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涵
(寧夏固原市固原一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滿堂灌或以問題教學為代表的“雙向談話式”滿堂教,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學生配合教師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誘思探究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生之間以“動口議”為中心,以學習行動的“七動”為平臺的多向交流式的“滿堂學”。誘思探究教學的核心在于學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師的“誘”,“思”的結果則是學生的“探究”。在教學思想上應該突出教師的“誘”,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循循善誘”,以引路、誘導的方式進行教學,改變過去把現成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作風。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誘導”,需要設計一些探究活動,從而不斷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被壓抑的潛能,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得到啟發,自主思考,大膽探究,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可見,導向性信息的設計在教學中尤為重要,它是誘思探究教學的思想核心,得以實現的實施步驟,即學生通過導向性信息的設計明確在學習活動中要學習什么?學習時怎樣進行活動?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向性信息的指路作用,自覺開展學習活動。本文是以自己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設計的人教版必修二《原電池》的教學過程為例說明導向性信息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
《原電池》這節設計的核心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設計原電池?什么是原電池?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導向性信息的設計尤為重要,是學生有效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方式。
課堂引入:直接指令式導向性信息,讓學生明確在學習活動中學習什么,怎么動。
【自主學習】請學生閱讀課本39~40 頁的內容,思考下列問題:(投影,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
①何為一次能源?何為二次能源?
②我們目前使用的電能從何而來?
③火力發電過程中,能量如何轉化?
【投影】①一次能源: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如流水、風力、原煤、石油、天然氣、天然鈾礦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得到的能源,如電力、蒸汽等。
②2001 年我國發電總量構成圖: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
③火電站工作原理示意圖

(氧化還原反應)
【總結】燃煤發電是從煤的化學能開始的一系列能量轉化過程,其中,燃燒是使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關鍵。
【設問1】在上述轉化過程中,能量轉化是否能達到100%呢?能不能找到一種裝置,把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呢?
通過這個導向性問題使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為什么要發明原電池,是因為能量利用效率不高。
以下通過一連串問題情境式的導向性信息的設計讓學生明白原電池的實質是什么,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教師以誘導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
【設問2】氧化還原反應中的能量轉換形式有什么?鋅與稀硫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為例說明。

請注意觀察并描述電子轉移的情況,提醒學生注意發揮靈感,捕捉創新思維的火花。
【生】:電子由Zn 流向H+,(靈感)有電流產生!
【師】:啟發:假若把箭號當成導線,接入燈泡會怎樣?

【生】:燈泡應該發亮,化學能轉化成電能!
【師】:啟發:怎樣設計實驗裝置?把箭號換成導線,如圖,鋅片→接導線→接入燈泡→接導線→插入稀硫酸(H+)溶液:(設計猜想,不是實驗)

圖1 原電池工作原理
以上這些導向性信息的設計都十分清晰、具體、明確,讓學生自己一看,就一目了然明白“學什么?”“怎么動?”在這種明確的任務探究活動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誘思探究教學則切實發揮形象思維的教學功能,充分運用視頻、圖畫、動畫、模型等課程資源中的形象資料,創設形象情境,為學生迅速完成形象思維提供直觀、感性的加工材料。在轉換上述原電池產生的過程中要先投影出導向性信息,誘導學生進入學習境界,從而避免只滿足于熱鬧而造成印象不深刻。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隨時給予學生一些點撥、啟發、誘導,并實現因材施教。
教師及時鼓勵學生我們發明的這種能產生電流的裝置叫做原電池。接下來播放課件展示電池的發明,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帶著求職欲望了解原電池,并和自己設計的原電池作對比,這也符合導向性信息設計的熟悉性原則。
導向性信息的設計在于誘導學生從真正意義上落實“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教者,所以引路、開竅、促進也”“學者,所以體驗、探究、創新也”的具體表現。接下來需要設計實驗來實現這一目的,即誘思探究教學中的讓學生“動起來”,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學生之間以動手做實驗為中心,實現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實驗1】探究實驗:每兩人一組,根據實驗臺上的儀器和藥品組裝:將金屬片(鋅片、鐵片、銅片若干)用導線連接后插入水果中,將音樂卡串聯入線路中,觀察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教師巡視各組使用鋅片、鐵片、銅片做兩極的實驗情況。)
【師】:請大家總結:有什么現象發生?
【生】:出現兩種結果:
①一部分音樂卡發聲;
②另有部分音樂卡不發聲。
【師】:①音樂卡發聲說明什么?為什么?
②音樂卡不發聲,又為什么?
【生】:音樂卡發聲說明有電流產生。
通過具體實驗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條件,留到課下思考解決。
整個探究活動體現了導向性信息的設計原則,課堂效果良好!

整個《原電池》這節課的課堂內容設計,都是以探究活動和學習活動為主線,學生的活動,都實施在教師導向性信息誘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式,符合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師生間的多向交流式和學生的滿堂學。這種變教為誘,變教為導的方式使學生不是直接從老師那里獲取現成知識,而是變學為思,變學為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研究問題,尋找答案。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同時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策略,并逐漸形成熱愛學習、樂于探究的品質。
斯海霞.代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行為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