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恩義
(山西財經大學 國際貿易學院,太原 030006)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素,其資源配置功能決定著一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不平衡已越來越成為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重大問題。而這種不平衡從一定程度來看正是我國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必然反映。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然而,現有研究多為分區域分析,并沒有具體測算各省市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狀況,而且數據也較早,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的最新發展。因此,本文利用內生增長模型分析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進行實證分析。
內生金融理論認為,資金融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產生金融交易成本;隨著經濟發展,這種交易成本對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降低交易成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內生地要求金融體系形成和發展[1]。Goldsmith指出,金融發展通過提高儲蓄、投資總水平和資金配置的效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金融發展快于實體經濟(產業)成長,而且一國金融相關比率的提高并不是無止境的,一旦到達一定的發展階段,該比率就將趨于穩定;外國融資作為國內不足資金的補充或作為國內剩余資金的出路,在大多數國家的某個發展階段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因此,根據內生增長AK模型,假設資本為唯一投入要素,資本折舊率為0,經濟增長函數可表述為:

其中,g表示經濟增長率,η為儲蓄投資轉化率,s為儲蓄率,A為資本的邊際社會生產率。上式表明金融資源配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渠道有:(1)儲蓄率影響經濟增長。儲蓄率一般決定于居民收入水平、存款利率、通貨膨脹等因素;(2)儲蓄投資轉化率。儲蓄轉化為投資有兩個渠道,一是銀行貸款,二是證券市場。該比例越高,表明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提高經濟增長速度;(3)資本邊際生產率影響金融資源的產業和空間配置,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資本邊際生產率一般取決于金融資源配置的制度條件和技術條件[2]。我國企業不僅面臨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抑制,而且還面臨著信貸配給存在政治主從次序問題[3],鄧可斌和曾海艦[4]的實證也發現,中國企業融資約束很可能源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從而融資渠道外生于市場,而非市場競爭中的摩擦引致的流動性約束。(4)企業融資能力即金融資源的企業選擇能力影響金融資源配置,從而影響經濟增長;(5)金融開放度。FDI引入了稀缺的資金,改善了當地企業的資金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配置的效率[5]。
需指出的是,金融資源包括銀行信貸、上市籌資、保費收入。但由于我國為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銀行的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經濟影響。
為考察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可以構建數理模型如下:
GDPit=α0+α1FSit+α2χit+ε
其中,下標it表示i省t年相應變量。被解釋變量GDPit代表各省市經濟增長;FSit表示各地區金融資源空間配置;χit為控制變量,這是因為考慮到中國的經濟環境中一些制度、政策變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可能會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影響,這些控制變量具體包括:政府干預(Taxit)、地區開放程度(FTit)等;ε表示誤差項。
1.2.1 變量測度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利用31個省份的動態面板數據來考察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及其對地方經濟增長的影響。考察經濟增長的指標一般包括人均GDP和GDP增長速度,本文使用人均GDP考察地方經濟增長。人均GDP采用各省市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名義GDP。
(2)解釋變量
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構建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計算公式,利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得到各省市各年度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得分。
(3)控制變量
政府干預經濟發展。較常用的指標為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地方GDP反映政府支持程度。由于政府激勵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最終反映在企業的稅收負擔,因此,我們以地方財政國內增值稅、地方財政營業稅和地方財政非稅收入之和表示企業稅收負擔,即政府干預經濟發展的程度(Taxit表示)。Taxit越大,表明政府稅收優惠和補貼越少,企業稅收負擔越高;反之,Taxit越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越低,經濟發展越快。
進出口貿易。對外貿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我們以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地區GDP比重表示地區進出口貿易規模(FTit表示),預期FTit為正相關系數。
1.2.2 數據說明
數據來自中宏統計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2、各省市統計年鑒2000~2012。我們選取31個省市自治區為觀測單元的面板數據樣本(2001~2011年間)。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黑龍江、吉林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陜西、重慶、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12個省市自治區。為避免異方差,本文對所有數據取對數。
(1)指標體系構建

