思潮激蕩的一個重要思想原因。

還要看到,現代化史觀本質上也是一種單線式歷史思維,它認為每一個國家都能發展為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實際上,這種單線式歷史思維就隱藏在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體系中。在我國,人們習慣于以一個民族國家為單位思考歷史發展的進程,或者說,一個國家(一般來說)要依次經歷五種不同社會形態。這就意味著,每個封建社會(傳統國家)都能發展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只不過,現代化史觀把關注點聚焦在這兩種社會形態的過渡上。由于單線式歷史思維無法令人信服地說明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二者間存在的悖論,人們自然轉向“補課論”,接受現代化史觀。甚至可以說,現代化史觀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單線式歷史思維的衍生物。

因此,如果不能反思、突破單線式歷史思維,就不能真正批判現代化史觀,也就不能真正澄清和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

三、超越單線式歷史思維的三個視野

現代化史觀以及多樣化思潮爭論的中心問題,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設是否搞早了,走錯了?要說明這個問題,必須突破單線式歷史觀,引入三個視野。

第一,超越以單一民族國家為思考單位的思維定式,重新引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視野。

資本主義是超越民族國家的,它是一個全球分工體系。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認為,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它的核心目標是資本積累。這個體系是一個“中心—邊緣”的等級結構。發達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中心區,而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實際上是邊緣區。中心區與邊緣區是有內在聯系的。中心區的發達是以邊緣區的貧窮為前提的。中心區通過技術壟斷、金融霸權、軍事力量和意識形態剝削壓迫邊緣區。換一種通俗說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中心—邊緣”兩極結構意味著,只有極少數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想通過走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發展起來,基本上是幻想。依附理論的代表人物薩米爾·阿明指出:“兩極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內在需求,因此,‘欠發達’國家并沒有‘趕超’先進資本主義的道路。”*薩米爾·阿明:《自由主義病毒/歐洲中心論批判》,王麟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31頁。

這里,舉一個簡單例子。從1830年起,荷蘭在荷屬印度(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實行強迫種植制度。國家是生產者,殖民地政府強迫當地居民用一部分土地種植政府指定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在國際市場有巨大需求,如甘蔗、咖啡。這些農產品運到荷蘭出售,出售所得用以補充荷蘭國庫。從1831~1837年,數額達到8.23億荷蘭盾,相當于荷蘭全國開支的1/4。這些錢被用來償還債務、建設公路和鐵路。與此同時,這項制度造成荷屬印度的貧困。參與世界經濟所創造的財富被轉移,而傳統農業受到沖擊,被邊緣化*參見H.L.韋瑟林:《歐洲殖民帝國——1815-1919》,夏巖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100頁。。因此,如果把荷蘭資本主義擴張簡單地看作資本主義制度擴張,并認為其殖民地也會重復荷蘭資本主義的過程,則是錯誤的。

不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是列寧,他們在分析資本主義時都具有國際視野,是超越民族國家的。在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寧敏銳地洞察到:“資本主義已成為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居民實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殺的世界體系。”*《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8-579頁。列寧已經看到資本主義具有一種“世界體系”的特征,是一個“中心—邊緣”的兩極結構。但是,在1924年到1926年間,就關于如何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問題,蘇聯領導人之間爆發大論戰。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領導人認為,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國際分工之上的,作為更高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不可能在蘇聯一個國家建成。以斯大林為代表的領導人認為,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的跡象,蘇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是著名的“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大辯論。這場爭論以斯大林為代表的領導人取得勝利而告終。托洛茨基的觀點有其錯誤,也有其合理成分,尤其是把資本主義作為一個世界分工體系。但是,由于后來斯大林的歷史地位,在大辯論之后,關于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觀點被放棄,從單一民族國家來思考歷史進程成為一種思維定式,甚至是無意識。

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依次經歷五個社會形態,就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而言,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現代化史觀也是錯誤的。縱觀20世紀歷史,也可以說明這一點。發達資本主義只能是少數國家。但是,在單線式歷史思維中,這個錯誤卻被人們不自覺地接受下來。

第二,區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流,確定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的功能變化。

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問題一直是一個理論難題。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想癥結就是忽視這一制度所承擔的功能的變化。

20世紀初前后,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運動的中心不斷東移。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從英國和法國轉向德國,又從德國轉向俄國*參見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頁。。

這個現象與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有內在聯系,并由它產生了社會主義運動的分流,以及后來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的功能變化。

187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危機,資本主義迅速向帝國主義階段轉變,發達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緩解危機造成的國內矛盾,對內,資本主義在經濟上走向資本壟斷,在政治上則給工人以選舉權,在社會方面開始實施一些福利制度,在文化上則宣傳民族主義。對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除英國外)紛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并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擴大原材料市場和商品市場。這就形成了“宗主國—殖民地”為形式的地緣經濟體。在這個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政治經濟措施也緩解了資本主義矛盾。因此,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革命趨勢弱化,出現了民主社會主義。而隨著資本主義擴張,新的被納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則階級矛盾激化,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高漲。而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則出現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這是俄國和中國爆發革命的原因。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弱化和資本主義不發達地區社會主義革命形勢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是與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對外剝削壓迫來緩解內部矛盾有著內在聯系的,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這也是社會主義運動中心東移的重要原因。不能把二者割裂。

如果從當時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來看,民主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中心地帶興起,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社會主義運動在這里開始弱化為一種改良運動。而發生在俄國、中國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本質上是邊緣國家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在形式上也是“公有制+計劃經濟”,但它的歷史任務卻發生了重大變化。它不是要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是為了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集中資源完成落后國家的工業化。

