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繡夫
癌癥病因:大半為運氣所致
編輯/繡夫

2015年4月11日舉辦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防治宣傳周”上,專家透露說,根據對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我國當年新增癌癥病例337萬例,相當于每分鐘就有6.4人得癌,肺癌仍為中國發病率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
這樣一個最新出爐的透明數據引發大家的重視,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視有針對性的查體防癌。那么,這個數字到底意味著什么?在中國癌癥防控高峰訪談上,腫瘤醫院院長赫捷仍然面露遺憾—癌癥防控分為三個階段:宣教、早診早治和治療診斷,而他們的病人中有60%~80%剛到醫院時就已經進入中晚期。第一是對癌癥的知識不了解,沒有及時發現;第二是發現了一些癥狀或者一些早期表現,但是沒有在意。實際上,目前我國腫瘤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比較低的水平,但是治愈率也是比較差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現晚。
惡性腫瘤的病因究竟是什么,人類尚未完全了解。經多年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實驗和臨床觀察,人們發現各種環境的和遺傳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協同或序貫的方式引起細胞非致死性的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滅活腫瘤的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調節基因和(或)DNA修復基因的改變,使細胞發生轉化。被轉化的細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經過一個漫長的多階段演進過程,其中某個克隆相對無限制擴增,通過附加突變,選擇性形成不同特點的亞克隆,從而獲得浸潤和轉移能力,形成惡性腫瘤。也就是說,腫瘤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基因病。
按上面所說的癌癥形成過程,影響癌癥發生的原因無非是外界因素和內在因素。前者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后者則包括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和內分泌因素。
醫學界對引發癌癥的危險因素討論頗多。一般認為,至少70%的癌癥是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說,今天你對身體的所作所為,能夠決定你的身體10年后患上癌癥的風險指數。
我國一家權威網站曾經列出以下10條“癌癥候選人”常常具備的生活習慣。
1.常喝功夫茶:經常飲用高溫(70℃以上)濃茶水,或飲用很燙的熱湯;
2.經常熬夜:不僅因為種種原因熬夜,導致夜晚睡眠不足,而且常靠吸煙、喝咖啡來提神;
3.憋大小便:因為不愿意在陌生的地方“解決”,你常常忍住便意長達幾小時;
4.過敏體質:患有哮喘,或者對某些藥物或化學試劑過敏;
5.膽固醇過低:血清膽固醇低于110mg/dl;
6.偏愛肉食: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人,每頓飯無肉不歡;
7.癌癥病人的子女:父母或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患有癌癥;
8.夫妻一方患癌:夫妻雙方同時或先后患癌,俗稱“夫妻癌”;
9.高血壓:肥胖、嗜酒、吸煙、食鹽過多等能使血壓升高;
10.維生素缺乏:不喜歡吃水果,偏食,或者飲食過于單一。
該網站警告說:如果你占有其中1~3條,趕緊改正這些習慣,為時未晚;如果在3條以上,必須引起你對身體健康的足夠重視,堅持體檢,同時痛下決心改善身體狀況;如果在5條以上,10年后,癌癥找上門來的幾率將會很高。

然而,如果有人說,很多人患上癌癥其實只是因為“運氣不好”,你聽了是否會覺得太過輕率?最近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里,兩位美國科學家確實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當然,這里所謂的“運氣不好”指的是在健康細胞分裂時隨機發生的遺傳錯誤或突變。
這篇文章的作者,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克里斯蒂安?托馬塞蒂和伯特?福格爾斯泰因博士指出:就人們罹患多種癌癥的風險而言,有2/3可歸因于隨機突變,而人們一般印象中的癌癥元兇—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貢獻只占1/3。“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基本機制,而且,這也是人們第一次對其進行衡量。”應用數學家托馬塞蒂博士如是說。
雖然研究人員早就懷疑偶然性在癌癥發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這次發現其影響居然如此之大,讓他們也頗感驚訝。連托馬塞蒂博士也說:“這絕對出乎我的意料,大概是我預想的兩倍。”
一般認為,吸煙會大大增加患肺癌的風險,但其他癌癥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很多患者都懷疑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才導致癌癥降臨在自己身上,也想知道自己是否本可以采取某些措施來防止癌癥的發生。
所以,托馬塞蒂博士說:“我覺得,對于普通的癌癥患者,這項研究成果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一旦知道,總的來說,大部分癌癥只是運氣不好惹的禍,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寬慰和解脫。”
然而,托馬塞蒂博士同時認為,沒有患癌癥的人可分為兩個陣營。有些人喜歡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納入掌控之中,對他們來說,這研究結果恐怕就非常可怕了,因為它代表在癌癥中有相當一部分因素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另一位研究者福格爾斯泰因博士則說:“對于抱持其他態度的人,這實際上是個好消息。他們會說:‘這真讓我開心。當然,我仍然可以繼續堅持我所知道的所有不會增加癌癥風險的好習慣,比如良好的飲食、鍛煉身體、避免吸煙等等,但另一方面,我也無需緊張兮兮、事無巨細地留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動作以及我觸摸或者食用的任何東西。’”
自從福格爾斯泰因博士做實習醫生時接診了第一名患者—一名患有白血病的4歲女孩以后,數十年來癌癥的病因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那女孩的父母悲痛欲絕,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疾病。他卻沒有答案,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聽著患者及其家屬,尤其是癌癥患兒的父母提問同樣的問題。福格爾斯泰因博士回憶道:“他們認為是自己把不良基因遺傳給了孩子,或者是給孩子們吃了不對頭的東西,又或者是不該讓孩子們接觸車庫里的顏料。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些想法只是徒令他們深感內疚和自責罷了。”
托馬塞蒂博士和福格爾斯泰因博士發現,很多癌癥病例的發生是因為隨機的遺傳學意外事件導致的,這意味著你可能根本無法去進行預防。相反,倒是應該更加重視開發更好的檢測手段,以便盡早發現癌癥,從而治愈它們。托馬塞蒂博士說:“癌癥只要存在,就會留下一些信號,所以基本上我們只需要學會如何更明智地尋找這些信號就行了。”
“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對預防某些癌癥有莫大的幫助,但這可能不是對各種人都有效。”醫學統計學家托馬塞蒂博士說。


