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林
論節目形態作為電視節目的本體
■劉寶林
通過系統研究方法,在節目生產系統概括出節目生產的三個基本元素——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并界定了節目形態的概念。電視節目生產與創新的本質是節目形態的創新,是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的變化及其組合創新。節目形態在電視節目中具有本體地位,節目內容作為本體必將導致新聞無學、電視無學。
電視節目;節目創新;節目形態;本體
今天的電視媒介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中央與地方電視臺、境內與境外電視臺、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各種競爭來爭奪市場份額、觀眾和廣告。電視節目表現得異彩紛呈,電視人策劃的名人秀、草根秀,曬歌聲、曬技能,找對象、找工作,風格獨特、形態鮮明的達人秀節目讓觀眾眼花繚亂。電視熒屏看似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電視人對電視的學理認知和理論的研究還非常落后。中國電視節目繁榮的泡沫背后,隱藏著節目創新環境惡劣、理論支持軟弱、節目生產急功近利、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等巨大危機。
近年來觀眾看到的比較火的節目形態大都是國外引進。我們一個電視大國,原創節目形態竟然如此之少,那么多好看的節目形態竟然是花大價錢從國外買回來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許多行業都存在一個需要學習先進國家和發達地區經驗的問題。但拿來主義與引進學習、發展提升是兩回事。
拿來主義之所以盛行,歸根到底就是電視人浮躁的心態和急功近利的廣告利益。2001年《北京青年報》一篇文章《借來的尾巴如何長》中寫到,北京電視臺一名資深電視人曾公開說:現在競爭這么激烈,我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和資金去原創一檔節目,而且也沒有必要。美國娛樂業太成熟太發達了,它每一個成熟的娛樂節目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經過市場檢驗的,直接扒過來,收視就會有保證。這段話可以說是我們許多編輯記者的心聲,代表那個時代一些電視人的認知。
引進歐美節目,學習韓劇,模仿港臺節目,許多節目確實讓觀眾耳目一新,但這僅僅是權宜之計,更何況,整個電視界把“直接扒過來”當作潛規則,鋪天蓋地的照搬克隆導致的是全國非常嚴重的熒屏同質化現象,良莠不齊的同質化節目最后結果是所有欄目同歸于盡。創新能力越差,就越依靠外力,越依賴節目引進就越失去節目創新的動力與能力,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
創新需要科學理論的支撐,特別是需要那種把握了本質的理論指導。節目引進克隆,本質上是引進克隆了對方的節目形態,而且,節目形態不是節目內容。只有解決節目形態的理論問題,才能從根本解決節目創新問題。
況且,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個核心元素來支撐它的宏偉大廈,如果找不到或者是偏移了甚至是找錯了,這個學科就會出現整個體系零亂無序,相關事業就會停滯不前。核心元素應該與該學科的本質、本源有關,應該是屬于該學科一個本體范疇。尋找電視節目的本體是一個具有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的課題。
用系統的觀點來看,電視節目系統基本上可以分為4個系統,它們分別是節目生產系統、節目傳輸系統、節目消費系統與節目產品系統,關于電視節目的問題基本上可以納入這4個系統中的一個去分析,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屬于電視節目生產系統,它自始至終伴隨著節目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1.節目形態的概念
節目形態是當今電視業界、學術界一個很熱的詞匯,但學界對它的定義不一,可謂五花八門,如內容與形式綜合論認為“節目形態是內容和形式的某種綜合性、統一性的表現”①;存在論認為“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的存在樣式和運動狀態”②;還有程序軟件論、生成論等等。這些概念各有所長,但就其概念的準確性、規范性、實踐的操作性都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節目形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人們沒有圍繞它演繹系統學科。
電視節目屬于文化產品,節目創新與其他領域的生產創新具有相似性,符合一般經濟生產的規律。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就是企業家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生產意味著把我們所能支配的原料和力量組合起來。生產其他的東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產相同的東西,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把這些原材料和力量組合起來。”③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在描述循環流轉時,人們必須把生產手段的組合(生產函數)當作數據”④。
