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繡夫 編輯/一帆
防止在兒童中濫用抗生素至關重要
文/繡夫 編輯/一帆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今年4月中旬,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化學周穎副教授課題組與該院流行病學趙琦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歷經一年,通過對上海、江蘇和浙江的1000多名8~11歲的學校兒童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該地區兒童普遍暴露于多種抗生素,背負沉重的抗生素負擔。
課題組通過連續收集、分析、隨訪兒童的晨尿發現,一種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發現的頻率為58.3%,至少2種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類別在尿中同時被發現的頻率分別為26.7%和23.5%,而在一份尿中最多同時能檢測出4類6種抗生素。尿中抗生素總濃度之和在每毫升0.1~20納克之間的尿樣占47.8%,部分尿樣抗生素濃度超過每毫升1000納克。課題組認為,這種廣泛暴露狀態可能加重細菌耐藥,從而威脅臨床治療,也可能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與人群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

究其原因,除了環境和食品受到污染之外,臨床治療中濫用抗生素無疑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說,20世紀的下半葉無疑是抗生素時代的話,而過去這30年則是這些神奇藥物的過度使用甚至泛濫的時段。毫無疑問,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特別是在兒童中,已經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茖W家們注意到,在社區醫院等初級衛生機構使用抗生素最多,占所有人類使用抗生素總數的80%,而且這種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主要用于自限性上呼吸道感染。過量的抗生素使用日益成為引起抗生素耐藥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兒童身上,正在全球范圍內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換句話說,曾經有效和廉價的治療感染的藥物將很快變得越來越無效,從而增加了發病率、死亡率和相關的醫療費用。有證據清楚表明,抗生素的耐藥率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抗生素使用率最高的國家。
我們知道,中國現在抗生素只有在醫院才能買到,由此可見,中國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源頭在
醫院的醫生。那么,醫生為什么會多開抗生素處方呢?

在醫院門急診中,患病兒童的常見病癥有:呼吸道疾病,喉嚨痛(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竇炎,普通感冒,急性咳嗽和支氣管炎。眾所周知的是,患兒的這些常見的感染(急性中耳炎除外),大多是病毒性的和自限性(包括支氣管炎-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因此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醫學上所說的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動停止,并逐漸恢復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癥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然而,在世界范圍內,超過50%的兒童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就用抗生素治療,平均每年為他們開出2~3個抗生素處方。而且可怕的是,一個最近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孩子,抗藥性細菌可以駐留在其喉嚨里長達3個月,從而成為托兒所或幼兒園里的潛在細菌傳播源。
盡管有上面這些壓倒性的確切證據,醫生們仍然繼續開出過多的抗生素處方。一些醫生常傾向于使用其實并無必要的廣譜抗生素。醫生常常抱怨,他們其實是應病人或患兒的父母要求開出處方。所以,衛生專家認為,開出過量抗生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某些醫生的處方習慣加上缺乏自信以及兒童家長缺乏必要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從改變醫生的處方習慣著手,使醫生意識到目前的眾多證據,同時要加強宣傳,讓家長普遍了解濫用抗生素對孩子個人和對社會造成的危害。
其實,有兩個可能的備選方案供醫生在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使用,一是不用抗生素,二是延遲使用抗生素。眾多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這種治療方法是安全、有效地減少抗生素使用的主要臨床手段。這些治療方法已經在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得到驗證。有英國研究人員專門撰文評估了門診和住院治療扁桃體周圍膿腫、乳突炎及小兒風濕熱等疾病時使用抗生素的時間趨勢。他們發現,在英國實施限制使用抗生素之后,小兒風濕熱或扁桃體周圍膿腫等疾病的發病率并未上升。根據他們的報告,主要是由于廣泛采用延遲使用抗生素的策略,英國在過去10年中,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兒童使用抗生素者減少了一半?;诖髷祿碾S機對照試驗分析表明,使用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鼻炎或急性咽喉炎沒有益處或得益甚少。因此,不少專家建議,若對患急性中耳炎的兒童馬上給予抗生素治療的話,其益處其實僅限于確診24小時后的癥狀緩解,由此可以認為,無論對患者還是醫生,延遲給予患者抗生素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方法。此外,也有專家指出,如在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時為了預防乳突炎(乳突炎是乳突氣房黏膜及骨質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而來。急性乳突炎如不能得到控制,炎癥繼續發展,可穿破乳突骨壁,引起顱內外并發癥)而使用抗生素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其發病率僅為1/4800。
2010年,美國國家衛生與臨床研究所發表的治療指南贊同上述建議,認為治療兒童的下列常見疾病時應延遲給予或不給予抗生素:急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急性咳嗽、支氣管炎、急性鼻竇炎和普通感冒。有證據表明,如實施這一方法延遲給予抗生素,可以在上述條件下減少使用抗生素高達80%。同時,這一指南也適用于成年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