表1 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構建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指標體系,見表1所示
(2)各省市各年度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綜合得分。利用SPSS軟件計算31個省市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得分。根據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2002~2004年選入1個公共因子,其它年份均選入2個公共因子。對公共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并將載荷矩陣中各列按載荷系數大小排列。排列結果顯示,從2001~2011年,各年度的最大貢獻者為Bc,FO和η的第二、三位經常發生變動,作用最小者為s。這一結果說明,中國金融資源空間配置主要由金融資源的企業選擇能力,即企業融資能力所決定,這一結論與中國屬于典型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相符合。而儲蓄—投資轉化率和金融開放度反映了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金融資源的空間配置。儲蓄率在其中較小的作用說明金融規模并不是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的重要因素。
(3)各省市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綜合得分及比較分析。
首先,根據各年度提取的公共因子,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各省市各年度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得分。圖1顯示,各省市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綜合得分大多逐漸上升,反映了各省市金融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金融業也得到發展。

圖1 各省市2001~2011年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動態圖
其次,進行平均并排序。表2顯示,得分最高的前十個省市均為東部地區,得分最低的后六個省市均為西部地區,其他省市得分介于6.16-7.16。

表2 各省市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平均得分
圖2為綜合得分前五位和后五位的比較,其中廣東省綜合得分9.69,而西藏綜合得分僅為2.75,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中國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顯著性。

圖2 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比較
為了驗證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首先進行基本回歸檢驗,之后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分析。按照總體樣本和東部、中部、西部分地區順序分別計量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Logit模型對省際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經檢驗,以下模型均采用雙固定效應模型,且F統計量的p值均為0。
2.2.1 基本回歸結果分析
表3報告了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分地區來看,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對經濟發展均具有不同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東部地區占有較多的金融資源和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資源配置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僅為1.29%,反映了東部地區較為發達的金融水平和經濟水平下,金融的促進作用不及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金融資源配置得分居中,處于6.170-7.144之間,但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01%;而西部地區金融資源配置得分最少,但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3.57%,高于東部地區。這一結論反映了金融發展的內生性和階段性。

表3 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與地區經濟發展
2.2.2 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以上研究結論的準確性,本文加入控制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表4為計量結果。
首先觀察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表4與表3計量結果相同,說明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有助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東部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貢獻率仍是最低;但加入控制變量后西部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貢獻率為最高。
其次,觀察控制變量。(1)進出口貿易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分地區來看,其貢獻率均較高。從整個樣本數據來看,進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15.98%,說明進入21世紀后,進出口貿易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分地區看,東部地區的貢獻率為12.17%,低于中西部地區的15.68%和15.71%。因此,盡管有不少研究認為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只是貿易規模的擴大而非技術溢出效應,但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說明,我國仍不能忽視對外貿易的經濟影響,重要的是在擴大貿易規模的同時提高產品的國內增加值率。(2)政府干預直接反映在企業的稅收負擔。計量結果顯示,無論是對整體樣本還是中部、東部地區均產生正效應,這與理論分析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企業的稅負水平高激勵企業不斷創新以創造更高的利潤,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而西部地區稅收每減少1%,地方經濟增長9.2%。因此,西部地區調整財政政策,尤其是財政非稅收入對于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表4 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
(1)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顯著。利用因子分析法計算結果顯示,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非常顯著,得分最高的廣東省(9.687)與得分最低的西藏(2.751)相差6.936,即使與貴州(5.028)相差也高達4.659。另外,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的因素中,企業融資能力或金融機構選擇企業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才是金融開放度或儲蓄—投資轉化率,這說明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金融體系配置效率而非金融體系規模(儲蓄率)決定。因此,中西部地區應不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2)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金融資源空間非均衡配置必然導致生產要素的非均衡配置,從而形成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從實證檢驗結果看,中國的金融發展呈現出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狀態。由于東部地區較為發達的金融體系和經濟水平,金融配置每增加一個單位,經濟增長0.0129個單位;而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金融體系和經濟水平使得金融資源非均衡配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6.01%和3.57%。這一結論也驗證了金融發展的內生性和階段性。
(3)進出口貿易和地方財政政策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均表明對外貿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中國東、中、西部的實證檢驗表明,中國應繼續擴大對外貿易,但要重視企業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增加高技術產品進口。地方稅收直接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從而影響著地區經濟增長。分地區的不同實證結果表明不同地區應實行不同的財政支持政策。
[1]李江.金融發展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田樹喜等.中國金融資源配置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3]Huang Y.Selling Chin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鄧可斌,曾海艦.中國企業的融資約束:特征現象與成因檢驗[J].經濟研究,2014,(2).
[5]Harrison A E,McMillan M S.Doe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ffect Domestic Credit Constrai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