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燕飛++席志剛
1月16日,第六屆海外清華學子回國創新創業座談會在杭州舉行。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說,浙江正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打出了一片發展新天地。他向廣大人才伸出橄欖枝,希望海外人才積極投身浙江經濟社會建設,各盡所能、各展其長,把論文寫在產品上、把研究做在工程中、把成果轉化在企業里、把效益反映在市場上,在服務浙江經濟平穩發展創新發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浙江省人才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來浙江發展、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海外人才累計達1.2萬余人,加上各類本土人才,浙江已成為創業創新人才高度集聚的省區。如此龐大的人才群體匯集于此,使得“浙江機會”的效應持續放大。
1月9日,香港大學原校長徐立之被聘為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長、省政府參事。“來之不易,備感珍惜”,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姚志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徐立之在分子遺傳學領域享有國際聲譽,被視為頂尖的專家級人才,2014年3月底卸任香港大學校長。他最終選擇浙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浙江的人才創業創新生態。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中國機會”響徹全球之際,“浙江機會”開始凸現。起初,“浙江機會”僅是實施經濟自救過程中區別于其他省份的叫法,隨后在國家戰略層面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實施過程中,居然在國內外各類人才群體中廣為流傳。
《中國新聞周刊》從在杭州、寧波等地創業園內創業的海外高層級人才口中得知,“浙江機會”意味著浙江省構建的“人才+資本+民企”創業創新環境生態體系更符合他們創業創新的需求。
“毫不奇怪,海外人才更看中創業創新的環境生態,在這方面,浙江具有比較好的優勢?!闭憬『M飧邔哟稳瞬怕撜x會會長姚納新認為,浙江有370萬市場主體,110萬各類企業,企業家密度全國最高,民營企業家素質、承載創業創新的能力均高于其他省份。
其實,浙江省與珠三角、長三角的經濟發達省份一樣,都是從2009年開始實施國家“千人計劃”。面向全球招攬人才,大家起點相同,各有優勢。從最初拼資金、待遇,到后來在誠意上下功夫,在尋找差異化優勢和優良服務上下功夫。
在這場全球搶奪人才的大戰中,“浙江機會”的優勢在于各級地方政府及各類創業創新載體對“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解比較到位,這也是浙江省改革開放三十年間跨入經濟大省的經驗總結。
浙江實施“千人計劃”5年來,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廣撒網,全覆蓋,數量優先;第二個階段立足于區位優勢,有意識地增加產業規劃和布局權重,強調人才與產業的匹配度;第三個階段則是精準定向,增量提質。
“三個階段的劃分實際上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姚志文解釋說,數量是基礎,大量人才引進后,一方面形成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優化產業規劃和布局,實際上是通過人才流修正政府既有的產業規劃和布局;步入人才與產業的匹配度階段后,則是強化落地、嫁接項目的可持續性,累積產業爆發力;人才精準定向階段則意味著項目已基本形成產業化基礎。這三個階段并沒有嚴格的時間周期劃分,有的項目進展很快,三個階段在很短時間內即可完成,有的則需要更長時間?!翱茖W劃分,按規律辦事,不急于求成。”
浙江貝達藥業CEO,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丁列明對此感觸頗深。十余年間他都執著于做一件事,研制出第一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靶向抗肺癌新藥凱美納,被譽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
“姑且不談最艱難的時候政府提供的幫助,毫不夸張地說,政府按科學規律辦事的寬容和支持創業創新的務實做法造就了凱美納?!倍×忻鞲嬖V《中國新聞周刊》,新藥研發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沒有這份寬容和韌性,凱美納能否走向臨床尚未可知,更別說上市并惠及全國廣大患者了。
