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國楨

周國楨個人藝術館
有人問我:你是怎樣搞起動物雕塑的?怎么說呢?我生長在農村,放牛、養雞、養狗、養鳥,從小養成了愛動物的天性。后來,學的專業是雕塑,以人物為主。工作了,單位在市郊,我還是經常到農村對家禽、家畜進行觀察和寫生。有機會去大城市出差,我總是擠出時間去參觀動物園,這似乎成了我的習性。
我從動物身上找到了樂趣。就說牛吧,它忠厚、善良,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動物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的天真無邪;有的狡猾多疑;有的貪得無厭;有的兇猛異常……人世間的社會現象在動物中也可見到,不過它們不會開口,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外面罷了。
搞動物雕塑的意愿確立了以后,接著就要解決熟悉對象和表現方法兩個問題。
如何熟悉對象呢?除了仔細觀察別無他法。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經驗,我認為動物有性格、形體、動作三大特征。
先說性格特征,動物可分為食草、食肉兩大類。食草動物一般說性格比較忠厚、溫和;食肉動物以肉食為生,弱肉強食,養成了天性兇猛、殘酷的性格。動物的形體特征是由于生活環境,為獵食或生存的需要而長期形成的。比如食肉動物的眼睛大多長在額的前面,有銳利的牙和爪,頸短腰長,體形靈活,這樣便于攻擊捕食。食草動物的眼睛長在額的兩側,能顧前觀后,頸長腰短,有的頭上長角,便于防守,有的形體笨重。各種動物由于性格、體形、環境不同,因而它的動作也各異。食肉動物能張牙舞爪,能坐,能嚇唬對方和便于進攻。而食草動物能躺不能坐,即無爪也無銳牙,有的只有依靠頭上的角來自衛。
通過動物的形體、動作,可以看到動物的性格。動物雕塑就要通過其形體和行動來揭示動物的性格,并賦以感情色彩。這在表現方法上首先要注意動物的行動性。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到大自然中去,只有到動物園里去觀察動物的行動。但是動物園里的動物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不容易看到其真實的野性。因此有些人沒有耐心,不善于選擇時機,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眼,什么也沒有抓到;或者到了動物園,不加分辨,什么都畫,就是沒有表現出對象的神態來。其實在動物園也是可以發現動物的真面貌的。一般說,動物在早、晚和饑餓尋食時是最活躍的,也只有在這時,你才能通過其形體、動作來發現其性格特征,才能捕捉它本來的神態。這時你不要失時機,深入觀察,分析比較,抓住特定的動態,大刀闊斧地畫下草圖。所謂大刀闊斧就是要大膽地取舍,大膽地強調、夸張,最準確地表達動物的精神實質和你此時的感受。
這里說說夸張、變形的問題,近來似乎變成時髦的問題了。好像造型藝術有了夸張、變形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連深入生活也沒有必要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錯,夸張、變形是一種強有力的表現手段,它可以超越比例和解剖的尺度,舍棄、強調某些本來存在或增加某些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夸張、變形是為了更突出對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感情,是為深化作品意境的需要,不是離開對象隨心所欲。那種沒有生活、離開對象的夸張、變形是毫無美感可言的。高明的藝術家,總是用樸素的語言,以少勝多地誘發觀眾來共同完成創作任務。那些被簡化、省略的地方,正是留給觀眾去回味、補充的地方。
夸張、變形是作者對對象的認識和判斷,是主客觀的融合。運用得當,就能產生感人的藝術力量。
此外,動物雕塑還有一個結構、形象、技法的對立統一問題。雕塑是大小體積組成的形體,既要有變化又要有統一。只有統一沒有變化就會單調、刻板、乏味;只有變化而沒有統一,又將雜亂無章。這就要運用疏密、虛實、方圓、起伏、輕重、剛柔等對立、矛盾的手法,構成一個和諧整體。在動物雕塑中還有線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外輪廓是一件雕塑的基本形狀,中軸線和側面的外輪廓則是動物造型的根本。構成物體的連貫、整體、節奏和流動感也要靠線的運用。
最后,陶瓷動物雕塑還有一個材料、工藝流程、火燃等的運用及其對造型的影響和制約,這較多涉及到科技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