福格爾斯泰因博士則指出,我們的器官中的干細胞會不斷分裂,以補充受損的組織。在DNA復制過程中,有時會發生小的隨機突變錯誤。其中的某些基因,當它們發生變異時,更容易促進腫瘤生長。這些突變積累越多,細胞無限制增長的風險就越高,這就是癌癥的標志。科學家早就知道這一點,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這種突變的影響有多大。特別是這些隨機發生的錯誤對癌癥發病率的實際貢獻,與遺傳或環境因素的貢獻相比有多大,以前我們并不知曉。
他們兩位得出上述結論,是基于一個統計學模型。在建立這個模型時,兩位博士采用了關于31種不同組織中細胞分裂率的醫學文獻中的數據。干細胞是他們特別關注的對象,這是一種存在于各種器官或組織中的為數并不多的特殊細胞,可以分裂產生新的子細胞,以替換原來那些受損或老化的細胞。在細胞分裂時必須完成DNA的復制,這一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可能觸發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增殖,進而導致癌癥。
于是他們想知道,較高的干細胞分裂率可增加患癌癥的風險,這是否單純是因為分裂次數越多,發生錯誤的機會也越大。福格爾斯泰因博士表示,隨著近幾年來對干細胞生物學的認識有所進展,這種類型的研究才具有了可行性。
但這一分析中并未包含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因為尚無有關這些組織中干細胞分裂率的足夠數據。

兩位博士進行這項研究的一個出發點是一項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人觀察到,卻從未真正得到解釋的現象:人體中的某些組織比其他組織更容易發生癌癥。例如,大腸的終生癌癥風險為4.8%,是小腸(0.2%)的24倍。科學家們發現,大腸內的干細胞遠多于小腸,且它們的分裂也更加頻繁,約為一年73次,而小腸干細胞一年只分裂24次。在許多其他的組織中,干細胞分裂速率也與罹患癌癥的風險密切相關。
某些癌癥(包括特定的肺癌和皮膚癌)的發生率比單純根據干細胞分裂速率推斷出的要高,這是因為在這些疾病中,已知的重要環境因素,如吸煙和過多曝露于日光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另外,還有一些癌癥較之預期更為常見是因為它們與致癌基因有關。托馬塞蒂博士以車禍風險為例對該研究結果進行了闡釋。一般來說,行程越長,發生車禍的幾率就越高。惡劣天氣等環境因素以及車輛故障等都可能令這一基本風險進一步增加。他說:“這個類比生動地描述了我對癌癥的看法。其實,它是遺傳因素、環境和偶然性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基礎是基因突變機會,再加上遺傳或者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位于曼哈頓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臨床遺傳學服務主任肯尼思?奧夫特博士并未參加這項研究工作,他稱贊這篇文章“對在不同人體組織中觀察到的復雜的癌癥模式進行了優雅的生物學解釋。”
他認為該假說“應該是正確的”,但他也補充道,“這只是一個初始近似值”,并指出,某些類型的癌癥并不符合這一模型。例如,有一種甲狀腺癌中的遺傳成分就大于模型中的預期值。雖然這篇論文關注的是癌癥中不受人力控制的因素,但奧夫特博士認為,大約一半的癌癥死亡還是可以避免的。
他說:“因此,不應該輕視公共衛生信息的重要性。盡管從細胞水平上來說,大多數癌癥可能是由于影響DNA復制的隨機事件所導致;但在人群中,可降低癌癥發病率的最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仍是戒煙、了解家族病史以及說明人們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等等。”
奧德斯?布勞利博士,美國癌癥協會的首席醫療官,則認為這一研究很扎實,很好,印證了許多科學家已經討論了大約20年的結論。他說:“我們對癌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已經認識到,許多癌癥開始純粹是由于那些無法解釋的突變。不幸的是,我們只能用‘不走運’來解釋它。因為這些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中,這些細胞突變至少躲過了人體的三重故障處理系統的‘圍剿’。具體地說,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或細胞凋亡,DNA修復酶和免疫系統某些細胞的三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