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記者 趙宇龍
亞洲機床工業中的“隱形冠軍”——2015臺北國際工具機展盛大召開
■《金屬加工》記者 趙宇龍
2015年3月3日,2015臺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成功舉辦,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1 015家廠商參展,規模再創新高。受展會主辦方邀請,《金屬加工》記者和20多名國際記者一起前去參觀,在展會現場感受中國臺灣機床工具發展的魅力。
由于基礎設施已跟不上展會發展的規模,此次展會在臺北的三個地方舉辦,分別為臺北世貿1館和3館、南港展覽館和圓山爭艷館。盡管如此,展會規模還是創出了新高。此外,展會還呈現出三大亮點,包括展出“高效率自動化生產線”、新增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控制器示范應用展示專區”,在圓山爭艷館首次展出成形加工機床。貿協秘書長黃文榮指出,中國臺灣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精密機械產業群落,具備組裝迅速及零部件取得容易的優勢,再加上臺商擅長為客戶量身打造品質優良、價格合理的產品,因此深受全球買主青睞。
大約60%的臺灣制機床應用于汽車產業上,如鋼板、驅動軸、轉向軸、煞車片、車燈架和車輪圈等。展會中,沖壓設備大廠以“汽車鈑金自動化鋼板卷料落料生產線”自動化系統,將薄板與厚板用激光焊接,一次成型到位,效率提升3成以上。
另有鏜銑床制造廠商,成功展出鋁輪圈全自動化生產線,加工小客車與大型卡車之鋁輪圈,效率極高。也有加工中心集團研發出自動化生產線,添加智能化功能,可對工件種類進行判別、自動量測與補正等。
其他大型與小型機床則廣泛用于加工能源油管,開發設備零件,加工飛機機匣、機身、螺旋槳,及各式電子產業內。因為有臺灣深厚的工業基礎,這些遍布全球,幅度廣闊且加工專業度高的各種應用層面產品,才得以順利出貨,臺灣中小企業高度彈性能力與密集產業群落是臺灣機床廠商得以挑戰國際大廠的兩大競爭優勢。
中國臺灣以出口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自1960年工業化之后,機床穩坐全球主要加工設備寶座之列,在各產業中皆占有重要地位,對全球制造業貢獻巨大。臺灣有相當多隱形冠軍,專注于不同領域的加工,憑借臺灣獨特機床產業所夾帶的深厚實力,成功獲得來自全球的訂單。
臺灣中部地區是密集度高的金屬加工產業群落,匯聚超過上萬家金屬加工產業,提供全球客戶整合服務。目前中國臺灣的機床產業已進入五軸聯動高端精密加工機種為主打產品的年代,
有本地自動化傳動控制設備供貨商以自主技術研發AC/AB軸(即第五軸)產品提供中國臺灣機床產業使用,完全不需如過去仰賴德國廠商的支持即可出貨,對交期有高度控制,對科技也有充分掌握。
臺灣機床產業制造能力彈性大,產業群落能配合顧客需求進行研制,交期掌握得宜,質量調控精準。在基礎科學與附加價值的開發上也不斷進步,現今的臺灣機床產業已擺脫單機銷售的營銷模式,以整廠規劃服務為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生產線。
在亞洲,臺灣是隱形冠軍密度高的地區,若沒有臺灣的中小企業加工制造廠與其背后的大臺中機床產業鏈,許多國際企業在出貨上都會發生問題。法拉利、保時捷、奔馳、美洲豹、勞斯萊斯、賓利和奧迪等知名車廠均委托臺灣廠商為其制造頂尖鍛造輪圈,作高當車款使用。臺灣的高檔輪圈代工廠可生產出細致、輕量、高強度的產品。這些高硬度輪圈在加工時需要的高檔切削機床即來自臺灣本地。
除了汽車輪圈產業,聞名的水上摩托車螺旋槳代工廠也駐足在中國臺灣,生產了市場內近33%的螺旋槳產品,供給北美與日本的知名供貨商。還有世界級的吊鉤制造商,在中國臺灣穩定制造高質量吊鉤營銷各地。這些成功案例所采用的主要加工設備都是就地取材,以臺灣的切削機床對特定產品進行加工,把臺灣的加工能效輸出給全球各產業。
對于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臺灣企業來說,2014年他們著實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特別是日元貶值。工具機專業委員會會長盧國棟表示,日本的工具機由于于日元貶值而大展身手,成為全球最大的贏者,即使到日本當地三流的工廠下單,也要排隊等貨。
盧國棟認為,面對日元貶值的策略,中國臺灣地區的機床業可參考20年前日元升值時日本工具機廠商自我尋求市場定位的經驗,如Mazak、Okuma這些大廠前往歐洲、美國和中國大陸設廠,Yasda等廠商則專注生產高檔機床。應該放下追逐產量的思想,轉型升級,朝著生產特殊產品前進。
實際上,中國臺灣地區高檔數控機床已經初具規模。記者接觸過幾家工具機企業,已經開始量產五軸加工中心,比如亞太菁英生產的高速五軸加工中心已銷售到大陸某航空發動機廠,并出口到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展會期間,榮田精機展出了VL-160C加工中心,百德、嵩富、協鴻、麗馳、漢瑞泰、臺中精機、永進和常銘等也推出了五軸加工中心。
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設想規劃了世界工業的藍圖。盧國棟說,工業4.0最重要的還是上層的大數據的經驗積累。估計中國臺灣地區至少要5~10年才能建立大數據,在此之前,業界應先配合TPS(豐田生產模式)看板管理制度,雖然相對不全面,還是可以減少庫存,加速生產流程。
收稿日期:(201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