在熊彼特看來,生產要素及其變化都會導致生產的變化與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同理,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創新也可以從探索節目生產系統中的基本生成要素為切入點,尋找這些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組合,以此來實現創新。也就是說,節目形態的創新問題就可以歸結為尋找節目生態系統中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我們需要探尋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進而來推進節目創新。
為了簡明起見,我們從電視節目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形態——新聞,開始尋找新聞節目生產的基本要素。電視新聞是指“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是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⑤。簡潔地表述就是 (電視人) (通過)電子技術報道(現場)事實。電視人是主體,電子技術是工具,現場事實是對象。這里有三個基本元素:電子技術、事實、(電視人)報道。所以,根據新聞定義,電視新聞節目生產的基本元素概括為: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三個基本元素。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變化可以歸結為以上三元素的變化及三元素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的組合、聚合。
由于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一般電視節目,尋找的是任何一個電視節目形態創新的規律,這就需要探討一般電視節目是否具有像電視新聞節目一樣的三元素。電視人、技術這兩個元素從新聞節目推廣到一般節目沒有什么難度。但是,“現場事件”(或事件)在新聞節目中與在文藝節目、紀錄片節目、真人秀節目、談話節目中是不一樣的。為了在一個統一的話語體系下研究節目形態,我們需要把所有節目記錄、反映的那個“內容”全部抽象概括為“現場事件”。
電視節目的現場事件既可以指一個事件的現場,也可以指非事件的現場,它是一個確定主體在一定時空的生存狀況或發展變化過程,是可以通過電視媒介表示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存在。這里的主體可以是自然界的實物和自然現象,如人、動物、植物、風、雨、雷電,也可以是人們想象的文化符號,如動畫片里的主體僅僅是符號。
這樣我們便可以把新聞節目形態的定義拓展為一般的電視節目形態定義: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的生產方式,是電視節目生產系統內部元素間的存在方式、運動狀態及其組合規律,是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三個基本生產元素的函數。電視節目創新,就是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三個基本生產元素的創新及三元素組合的創新;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就是尋繹生產系統內部元素及其組合規律。
2.相近概念的區別
運用系統的觀點和理論分析問題的好處就在于,可以限定許多問題的研究范圍與邊界。許多概念混亂,人們長期爭論可總是說不清道不明,實際上是因為沒有明確探討的系統范圍。
“節目類型”與“節目形態”是很難區別的一對概念,但當將它們劃分到各自的節目系統后,鑒別兩個概念的問題變得非常簡單。“節目類型”屬于節目產品系統范疇,它是觀眾消費節目產品時,即看電視時看到的、聽到的那些元素:如主持人、現場記者、現場觀眾嘉賓、嘉賓主持人、同期聲、解說詞、音樂、字幕,等等。節目形態屬于生產系統,是由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元素構成的。盡管由于“節目類型”與“節目形態”的組成元素有一些相同,形成了二者區分上的難度,但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系統的劃分。通過兩個系統的本質區別我們找到了兩個相近概念的本質區別。
系統方法還使得一些概念的外延更加準確。節目形態屬于節目生產系統范疇,就旗幟鮮明地規定了屬于和不屬于節目形態范疇的對象。如現場觀眾具有電視人節目生產的作用,他們像嘉賓主持人一樣參與節目生產,影響節目形態,是節目形態的元素。而觀眾不參與節目生產,觀眾就不是節目形態的元素,觀眾屬于節目消費系統范疇。“‘現場觀眾’屬于電視人的范疇,它與‘觀眾’有本質區別。”⑥為了強調二者的區別,突出“現場觀眾”像“嘉賓主持人”一樣的功能,“現場觀眾”稱“現場觀眾嘉賓”更合適一點。
本體屬于哲學層面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以下內容:第一,本體指事物存在的本源,它是事物產生、存在、發展的根本原因、根本依據,“本體為有本有源、能夠發育萬物、顯示生命與精神的實體存在。”⑦
