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直到習近平與縣委書記座談會曝光,公眾才知道,中央黨校正在進行一項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縣委書記大輪訓,且首期研修班已接近尾聲。
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介紹說,本次縣委書記培訓班,于2014年9月開始籌備,但黨校只將其視為常規培訓之一,沒有向公眾公布。不過,這仍然讓這次培訓披上了一層神秘感。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為期兩個月的首期縣委書記輪訓班共有206名學員,約占全國2800個縣的8%,剩余人員將在今后三至五年內,分期分撥參與輪訓,使其成為“新常態”。首期研修班學員的篩選條件之一,是2012年3月以后任職的。因此這一批縣委書記帶有兩重鮮明特色:基本是上任不到3年的年輕干部;大多是在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上任后就任縣委書記一職。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縣委書記李鴻成為首期縣委書記輪訓班206名學員之一。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培訓結束后,她的總體感覺是:“畢業二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校園,全面系統地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對國家整體的治國思路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確實幫助很大。”
這種感覺與開辦縣委書記輪訓班的初衷大體相符。
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此次由中央黨校負責輪訓縣委書記,目的之一,是提高縣級黨委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使其更準確地把握中央精神,適應經濟進入新常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新環境和新要求,推動縣域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旭濤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針對縣委書記的培訓,更大背景是以往縣級政府執行不力、政策扭曲等目前中國面臨的行政管理問題,這也是中央繼續加強黨的領導的信號。
李鴻所在的云南省,此次共有10名縣委書記參加研修。據《云南信息報》,中共云南省委組織部的工作人員稱,這個名額數量在全國算是較多的,其他省份最多的也只有12名。
據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統計,參訓學員的學歷差別較大,既有碩士、博士,也有大專畢業生。據新華社報道,首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以60后、70后居多,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學歷占到大半以上,大致反映了全國現任縣委書記的狀況。
為方便管理和學員交流,首期206名學員被分為6個黨支部。“一個黨支部就相當于一個小班,每個支部有書記、組織委員、文體委員、紀律委員。”李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課余時間會組織羽毛球、乒乓球等文體活動。”
李鴻說,縣委書記輪訓班的紀律極為嚴格:用飯卡吃食堂,宿舍晚11點準時鎖樓門,“不能互相請客吃飯,不能互送土特產,都是白紙黑字寫在紙上的規定。而且不能請假,累計請假五天以上就算退學。”
李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研修班課程安排得非常緊湊,每天早上8:30上課,11:30午休,下午從2:30直到5:30。課程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習近平黨校十九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論述摘編》等。此外,不同課程的老師還會推薦參考書目,涉及政治、經濟、管理、黨史以及哲學、人文等多個領域。有些課程的講義和教材是為研修班單獨制作的,提前一天發放到宿舍樓的報箱里。
張希賢總結說:日常課程主要有四部分,一是黨性教育,從黨章、共產黨宣言等黨員基礎材料學起;二是國際形勢,介紹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如何在國際上“交朋友”;三是廉政教育,加強道德修養,追求健康情趣;四是情景模擬課,選擇一些現實工作中可能發生的情景“實戰演練”。
除上課外,還有小組討論,聽報告,晚上則可選修傳統文化講座或警示教育、紀錄片。李鴻對歷史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她印象深刻的有解讀《史記》《紅樓夢》,以及觀看蘇東劇變的歷史片。
每周,學校專為縣委書記培訓班安排一次部長講座,由部長級官員講解國家管理頂層設計的維度及整體治國思路。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已有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對當前熱點問題作了專題報告。
李鴻說,作為老少邊窮地區的縣城管理者,“新型城鎮化”“大數據”這些“熱詞”,平常工作中都很少能接觸到,這些課程安排無異于一次新的充電。
李鴻印象深刻的有兩堂課。
2014年11月14日,“開學”第一課是“依法治國”,告誡縣委書記們“要成為學法、懂法、守法的模范”。當時,距離中共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僅有不到一個月,而“依法治國”正是四中全會決定的“主題詞”,大家從此感受到了中共中央“依法治國”的決心。
