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泉
今年是臺灣光復70周年。當年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甲午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將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聲,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日本在乙未占據(jù)臺灣,開始了臺灣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島內(nèi)同胞被強制改為日本國籍。在日據(jù)50年中,臺灣同胞開展了英勇的武裝斗爭和非武裝的民族運動,他們英勇抗爭,不屈不撓,付出了65萬人犧牲的巨大代價。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臺灣同胞得知此消息時,興奮到了極點,各地鑼鼓喧天,戶戶張燈結(jié)彩,人人揚眉吐氣,共慶回到祖國懷抱。當時我在北京上小學,記得平時總是郁郁寡歡的父親林子瑾,突然變得格外興奮。他首先想到臺灣不少的年輕一代被日本強制奴化教育,致使對祖國語言文字生疏,所以他在北京組織臺灣革新同志會,出任會長,風塵仆仆地開始工作。在師大和中國大學開設(shè)文教人員講習班;設(shè)法協(xié)助輸送不少大陸的青年學生到臺灣去;教被強行接受日本奴化教育的臺灣青年學生學習國語、漢字,使當時的臺灣青年逐漸恢復“中國化”,去除“皇民化”,也使彼此隔離長達半個世紀的兩岸同胞進一步溝通、了解和融合。
先父不僅向廣大臺灣同胞那樣共同慶祝臺灣光復,也做了當時亟需做的事,這是值得我學習的。今天,我的愿望不僅是單單紀念臺灣光復,還要為兩岸和平發(fā)展做實事。現(xiàn)今,兩岸還存在一些分歧,尤為突出的是臺灣青年。我認為,歷史是解決認同問題的最好辦法,首先就是要把一度被扭曲的歷史教育回歸正道。所以我想用自己殘年余力對臺灣近代史做些資料補充工作,作為臺灣青年中國認同的形成參考。
光復當時,先父還發(fā)表了一首詩篇。題為《臺灣光復有感》:“割讓行成自馬關(guān),虎旗終掩淚潸潸。連城趙壁非輕與,合浦秦珠可見還。胡越不分重握手,弟兄相遇忽開顏。回頭細數(shù)茹荼日,五十余年瞬息間。”這也是先父發(fā)表的最后一首詩,刊登于臺灣省旅平同鄉(xiāng)會機關(guān)刊物《新臺灣》第1卷3號,1946年4月1日,第16頁。這首詩中道盡臺灣被割讓后歷經(jīng)的血淚苦楚,也肯定兩岸同胞堅持浴血奮戰(zhàn),絕不會輕易放棄臺灣。抗戰(zhàn)勝利,臺灣終究歸還祖國。尤其期待回歸祖國后,大陸同胞與臺灣同胞能以手足之情,不分彼此、攜手并進。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老臺胞的心情和愿望。我想,愿望比心情還重要百倍。
現(xiàn)如今,先父的愿望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在我們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尤其需要明了今后的重任乃是繼續(xù)走兩岸和平發(fā)展的陽光大道,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向前。

臺灣光復后,臺北街頭歡慶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