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5日,影視藝術發展與戲劇影視學專業建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和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共同主辦,全國近五十所高校的戲劇影視學專業負責人參加。
隨著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越來越多的戲劇影視學專業轉向了藝術類專業。無論是藝術類還是非藝術類,在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都存在相應問題。本次論壇旨在通過學界和業界的廣泛討論,對當前我國戲劇影視學專業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存在的相應問題進行交流思考,圍繞我國戲劇影視學專業究竟應當如何發展這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一
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教指委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周星教授在以《戲劇影視學專業的使命與發展認知》為題的發言中,回顧了戲劇影視學專業建設的歷史來由和發展歷程,也分析了本專業的學科設置的合理性和自洽性,指出戲劇影視學專業與其他藝術類專業大同小異,我們既要強調各自差別,也要兼容不同學科的長處。他表示,我們要立足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既要突出專業特性,也要注重學科基礎,讓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現代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前景和需求。
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張育華教授以《寬厚相濟道器兼修——傳媒大學戲文專業辦學心得》為題介紹了傳媒大學的培養目標傾向于編劇培養,注重教授學生編劇技能等普適性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實際教學中,張教授發現創作給研究以靈氣,研究給創作以底氣,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她指出,各學校的專業建設要有特色。例如傳媒大學就是把握自身優勢,立足于電視劇研究與創作,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教授以《影視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挑戰》為題,提出了當前我們要面對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全球化的信息環境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二是影視創作產業化,而我們培養的人才依然是針對作坊式而非工業化的影視創作;三是數字化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創作方式。針對這些挑戰,他指出,我們要打破教學同質化,創新培養模式要敢于差異化定位,應對日益細分的市場同時還要注重交叉學科教學,培養綜合性人才等。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教授以《從廣播電視編導到戲劇影視文學》為題,就北大廣電專業十幾年的教育心得與大家進行交流,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的專業培養模式。他提到,為了更好適應本專業的發展狀況,北大對學科建設重心進行了調整,發揚綜合性優勢和生源優勢,跨專業教學,重視學生創作,吸引其他專業為本專業服務。
上海戲劇學院孫紹誼教授以《中美電影教育比較談》為題,提出戲劇影視教學的主要問題是理論和創作的矛盾,對此,他總結了美國電影教育的幾點優勢,例如研究生比例高,作品題材選擇廣以及校友會的大力支持等。對于中國電影教育的問題,孫教授認為我們要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建議取消藝術類考生,同時考慮跨學科開設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李亦中教授在《數字時代影視專業建設》的發言中,提出了學生培養要突出國際化,高素質人才要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藝術素養,熟練掌握數字傳播技能,具備創意策劃能力。要加強跨學科滲透以應對傳媒行業融合大趨勢,淡化電影電視作為傳播載體的區別,打造適應面寬的新媒體人才。
二
圍繞本次會議主題,影視藝術發展與戲劇影視學專業建設高峰論壇設置了兩個專題論壇:“藝術類/傳播/文學——戲劇影視學專業的專業定位”和“實踐還是理論——戲劇影視學專業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
“戲劇影視學專業的專業定位”論壇旨在討論處在藝術類、傳播學、文學等學科交叉路口的戲劇影視學究竟應該如何進行專業定位。北京電影學院姚國強教授首先以《藝術學背景下的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發展簡論》為題進行發言,提出了只有老師成長,學生才能成長。姚教授建議閱讀與翻譯海外文獻,擴大與海外的交流,大量觀摩電影作品以及舉辦影展,并提出學校建設影視專業要注重定位。河南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負責人喬麗在發言中提出了目前地方性綜合大學戲文專業的發展困惑和瓶頸,同時建議放寬對實踐技術專業老師的門檻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播系影視專業負責教授黃雯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科技大學作為理工科強校,在建設戲文專業時立足優勢,發展特色,如注重技術和后期制作;用影視來敘述科學,讓科學可視化等。
“戲劇影視學專業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分論壇關注的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矛盾及其如何解決的問題。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教學院長苗新萍首先發言,她介紹說江蘇師范大學以就業為導向,立足地區特色,主打電視節目制作,培養學生“職業化思維”,打造專業化的應用型人才。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主任楊愛君認為,教師也要堅持創作,教學實踐要與市場接軌。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編導系主任王超在發言中提出“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制作、自己攝像,任課教師要具備綜合素質,學校要建設實踐基地等。
“實踐還是理論”分論壇還特別邀請了業界代表參與討論。與高校專業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技術焦慮”相反,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編輯、央視著名制片人時間提出,大學期間首先要注重學生“道”的培養,而非“術”的傳授,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劇本中心主任、著名電影編劇蘇小衛以《電影和觀眾在一起和時間》為題,進行了精彩發言。她認為培養人才不可急躁,要有耐心,等待他們慢慢成長,并強調大學教育要注重價值觀和基礎知識的培養,培養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