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魯洪柯 全國臺聯研究室

兩岸青年代表交流座談
當代臺灣青年成長的30多年,島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岸關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都深刻地影響到臺灣年輕世代的政治心理。
相較于年長群體,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臺灣年輕人在大陸缺乏親緣聯系和生活經歷,對于大陸有陌生感和疏離感,對中國的認同“先天不足”。島內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中充斥分離主義元素,則是造成臺灣青年中國認同薄弱的主因。
在政治方面,“臺獨”勢力30年來不遺余力地從事分裂活動,使“臺灣主體意識”的影響不斷擴大?!芭_灣主體意識”發源于“臺灣意識”,但是經過“臺獨”勢力的精心塑造,發生了異化和質變。“愛臺灣”“臺灣人出頭天”“臺灣優先”“臺灣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決定”(“住民自決論”)變成了臺灣社會的基本共識。國民黨為了和民進黨比拼“愛臺灣”,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嚴重倒退,并公開贊成“住民自決論”,使分離主義的土壤越來越肥沃。
在涉外因素方面,過去30年是中國大陸對外影響力日益提升,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日益鞏固的一個時期。在不少臺灣青年看來,“中國”一詞的政治意涵越來越突出,社會文化意涵越來越淡薄。現在一提到“中國”,其第一反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使臺灣民眾的挫折感和孤立感加深,引發臺灣青年在國家認同上的連鎖反應。
在教育方面,李扁時期,臺灣的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從內容到措辭都滲透分離主義理念,帶有“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統一”意涵的內容被刪除,兩岸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聯系被割裂。馬英九上任后,礙于體制制約和“臺獨”勢力的阻擾,沒有在文教領域及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在社會輿論方面,上世紀80年代后期,“報禁”結束,臺灣迎來了新聞自由的新時代。島內媒體高度開放、自由多元,追求新奇、沖突、娛樂化的新聞理念,對于大陸的新聞報道負面多、正面少,加深了部分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或偏見,阻礙了中國認同的形成。
要催生和增強臺灣青年的中國認同,需要影響、重塑臺灣的政治社會環境,營造中國認同能夠產生和凝聚的政治社會氛圍。
在兩岸之間,要通過厚植利益、文化熏陶和青年交流三條路徑,促進臺灣青年中國認同的形成和強化。要繼續出臺和落實惠臺青年政策,要讓更多臺灣青年分享到大陸機遇,為他們來大陸就學、工作、創業創造條件,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讓他們在共同家園中成長、成才、成功。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作用,批駁“臺獨”勢力割斷兩岸歷史和文化聯系、制造兩岸同胞對立的論調,增強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向心力。要為兩岸青年創造輕松友善、平等包容的交流氛圍與場域,使他們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減少隔閡誤解,增進心靈契合,相互砥礪扶持,共同成長進步,做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