從建立研發團隊到產業化團隊,耗時12個年頭,5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先后匯聚于此。陪丁列明走向成功的,還有省市區三級政府。
與丁列明經歷相仿的,還有落戶余姚市的寧波江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姚力軍。“歷時7年,九死一生,關鍵時刻,余姚沒有拋棄我們。”姚力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沒有當地濃厚的創業氛圍和政府的呵護,特別是作為“天使投資人”的余姚,江豐電子沒有今天的成就。
在丁列明、姚力軍眼中,浙江各級政府不一般?!柏熑巍⑦h見、務實”已經成為“浙江機會”的三大核心要素,而這三大要素構建的創業創新生態更顯浙江優勢。
浙江海外招才引智5年,收獲頗豐。但未來的引才工作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為此,浙江海外引才已經開始著力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形成鮮明的浙江特色。
2014年11月,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胡和平親自率團赴美澳引才。他們“心中裝著誠意,手里拿著名單,眼睛盯著市場”。在紐約、硅谷、悉尼的三場海外高層次人才懇談會各項準備工作均提前大半年部署,力推“人才+資本+民企”模式;各市分團梳理出重點企業引才需求,并通過各種渠道先期與海外意向人才聯系對接,做到心中有數。
加之“以才引才”、聘請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立海外專家顧問團、帶有鄉土情結的人才座談會、入鄉隨俗的Party式交流方式的創新運用,使得海外引才取得了預期效果。此外,在海外人才集聚地區設立人才工作站、選聘海外引才大使、與海外人才獵頭組織合作亦見起色。
在引才工作總體邁入第二階段后,梳理需求、先期溝通聯絡意向性人才顯得尤為重要。據省委組織部人才辦官員介紹,經初步遴選,參會的人都是某一領域的專才,但是否適合浙江還需進一步甄別。若不符合浙江各市產業升級轉型布局,只能忍痛割愛。
“人盡其才”是浙江近年“招才引智”的原則之一。海外高端引才活動、“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團隊)引進計劃”均將這一原則作為要點。
現在很多海外回來的人才創業創新,已開始脫離單打獨斗階段,更注重團隊作戰。創業人才更清楚和熟悉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伙伴,放手由人才自由選擇,政府主要是做好“店小二”即可。
在與海外人才洽談項目時,更多的引才主體是企業一把手。據統計,在海外引才活動中,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直接參與人才與項目對接洽談的占比93%,盡可能減少溝通環節,亦表明對人才的尊重。
“還得關注很多細節,有時候一個細節決定一個人才的去留?!焙贾菸磥砜萍汲歉邔哟稳瞬艅撔聞摌I促進會會長李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海外人才大多有報國情結,特別是40歲以上的,政府幫助他完成這個愿望有時比給予物質支持更有效果,更多的海外人才更看重創業創新生態和商業的成功。
海外回來時間不長的吳景暉博士創辦了寧波創潤新材料公司,落戶余姚近兩年,每談及“年產250噸電子極低氧超高純鈦項目”投產,都會被余姚的魄力和遠見感動。他當初深知此項技術的領先性和應用前景,所以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對他而言,創業的風險并不是沒有考慮過,邁出創業這一步很是不易。
吳景暉并不諱言創業初期他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政府支持的力度,而當地政府給予了全力支持。他的合作伙伴姚力軍已在余姚多年,他們一致認為余姚有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余姚政府亦給予他足夠的支持。當他們有了對高端半導體芯片產業鏈完善的構想,并提出了新的發展藍圖的時候,令他吃驚的是,從土地摘牌到開工建設僅用了25天,形成了人才創業發展的“余姚速度”。
看上去似乎是余姚在“傻乎乎地砸錢”,實際上并非如此。吳景暉后來才知道,余姚政府在和他接觸過幾次后,就對他和項目進行了了解,對吳景暉作了嚴謹的調查,并聘用很多專家對他的項目作了評估。
誰都無法保證新項目就一定成功,對于省級千人計劃人才項目,有些風險必須由政府來扛。余姚市人才辦副主任夏向明認為,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性風投跟進,關鍵是引導風投和民間資金。
浙江省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相對明顯,本土民營企業非常發達,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42個產業集群。全省283家上市公司中有232家民營企業,占全省上市公司的82%。