從當時的歷史來看,蘇聯領導人也確實想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但是,這一設想超越現實,根本無法實施。隨后,為了恢復生產和國內秩序,列寧施行新經濟政策,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鼓勵私人企業發展。1927年,蘇聯發生糧食收購危機。為了解決糧食問題,1929年,斯大林以鐵腕結束新經濟政策,在農村推行全盤集體化,并最終形成現在所說的蘇聯模式。這種巨變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蘇聯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它被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包圍。為了維護新生政權,就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必須快速發展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現代大工業。但是,俄國并不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水平低,而且經歷了殘酷的內戰,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這就造成蘇維埃政權控制的國有企業規模有限,積累不足,蘇聯不可能僅僅憑借國有企業推行快速工業化。因此,它必須把非國有企業的勞動剩余,尤其是農業剩余收集起來,投入工業化,推動工業快速發展。但是,在新經濟政策的大背景下,糧食被富農所控制,他們拒絕高價工業品,國家無法收購糧食。或者說,小農不需要現代大工業,但發展現代大工業卻不能離開小農生產的糧食。糧食收購危機隨之爆發。一方面,工業人口缺乏糧食,國家沒有糧食出口換取工業設備,另一方面,工業品積壓在倉庫里。工業與農業兩大部門之間產品交換出現斷裂,經濟面臨崩潰,更不要說快速工業化這個戰略目標。這是斯大林結束新經濟政策的根本原因。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以及農村集體化,都是為了最大限度集中國內有限資源,通過國家統一計劃,快速(甚至超高速)發展基礎工業和戰略工業部門。但是,在蘇聯以及我國的思想教育體系中,沒有嚴格區分經典社會主義制度和蘇聯模式的區別,這造成了評價標準的混亂。對于蘇聯模式的評價,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其是否有助于完成超高速工業化。人們往往以經典社會主義制度來衡量蘇聯模式,自然就會出現否定性評價。

第三,必須從國家安全、工業化和制度變遷三位一體的視野來理解中國道路。

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只有英美之類少數中心國家能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大多數國家成為附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的科學、技術、資金和某些制度是中國必須學習、吸收和借鑒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有侵略性,想通過經濟、政治、金融和軍事等手段加強霸權,把中國置于其附庸地位。因此,中國不能簡單地模范移植西方的制度,中國必須走一條新路。

為了發展,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必須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而工業革命之后,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工業發展水平的較量,因此,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中國必須致力于趕超型的快速工業化,而且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這要求中國必須集中一切資源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工業。這是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在邏輯,這個體制的歷史功能就是在中國這個落后國家快速推進工業化。

新中國制度發展有兩大重要轉折點,一個是20世紀50年代迅速從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逐漸擺脫蘇聯模式。而這些制度變遷都與解決工業化所面臨問題有根本聯系。

把中國建成現代工業國是我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對百年來中國飽受列強侵略的血的教訓的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于蘇聯援助力度不大,中國主要致力于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積極因素。這時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但是,在抗美援朝之后,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地位空前提高,蘇聯的援助迅速加大,形成“工業156項”,中國有了全面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可能性。隨后,中國迅速從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否認社會主義理想、領導人的作用,但更深層的還是快速工業化的內在邏輯。

比如,在公私合營的過程中,毛澤東也看到了缺乏市場競爭造成的問題,甚至提出要保留一部分民營企業,刺激國有企業。1956年,毛澤東在同工商業界人士的談話中說:“上海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有需求,就發展起來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現在做衣服要三個月,合作工廠做的衣服一長一短,扣子沒有眼,質量差。最好開私營工廠,同地上的作對,還可以開夫妻店,請工也可以。這叫新經濟政策。”*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433頁。但是,公私合營速度之快超出最高領導人的預料。

這里面有深層歷史原因。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156項”及其配套項目全面展開。但是,中國像蘇聯一樣,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原因是私人糧商和國家爭奪糧食份額。這威脅到國民經濟穩定、工業人口糧食供應以及糧食出口換取設備。最后不得已,國家對糧食、棉花、油料等實行統購統銷。而當時的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重要原材料被國家控制,這些民營企業實際上已經被置于國家控制之下。統購統銷意味著取消市場,在交換領域實行計劃經濟。交換領域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生產領域。后來的公私合營,只不過是計劃經濟進一步進入生產領域,所有權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這都是與統購統銷、糧食收購和大規模工業化相聯系的。

計劃經濟這一制度模式歷史使命的完成、本身的弊端不斷凸顯、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工業化繼續推進的要求,這些因素影響著改革開放后30年的制度變遷歷史。只有從國家安全、工業化和制度變遷三位一體這個視野出發,才能深刻認識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區分制度成本和具體的政策失誤,才能正確地為改革開放進行歷史定位,未來勾勒正確的藍圖。

總之,只有超越單線式歷史思維,看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兩極性特征,認識到邊緣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功能的變化,理解工業化與中國制度的變遷的內在邏輯,才能找到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脈絡。由單線式歷史思維衍生的各種悖論以及相應的思潮論爭也就失去了它們的邏輯支點。

猜你喜歡
國家制度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亚洲无线观看|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专区| 欧美亚洲欧美| 亚洲激情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不卡 |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九九视频免费看| 欧美a在线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色天天综合| 毛片视频网|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日本黄色a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国产性爱网站|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一级片一区|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婷婷伊人五月|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综合专区| 99久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91精品国产福利|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广东一级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国产精品主播| 亚洲天堂2014|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综合久久五月天| 91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