第二,事物的本身。本體是本體論所指的本體,《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版)對本體論的解釋為:關于“是”本身,即關于一切實在的基本性質的理論或研究;《美國大百科全書》解釋為:它研究實在本身,這種實在既是與經驗者它的人相分離,又是與人對于它的思想觀念相分離的。這兩個定義都明確本體即本身。
第三,事物的本質。本體是形成現象的根本實體,常與現象相對。豪爾(David L.Hall)和艾姆斯(Roger T.Ames)認為本體論“是對事物本質的研究”。⑧
依據以上本體認定的三個標準,我們分別從三個方面證明節目形態具有電視節目的本體地位:
1.節目形態具有電視節目的本源屬性
本源試圖探究事物生發的根本依據,對本源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尋找其組成的最基本元素、最初元素,即“元”。對世界本源的探索,我們祖先有多種多樣的認識,如“三元歸一”指眼、耳、意是組成世界的基本事物;《云笈七簽·元氣論》中指天、地、水;還有的指上、中、下三丹田;也有指精、氣、神;或指日、月、星。本文對電視節目的本源的研究追溯到節目生產最初始的三個元素:電視人、技術、現場事件。這三個元素就是節目生產的本源,是電視節目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元素、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據,它們具有“元”的地位。而按照本文節目形態的定義,就是指這三個元素及組合。因此可以說,節目形態構成了節目生產的本源。
2.節目形態具有電視節目的本身屬性
本體還可以理解為現實存在的本身、主體。主體和客體相對,也就是說本體與客體相對。本體為“我的”,我這一方面的;客體也理解為“你的”,你這一方面的,是主體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在節目生產過程中,電視人作為主體,作為話語者,“我的”就是“電視人”的,所有不是電視人的、并與電視節目相關的都屬于“你的”。
在電視節目生產過程中,電視人所占有的,屬于電視人的,即屬于“我(電視人)的”有:播放平臺、話語權(播出與不播出、采用什么方式播出),但缺少的是播放的節目內容。節目內容這個電視人缺少的部分即屬于“你的”那部分。事實上,當電視人找到采訪線索,深入調查,得到了這些屬于“你的”采錄素材后。如何播放電視節目,采取什么樣的節目形態,決定權在電視人,這個固定的節目形態相對于電視人來說,是“我的”,具有“我的”那個性質。
“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的程序軟件,先進的形態設計本身就是電視節目生產經驗的精華所在。實際上內容觀念是電視之外的東西,形態才是電視節目制作方式的核心。”⑨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人固有的、不變的,恰恰具有“我的”那個性質。電視節目內容,是他們尋找的對象,播放的對象,恰恰具有“你的”那個性質。從本體為現實存在的本身、主體角度看,節目形態具有電視本體屬性,而節目內容不具有。
3.節目形態具有電視節目本質屬性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是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本質決定事物的存在。本質與現象對立,本質存在于事物內部,具有穩定性,不易把握;現象浮于事物外部,形式變化多樣,相對容易觀察。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只有通過反復的實踐、大量事實的分析,去除不斷變化的元素,保留那些穩定不變元素并發現規律,才能做到透過現象發現本質。電視節目本質的探尋也必須深入電視節目內部,通過對一個又一個的節目分析,剝離那些不斷變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現象,留下相對穩定的本質元素。
事實上,節目形態在電視節目生產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電視產業化、電視節目商品化,使得電視節目以欄目可以批量、標準化生產。在欄目生產和欄目化傳播中,節目形態正是具有一定穩定性,并且決定欄目本質的要素,這是因為節目生產前,欄目策劃定位時節目形態就被固定下來了。“內容可以不斷變化,具體樣式也可以不斷變化,但是形態是個相對固定的東西”;“形態不僅規范了一大批節目,裝進一大堆內容,而且它可以到處流動。”⑩一個欄目,每天播出不同內容的節目,當一期又一期的節目播完,觀眾不知道下一期將播出什么內容,但非常了解這檔節目會以什么形態出現,將以怎樣的故事結構來安排。甚至像制片人、編導等節目生產者也是做完一期節目,還不知道自己下一期或以后幾期到底是哪些內容,但他們知道找什么樣的素材、按照什么方式生產節目,即他們都知道節目形態。
經常在電視節目結束后,會出現字幕廣告,或主持人播報廣告:“歡迎觀眾參與節目,提供節目線索”,征集以后可以播出的節目內容。顯然,節目生產者們很清楚那個相對不變的節目本質——節目形態,代表著欄目生產方式,指導著電視制作人開展節目生產。顯然,電視人也相信觀眾清楚該欄目的節目形態,否則觀眾無法參與。相對于千變萬化的節目內容,節目形態是穩定的,在電視節目生產中可以復制、反復運用,反映了電視節目的本質屬性。