這里的民營企業家危機意識很強,對于升級轉型早有動作,特別是通過人才來創新驅動發展。
對于人才的引進和使用,政府非常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政府不是隨意地“拉郎配”,而是深入走訪、調研摸底,提煉企業轉型升級的真實需求,提供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推介服務。
傳統產業看似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劣勢”,但不可一概而論,有些傳統產業實際上是集聚人才的“優勢”。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引進后,緊密結合本地的產業基礎,人才項目可以嫁接到傳統產業,完成轉型升級。
通過調研摸底,浙江省認識到轉型實際上是兩個路徑,一個是搞全新的項目,另一個是在本業上的提檔升級,同時對轉型有了決策參考依據,并最終形成了“立足本業升級”“不傷主業嫁接” “創新創業轉型”三個層次的整體升級轉型布局。
政府對每個層次的需求都進行了嚴密論證,避免倉促決策造成資源浪費,并適時向海內外發布人才需求菜單,提升引才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正泰集團以創新驅動完成了升級轉型,成為浙江民營企業升級轉型的樣本。2006年,曾在美國多家公司負責技術和研發工作的楊立友博士回國與正泰集團聯手,創建了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楊立友擔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憑借著獨有的高新技術,該公司于2007年7月正式投產后,第二年即實現銷售收入5.9億元,出口創匯8000多萬美元。以首臺“中國造”太陽能高端薄膜設備下線為標志,正泰實現由低壓元件到高壓開關生產,向半導體高端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隨后,又進入電力控制、軌道交通、環保等過程自動化領域,實現“產品硬件制造”向“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服務”的轉型升級,成為全球首家光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為標志,進軍新能源產業,從單純“賣產品”向投資電站“收電費賣服務”轉變。
在浙江,像正泰集團構建的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再到高科技產業的企業很多,他們正成為轉型升級發展的領跑者。浙江各級政府都很清楚,升級轉型不是一蹴而就,推倒重來,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于浙江省的人才工作,省委書記夏寶龍簡單一句話概括說,當好“店小二”,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
目前在浙江,簽訂引進人才合作協議后,人才項目落地入園的第一件事是新公司注冊。原本從項目審批到完成注冊最少花三個月時間,現在只用一個多月即可完成,而且許多行政手續均可在一站式服務大廳辦結。
人才項目服務工作按照“無縫對接”的要求前置。省市縣三級黨委組織部門牽頭將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職能科室合署辦公,涵蓋人社、人力資源、戶口檔案黨員關系、外籍事務、培訓、工商、稅務、環評、消防、商務等社會化服務,資源經此整合后,效率大增。
“浙江機會”的比較優勢在于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盡可能把一些事務性工作交給海外高層次人才聯誼會、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促進會等民間機構或第三方。政府能為人才提供最好的服務就是當好“店小二”。海外高端人才引進來以后,政府就應像“店小二”一樣全力幫助解決各種困難,縮短適應期和磨合期。
為了規避“高、精、尖、缺”專家人才回國創業風險,在海外建立孵化器,就地依托海外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待優質創業項目在海外孵化成功后再引進省內園區平臺加速發展。此時,創業者看到了項目前景,風險可控,創業信心得到了強化,創業團隊回國創業自然成為最優選項。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海外孵化器,政府不直接參與運營和項目遴選,而是委托海外優秀專業園區運營商代運營。政府給予政策性支持,對入孵人才和項目僅要求須符合浙江省產業導向,附加孵化成功后須來浙服務或創業的義務條款,然后任其在海外自由孵化。
這是浙江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新探索。盡管設立海外孵化器尚處探索階段,但浙江搶占海外高端存量人才制高點的步伐會越來越快,步子也會越來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