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秀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王淑秀

那天看微信,有這樣一則消息。一位在中國的外國人說: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和玩手機,沒有一個人讀書?的確,這已是目前國人一種普遍的常態性行為,從老人到孩童無不對手機迷戀難舍、欲罷不能。于是快餐文字、娛樂短片成為閱讀菜單中的主流,圖一時之快,過目即忘。
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當下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間。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看到這則消息,像是幾枚釘子印進心里,窒息著思維,于是決定,還是漫談一下讀書的問題,因為讀書直接關系國民素質的提升,一個國家的進步昌盛與知識和教育的普及有很大關系。
作家梁曉聲關于閱讀有這樣一句話:讀書可以使人具有特別長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說自己的父親“文革”時被下放到偏遠的農村改造,七八年的時間里,在完成勞作之后,靠的就是閱讀排遣寂寞。
因為知識能給予人思想的能力,靠了思想能力,無論被置于何種孤單境地,都足以抵抗漫長寂寞。
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古人亦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因此,讀書關系到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記得有這樣一句很浪漫的話: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一個喜歡音樂的人,心不會硬到哪兒去;同樣,一個喜歡文字的人,心也不會壞到哪兒去。
我贊成這樣一句話:閱讀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追求,一種享受,也應該是一種習慣。
縱覽古今的發展脈絡,人唯一不能舍棄的愛好應該是讀書,因為讀書是讓自己的靈魂在修行。
如今生活在“微時代”的人們,像一枚不停旋轉的陀螺,呆滯的面孔,單調的節奏,無聊的虛空在日子里匆匆過往。要么忙于學業就業,要么周旋于工作、應酬、娛樂,要么沉溺于游戲網絡,各自在封閉的空間里,意念漸漸被電子產品俘獲,心靈靠“微信息”呼吸,忙碌的腳步,浮躁的心態,早已迷失了精神坐標。總有太多物質理由拒絕靈魂的呼喊與內在的完善,利益成了唯一衡量成功的標桿。能安下心來閑讀一本書,成了極其奢侈和浪費的事情。偶爾有一部分閱讀的年輕讀者,也僅僅依靠“微閱讀”來完成。想到這兒,總是忍不住要問:物質的繁榮能否代表精神的富足?信仰的沒落是否會造成心靈的荒蕪?不管社會如何發展、走到何處,讀書應該是永恒的主旋律。
而對于功利性閱讀、考試型閱讀,我一直帶有強烈抵觸。閱讀本應是很個人化的行為,卻又不得不受著社會環境的擠壓。媒體宣傳、輿論導向常常把本屬于個人的行為引導成大眾化趨向。自我閱讀的迷失是導致偽閱讀的開始,這種沒有生命力沒有個性的閱讀必然走向歧途,對于社會發展無疑是一種悲哀。
讀書的功效是為了養德。打開心靈從文字開始,打開人生也從文字開始。讀書應該是生活一部分,它能超越自身生活,跨越時空的藩籬,擁有更廣闊的生命空間。
讀書,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如果上升到理念,讀書又關系到民族的素質,關系到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
中華民族素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矜,但多次調查顯示,國民年平均讀書的數量,僅有歐美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稱:“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該國人的頭腦,而頭腦則取決于讀書多少。在中國旅行時我發現:城市遍街按摩店,而書店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這話雖然不怎么悅耳,但值得深思和警醒。
讀書的現實意義無需置喙,提升國民閱讀量是當務之急。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之上,素質的提升應該是先行的輪軸。越是浮躁的靈魂越需要用文字營養去淘洗和安撫,需要用書籍理性扶正急功近利的心態。如果讀書行為能深入到國民中去,這種習慣就好比是一副精神透析劑,通過視線漸漸滲入心靈,循序漸進地引導感染傳遞,定能慢慢營造出一種良性的社會效應。
良性的社會進步,物質與精神必須同駕齊驅。如果失衡,則淪為畸形。曾經,我們以文明古國自居。曾經,我們以飽讀詩書為榮。
曾經,我們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夢。還是那些人,還是那些子孫,是什么改變了我們?是什么弱化了我們的操守底線?站在道德的田埂上,我們還留下多少真純供養子孫后代的靈魂?心靈深處的那份本真應該還在,只是被掀翻淪落到底層,拯救的路也許漫長。然而,只要放慢物質的腳步讓精神先行,揚起道德旗幟,必定能找回這片土地上那些良知的風標,那些生命里必備的修行。
在傳統文化慢慢流失的荒徑上,有些精華的執念應該還在,比如對知識的膜拜,對文化的看重,對提升教育檔次的希求。因為人往高處走的本性決定了誰都不愿意成為別人眼里的愚夫,渴求進步提高素養是人的本能。有了這些敏銳與托接,有了先天性的契機,閱讀行為的鋪展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是有些心靈還未被觸通,有些角落還未透明。
每個群體層面都需要文化的正能量,每顆心靈都具有向善的本能。從一段話語起步,從一本好書開始,沿著文字的精髓攀援,然后,漸寬路徑,漸行漸遠……到達心胸通透的高度,一定會有大不同。
(作者為濰坊醫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