另一次,則是中央黨校教授黃小勇的“如何應對突發事件”案例教學課。課堂上引用了近年來在中國發生的影響較大的群體性事件案例,包括2007年廈門民眾“散步”抵制PX項目、2008年上海民眾“散步”抵制磁懸浮列車等事件。
李鴻說,雖然她尚未遇到過上千人的“群體性事件”,但也處理過百姓圍聚在政府門口抗議的事件。她的直觀感受是,此類事件往往讓政府管理者非常棘手,不知道怎么處理才好,而且一次群體性事件,就會造成縣委縣政府工作的全面停滯。
縣委書記們在課堂上對此展開了討論。黃小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課堂上討論的重點是怎樣通過公眾參與和協商,把事情做下去,跳出“一鬧就停”的怪圈。在他看來,參加培訓的縣委書記們對應對突發群體性事件的認識都比較客觀和理性,并且認識到公眾參與協商將是未來趨勢,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將公眾參與和政府工作協調起來。
1月12日習近平在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會上的講話,無疑是本次輪訓的最大亮點。
“只聽說1月初有一個重要領導要來座談,卻沒想到是習總書記。這是非常大的驚喜。”李鴻說,“我在發言中提到寧洱縣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源頭,沒想到總書記立即問道:現在那條路還通嗎?這讓我感覺他對我們基層非常關心。”
1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習近平與參加培訓的206名縣委書記進行了座談,沒有報告廳,也沒有講臺。幾圈圍攏排放的桌子,習近平就坐在當中。原本定為兩個小時的座談,最后被拉長到三個多小時。
作為中國少數從基層一直做到中央高層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習近平自身的工作履歷無疑為與縣委書記的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委書記林健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感慨,“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的故事告訴我們基層工作應該怎么做。比如講到調查研究,總書記就會講自己當年是如何調查研究的,還將基層繁雜的工作形象地比喻為‘千條線,針孔只有一個。”
也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在講話中反復強調了縣級政府的重要性。他說:“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而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
早在1990年,習近平在其發表的《從政雜談》中便有所表述,“如果把國家比喻為一張網,全國3000多個縣就像張張網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的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與安危。”2008年,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時,也在縣委書記培訓座談會上指出:“縣委書記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責任。”
事實上,縣委書記輪訓此前也有過。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曾經進行過縣委書記輪訓,但由于當時輪訓時間比較長,有時還沒培訓完,有的縣委書記就調整崗位了,因此,培訓沒有持續下來。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并發表講話。圖/新華
此次重啟輪訓“一線總指揮”的背景之一,是2008年10月新的《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頒布。此前,中國黨校僅承擔司局級以上干部的培訓,而縣級干部培訓由各省委組織承擔。新的工作條例明確規定:中央黨校主要輪訓省部級黨員領導干部、正廳局級黨員領導干部和縣(市)委書記。
謝春濤介紹說,新工作條例頒布后,中央黨校對縣委書記的培訓便逐步開展,不過主要針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培訓時間僅為7至10天。但因為培訓資源及省級黨校的發展考慮,《條例》公布后的六年內,一直沒有在中央黨校的層面上對縣委書記組織大規模的培訓。
另一重背景,張希賢教授認為,是習近平在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大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正進入全面推進時期,“一線總指揮”們可謂重任在肩;而隨著反腐行動的進一步深入,暴露出的縣權腐敗現象也令人瞠目。比如,僅山西省2014年就有17名現任及原職縣委書記落馬。如何使“一線總指揮”們成為不落入腐敗陷阱的改革中堅,是目前治黨治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旭濤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將縣委書記培訓上升到中央黨校的層面上,是黨中央加強對一線執政人員領導的一系列做法逐步發展的結果,“體現了中央政府加強黨的領導的決心”。他同時指出,需要注意到習近平在1月12日講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表述:“對黨忠誠是政治上的‘定海神針。”
除此以外,張希賢認為,中央黨校素有政治家搖籃之稱,將縣委書記納入中央黨校的培訓體系,“意味著中央決心要從政治家的角度培養縣委書記”。目前多數縣委書記正值三四十歲,正是工作的黃金時期,此次培訓,有利于豐富地方選拔,用人導向鮮明,“體現了治黨的深層次考慮”。他介紹說,進入黨校培訓的每個學員,都有一張學籍卡,詳細記錄學員在校表現,而這些,都將是提拔考核時的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