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一帆
小身段大作用:椎間孔鏡超微創治療腰突癥
編輯/一帆
近年來,微創外科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鑰匙孔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關節鏡下半月板修補術,已成為了微創外科的主流。微創治療創傷小,康復快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過去,這些技術往往無法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這是由于突出的椎間盤位于椎管內,后者是一個由堅硬的骨組織包繞形成的管道,僅有狹小的通道供神經穿出。而椎間孔鏡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它與其它內窺鏡類似,具有一個苗條的身材,可以從脊柱的天然通道進入椎管,然后利用鏡子前端的眼睛來清楚地觀察椎管內的神經、突出的椎間盤以及增生的骨刺。最后,利用專用的手術工具將突出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刺切除。由于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切除黃韌帶和椎板,也無需切斷軀干肌,減少了椎旁肌肉的損傷及失神經支配,防止術后節段性不穩定和滑脫的發生。由于術后脊柱的穩定性沒有發生嚴重破壞,術中出血極少,傷口疼痛小。采用局部麻醉,手術后恢復快,提高了生活質量。目前,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脊柱微創技術的標志,它被冠以“超微創”的頭銜。
5年前,56歲的李先生開始出現腰部酸痛,同時伴有腿部麻木,不時發作,但由于癥狀并不嚴重,平時也沒太在意。3個月前,搬了重物后腿麻加重,從腰部一直麻到到腳踝,就像一根筋吊住一樣,越來越厲害,遂到附近醫院就診。經腰椎磁共振檢查發現,李先生腰椎間盤突出已經壓迫到坐骨神經。但李先生害怕手術,采取了敷藥、牽引、理療等各種保守治療方法,腿痛依舊,嚴重地影響了生活質量。醫生建議李先生采取手術治療來緩解腿痛。對于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李先生仍十分害怕,同時覺得自己還年輕,也不愿意在脊椎安裝螺釘。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開展德國的椎間孔鏡技術微創治療腰突癥的手術,無需全身麻醉和安裝螺釘,李先生接受了這種超微創治療。手術時,在局部麻醉下醫生從李先生的腰部側方開一個約7毫米的小孔,放好手術通道后,將椎間孔鏡放入椎管,在直視下取出了突出的椎間盤,而不損傷神經,手術后李先生能清晰地感受到下肢的疼痛緩解后的輕松感,手術后第二天就出院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的疾病,大多數患者通過規范的保守治療癥狀都能夠得到緩解。對于沒有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并不需要處理,初次發作可嘗試進行保守治療,具體措施包括臥床休息、藥物對癥處理、牽引等理療措施。若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椎退變的一種表現,是人類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就像皮膚長皺紋、頭上長白發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出現,患者應該以一顆平常心正確對待。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兩個極端。一是漠視早期病變。有些患者對出現輕微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太重視,能拖則拖,不注意在早期階段控制病變,直到神經受到嚴重壓迫導致放射性疼痛、脊柱變形、活動受限、腿部肌肉萎縮,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時才到醫院進行規范治療,結果錯失良機,“小病”變“大病”,神經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普通手術治療后神經功能往往恢復不佳。一個極端是“恐病癥”。有些患者一旦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就以為到了世界末日,四處求醫,其中,有些需要手術的患者擔心其復發,甚至過早地要求醫師對其進行徹底根治的融合術,喪失了腰椎的部分活動功能。其實大多數初次發作的椎間盤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緩解癥狀,況且突出的間盤也不是腫瘤,不必過于害怕復發,治療應該遵循階梯治療原則,盡量保留正常的椎間盤組織,使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相比椎間盤鏡、后路開窗椎間盤摘除術等手術方法,利用“超微創”的椎間孔鏡進行椎間盤摘除對于青少年、老年人的多節段突出、手術后復發等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均有明顯的治療優勢:局部麻醉、出血很少、無需插尿管、術中保持清醒狀態、術后可早期下地……眾多的優點使這一微創手術得到國內外脊柱外科醫師和患者的認可,小小的一個鏡子解決了腰椎間盤突出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