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重慶 404100)
在傳統文化加持環境下服裝設計如何加值
王佳
(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重慶 404100)
在傳統文化保護被持續炒熱的環境下,設計師們也在不斷從傳統文化中尋求新的元素來為自己的設計加值,但如何適應市場又能堅持自我風格的設計加值方式始終是設計師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張志峰作品的分析和對其設計方式的概述,嘗試性的總結了設計加值的要點和要避免的誤區。
傳統工藝;設計;加值
二十一世紀,在傳統的貨幣資本、自然資源與人力等因素之外,文化成為各國經濟發展與競爭力要件,社會漸次進入以文化為主體的美學經濟時代,結合傳統技藝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和設計,更將美學經濟由經驗層次帶到經濟層次,服裝設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同樣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熏陶,甚至傳統文化已作為一種設計風格滲透進來。
但在這樣經濟利益和人類本能的生活狀態驅使的環境下而提出的傳統工藝保護與再設計,總會有對設計本身做出偏差的理解產生,盲目的為設計而設計已是普遍現象。然而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和以創新的看法重新組織的活動。荷蘭的一位產品設計師Frederik Roije曾受訪時談及“設計”的看法,“設計是讓生活變的更有趣,更簡單。”如何在傳統文化加持的大環境下,結合不同環境背景及條件設計出有真正價值的且豐富多元的服裝已是設計師們探索且需身體力行的要點。
在尋找傳統技藝可持續發展與現代服裝設計結合的道路上,張志峰應該算是在中國開創了先河,從默默無名的小裁縫到當今中國奢侈品牌NE TIGER(東北虎)創始人,他始終秉承著“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設計理念,從傳承復興中國元素到品牌“獨立戰爭”,在這條看似前無古人的路上張志峰卻找到了“舊時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優秀的傳統技藝,這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元素和創作空間。由他設計的緙絲華服《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永久珍藏,這件緙絲華服在腰、肩、腹、袖口、領口等細小部位匯集7種緙絲工藝,把鳳凰及自古就被尊為國花的牡丹作為其靈感來源,并以中國紅為主色調,金線交織,孔雀藍點綴,雍容華貴,獨具匠心。這一件作品把在華夏紡織文明中,享有“織中之圣”美譽的緙絲用現代設計手法包裝后重新拉回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被稱為“無縫天衣”,充滿了極高的歷史價值,堪稱為現代奇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觀點:一個民族智慧的最高化身之一就是其文化遺產,這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藝術的珍寶。張志峰不惜重金的集結即將失傳的緙絲技藝工人并制作而成的這樣一件華服,其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和傳承是不容忽視的。
不難看出同時他也在為他的設計做加值,首先在意蘊上承啟古今,取其形,注重傳統技藝的重現,在款式設計上也做出的收腰、低領、蝙蝠袖等各種細節的變化來適應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注重新舊材料的結合,融入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且潛心做精高級定制,專注品牌價值,使其具有“軟實力”,這種多元化的設計方式使得他的東方傳統設計風格在傳統技藝加持的環境下受到市場追捧,甚至成為領軍人物。如原研哉說的“如此兼具個人才能與專業品質的優秀制品,在市場上便能獲得優勢,這就是“好評”,并成為特別的“價值”被永久保存”。

圖1 張志峰《鸞鳳雙棲牡丹》
通過對張志峰作品的分析和其設計思維的概述,不難看出,在傳統文化受到追捧的持續熱潮中,我們的服裝設計怎樣在現代大環境中既繼承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蘊、擺脫盲目跟從的障礙,在現代設計的道路上有自己特色又能夠不失設計本身價值的設計方式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張志峰做品牌“軟實力”,重現傳統工藝做加法的設計方式是有資產實力的設計加值方式,在沒有如此大資產實力時,堅持民族意蘊,注重設計形式與色彩感覺的傳統文化表達也同樣會是有市場的設計加值方式,“消費者對商品,并非只有物質面而已,也有喜好它背后所蘊含的思想面這種傾向?!彼杂脗鹘y觀念的價值,以及工藝師的寶貴的技藝與時間,來完成一種無論是設計形式還是設計材料上的稀有,這種稀有性的設計也是值得可取的。
無論選擇何種設計方式,設計創作的理念要緊跟時代潮流,創作手法要有創新并堅持自我特點,在設計過程中要體現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總結下來現代藝術設計應該像Gijs Bakker說的,要尋找設計能在大環境下做出什么改變,得到更多的加值,而不是盲目復制傳統,生產無謂的價值。
[1]曹融,2009.設計學理論基礎與設計實務之互動關系初探.亞洲基礎造型教育論壇.p138.
[2]陳翠斐,蕭珮晴.DA Focus Design21:21Product designers[M].臺北: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07.
[3]燕寧.緙絲華服經典傳世——NE·TIGER緙絲華服入主首都博物館,[J].今日民航》,2010(05).
[4]林昭憲.藝術與商品:奢侈品的兩張面孔[J]21世紀商業評論,2006 (30).
[5]田中一光.與設計前行[M].磐筑創意,2009.
J505
A
1005-5312(2015)11-02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