節目形態在電視節目中具有本體地位。節目內容的重要性——“內容為王”誰都不敢否認,現實中也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他們摒棄新聞專業出身的人士,經濟報道要用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法律報道用法學專業學生。但是,重要不能代替本體,節目內容的重要性、專業性一旦被擴大化,甚至取替了節目自身(節目形態)的重要性,專業性就必然出現新聞無學的結果。
電視節目所反映的內容涉及到自然、人類社會、各個科學領域,這些領域都是獨立的學科,各學科有其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各有各的專家。不能用電視所反映內容的專業性考量新聞人,推出新聞是個大雜燴,沒有專業性。
把節目內容的專業性等同節目自身的專業性,就會將新聞內容的簡單性等同于新聞本身的簡單性。看新聞、聽新聞是接受其傳播的內容,它確實簡單。特別是像電視,作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媒介,看電視的門檻太低了,這使得我們每個人,無論年齡大小、無需知識多少,似乎都對它知道一點,了解一點。但不能因為接受節目內容的簡單推出生產制作節目的簡單,否則很容易得出新聞無學的論斷。
學界一直存在著“新聞無學”的論調。中國新聞學從無到有,從一開始從屬于文學的三級學科,到新聞傳播學成為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從專科、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已有百年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它經歷了其他學科少有的“坎坷”,其中最為痛苦的莫過于學科身份的確認。一個“新聞無學”的聲音一直或明指或隱射、或直接或間接、或高或低縈繞在人們耳邊,這個聲音也就成了新聞傳播界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如果網絡搜索“新聞無學”仍然可以出現非常可觀的文章,甚至有以“新聞無學”為主題成為一個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2008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博士論叢中,唐遠清專著《“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可見“新聞無學”這個命題是多么重要,它也成為學界與業界很難解開的結。
“新聞無學”觀點長久存在的原因,主要錯誤就是把新聞內容作為本體的結果。他們把新聞本體的評價轉化為一個新聞內容的評論,形成了評價(電視學專業性)對象的錯位。
如果不強調新聞本體,那就找不到新聞的本體,找不到電視節目的本體,新聞無學、電視無學、電視膚淺的觀點將永遠存在下去。“對新聞學持質疑傾向或消極評價、悲觀預測的各種論點”也將會繼續,“各種形式質疑或否定新聞學科學屬性、學問屬性、學科地位和理論價值,輕視和不滿新聞學科研究成果和現狀,悲觀預測新聞學發展前途的各種觀點”(11)仍然不會停止。
當節目形態明確為電視本體,電視學的研究重心就轉移到了節目形態,電視學的科學性基石則被奠定。今后,評價電視學應該首先從節目形態的專業性與復雜性談起。從此,電視將不再簡單,電視學科的獨立性、科學性將得以凸顯。同樣新聞學也是如此,要對新聞有無學問進行評說,應該立足新聞本體。在新聞本體、本質之外評價新聞,都是荒謬之舉。
注釋:
①沈文鋒:《電視節目形態的發展與創新》,《當代電視》,2006年第6期。
②李立:《認識當代電視節目形態》,《新聞界》,2006年第1期。
③[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何畏、易家詳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75頁。
④[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何畏、易家詳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92頁。
⑤楊偉光:《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⑥劉寶林:《從“現場觀眾”到 “現場觀眾嘉賓”》,《現代傳播》,2007年第6期。
⑦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⑧David L.Hall and Roger T.Ames.Understanding Order:The Chinese Perspective.see from Robert C.Solomon and Kathleen M.Higgins ed.Africa to Zen.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3.p.6.
⑨鄭蔚:《開心辭典:在經營中打造品牌》,《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年第1期。
⑩李幸:《電視節目形態之我見》,《電影藝術》,2004年第1期。
(11)唐遠清:《“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頁。
(作者系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主任、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