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瑋
復旦大學外文系學士,耶魯大學東亞系碩士、博士候選人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發(fā)生踩踏事故,世界各地都會發(fā)生,可在中國發(fā)生得這么頻繁,傷亡率又這么高,除了舉辦活動的組織者及警方沒有周密的安全計劃外,我們本能地喜歡哄搶的習性是不是也是一個要素?
去年回國,剛下飛機來到首都機場停車場,就目睹了兩人為搶一個車位而互相罵街。接著在浙江紹興老家第一次去商場買菜,很吃驚看到一群顧客為了挑幾根嫩茭白又搶又嚷,差點就要打起來了。回想在美國生活了快20年,在日常生活中還沒有遇到過為了這么一點點小事就又爭又搶的場面。在紐約時代廣場跨年的人群不比上海外灘的少,可還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么慘痛的踩踏事件。
怎么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故發(fā)生?我們是否可以從一個公民從小到大的“社會化”過程中找原因呢?
美國這個口口聲聲個人自由的社會,學校一直在培養(yǎng)孩子們在群體中不要去搶;而中國這個貌似集體主義的社會,則好像從小就鼓勵孩子我字當先。有一次和國內的幾位年輕媽媽們聊起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情況,大家先是說要進一個高質量的幼兒園不容易,必須給人送禮等等。后來有一位媽媽說其實進了幼兒園也必須給老師送禮,那樣老師就會對自己的女兒特別關照,比如冬天出門時第一個給自己的女兒穿上外套,省得她感冒等等。
我當時聽了大為震驚,因為我和這位媽媽有關育兒有過多次交談,知道她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孩子對別人的愛心,一直教女兒與小朋友們分享玩具,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等等??墒羌词故撬尤灰矔幌投Y讓老師在一群孩子中把自己的寶寶排在第一位!可見我們在一群人中要搶先的欲望有多么的根深蒂固。
她的女兒要是知道了母親給老師送過禮、所以老師會第一個給自己穿外套的話,她不光會覺得自己比別的孩子高出一頭、容易耍小姐脾氣,而且對老師照顧自己的那份天然的感恩也會變調,仿佛一切不過是購買的服務。我一位醫(yī)生朋友告訴我:有人走后門找到她,本以為是要找個靠得住的名醫(yī)治病,鬧半天對方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能否不排隊!走后門破壞公共秩序的本能,難道不是從小培養(yǎng)的嗎?
再讀一些報道,更是驚訝。學校仍然·我們小時候一樣,有班干部。為了被選上,家長不惜請客送禮為孩子“跑官”。說到底,還是一個“爭”字當頭,據(jù)說這叫“人生何處不是賽場”。等這些孩子長大到了公眾場合,凡事都要搶先也就不足為怪了。
美國的學校,則是別樣的天地。
來美國前,一直聽說美國是個競爭的社會,崇尚個人主義,只講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等等。但孩子一進學校讀書才發(fā)現(xiàn),這里處處講的是他人、是合作,最嚴防的是“自我中心”。美國小學的最初一年不是一年級,而是學前班,這一年的主要目的與其說是教知識,不如說是讓孩子們在心理、感情、社交上適應學校的群體生活,明白人和人相處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輪流為同學們服務。比如在全班排隊集合時就需要有三個孩子分別做扶門的,當領頭帶隊的,以及排在最后關燈的。幾乎是所有孩子都最愛當領隊,但大家馬上意識到:不管干什么,一切必須耐心等著,按自己名字的英文字母的順序排下來輪到自己。
在美國的中小學里,沒有班干部。想當領袖,自己可以去組織社團,可以競選學生代表。而這些也都是從學前班時為同學們提供扶門、領隊、關燈等小小的服務開始。孩子們從中學會的不僅僅是秩序,更是“公共服務”的觀念。在美國,你聽不到“高薪養(yǎng)廉”等等的說法,在整個教育中沒有“官本位”的痕跡,“官”就是一種“公共服務”。當你承擔了這樣的服務時,關鍵時刻不是在一片“讓領導先走”的呼聲中奪門而出,而是給公眾“扶門”。競選任何公職,大家比的都是“服務精神”。
80年代初做留學生時,那些外國學生,進門時發(fā)現(xiàn)身后有人,馬上停下來給你扶著門,等你進去他們再進去。剛開始我全不懂規(guī)矩,一時無所措手足。如今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發(fā)現(xiàn)這一套不僅學校里訓練,父母也教,孩子都懂。可惜,最近幾年回國,發(fā)現(xiàn)這么簡單的事情卻沒人教。
公民之間如果能學會必要的禮讓,在群體活動中生成“自發(fā)的秩序”,無疑會減低事故發(fā)生率。中國是個擁擠的國度,更需要這樣的“公民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