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
重新發明輪子時代即將到來
■周鴻祎

我經常去美國硅谷,去跟那里的創業者交流,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充電。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蓬勃,但主要得益于人口紅利,一種商業模式只要和中國海量的互聯網用戶嫁接,就會發展出業務規模龐大的公司。但如果要研究創新,還要到硅谷去。
最近在美國有一個概念比較流行,叫IOT(Internet Of Things)。
有人認為IOT就是物聯網,我覺得不貼切,因為物聯網并沒有真正跟用戶生活結合在一起。“萬物互聯”更貼切,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把它互聯網化,能夠把今天我們所有能看到、能想到、能碰到的各種各樣的設備,大到工廠里的發電機、車床,小到家里的冰箱、插座、燈泡,甚至到每個人身上戴的戒指、耳環、手表、皮帶等所有的東西都變成智能設備。
IOT技術可以說是幫助大家來重新發明了輪子。我們不可能把輪子從圓的變成方的,但可以在輪子里加入
各種智能芯片和傳感技術,同時可以把很多企業商業模式從單純一次性買賣變成互聯網服務。
對于創業者來說,一個更讓人激動的創業時代會來臨。很多創業者感慨中國互聯網已經逼盡,巨頭壟斷了更多用戶和流量。但是我們一定要站在現在看未來,把目光看向今天剛剛啟動的項目上。如果未來家里每一個燈泡每一個插座,所有的家電,你戴的眼鏡、手表,甚至你能看到想到的任何設備,都內置一個智能系統,利用網絡跟云端連接起來,那么5年內中國應該有200億臺設備連到互聯網上。這200億臺設備每天都會產生海量數據,這才是真正大數據時代。巨大機會就藏在這里。
硬件不光是互聯網公司的事情,做硬件需要很高門檻。它和做軟件不一樣,軟件不完美就可以先發布出去,借助用戶的反饋修改。軟件本身也是免費的,用戶覺得軟件有問題,就可以不用。但是做硬件不是這樣,如果發售了一個有缺陷的硬件,用戶會把你罵死。回收修改可能就意味著這批硬件全部作廢。
傳統企業無論是做手機、電腦還是空調、冰箱各種大小家電,都有著豐富硬件經驗。但過去硬件行業里的利潤非常微薄,競爭非常激烈,雖然銷售額很高,因為沒有互聯網模式,即使最后把硬件很有質量地做出來,但估值還是很低。可是另一方面,幾個做硬件的小家伙找這家工廠做代工,但是他們加了一個互聯網概念,立即就有投資人投資他們,投資額上億美元起。
所以互聯網公司在新的浪潮下應該和制造業緊密合作。傳統企業可以借此機會,讓自己的產品智能化、互聯網化和云端化,讓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脫離傳統低利潤形式,享受互聯網里資本的回饋。
除了把設備智能化之外,傳統企業還應該做點什么呢?如果僅僅是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這只是第一步;利用互聯網營銷模式,比如去做電商,這是第二步。這都是互聯網的初級階段,利用的是互聯網戰術,而不是戰略。
第一,用戶至上。傳統企業強調“客戶(顧客)是上帝”。這是一種二維經濟關系,即商家只為付費的人提供服務。然而,互聯網經濟崇尚的信條,是“用戶是上帝”。在互聯網上,很多東西不僅不要錢,還把質量做得特別好,甚至倒貼錢歡迎人們去用。
2002年前出現過電子郵箱大戰,當時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263郵箱全面轉向收費。結果是,用戶紛紛放棄263郵箱,轉向免費的網易郵箱。最后,263郵箱的用戶數量大幅下降,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聽到它的聲音。
第二,體驗為王。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消滅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是一個信息透明的
時代。在沒有互聯網傳統時期,商家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以信息不對稱為基礎。有了互聯網之后,游戲規則變了。他們鼠標一點就可以比價,而且相互之間可以方便在網上討論。傳統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營銷,其效果會越來越小,產品用戶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廠商的產品遞送到用戶手里,產品體驗之旅才剛剛開始。如果你的產品在體驗方面做得好,用戶每天在使用它的時候都感知到你的存在,意味著你的產品每天都在產生價值。
第三,免費商業模式。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總結起來無非三種:電子商務、廣告和增值服務。但這三種商業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擁有一個巨大的、免費的用戶群。在互聯網上,只有擁有一個巨大用戶群作為基礎,百分之幾的付費率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才有可能產生利潤。因此,互聯網經濟強調的,首先不是如何獲取收入,而是如何獲取用戶。很多廠商進入互聯網的時候,一上來就想著怎么賺錢,這樣的認識一定會導致失敗。
第四,顛覆式創新。在互聯網上,顛覆式創新發生得非常快。現在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用戶體驗的創新,就是你把一個過去很復雜的事變得很簡單。商業模式顛覆,就是你把原來很貴的東西成本降低,甚至能把原來收費的東西變得免費。
總之,這是一個變革時代。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應該在合作中慢慢共同進化,將互聯網思維和傳統硬件基因結合,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來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作者為奇虎360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