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均(宜興214221)
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淺談宜興均陶“均魂”的創作
潘洪均
(宜興214221)
宜興均陶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全手工藝術的代表之一,展現了藝人的文化智慧。宜興均陶具有較高的兼容性,受書法、國畫、版畫等的影響較大,它集欣賞性、收藏性、情感性等為一體,并獲有“天下無類”的美稱。均陶創作是以素坯為紙,大拇指為筆,精湛技藝為指導,隨意潑墨,言意傳神,形神具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可謂陶藝中的精品,彰顯了世人的審美情趣與追求。
宜興均陶起源于宋代,創作題材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親和力較高,與其他高雅的陶藝品相比,均陶更加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生命力綿長。宜興均陶造型也多取自生活實物,較為常見的制品有盤子、碗、缸等,表面釉色絢麗多姿,包括紅均、白均、銅均等,創作中主要利用大拇指堆貼花、鳥、山水、人物等,活靈活現,極具民族特色。均陶“均魂”(見圖1)正是利用大拇指堆貼創作一幅山水畫,自然情趣盡顯,具有較高的裝飾價值。

圖1 均魂
細觀“均魂”,猶如一幅山水畫,由上往下看,可觀巍峨遠山傲然佇立,流水迢迢相依流過,水面平靜,波光粼粼,遠山倒映其上,虛實相映,美不勝收;天上四只白鷺悠然飛過,岸邊植物和水中植物相映成趣,岸邊有一稚子坐于船上,持桿子垂釣,有白鷺飛過,忍不住抬頭觀看,感其姿態優美,不由得忘了垂釣之事。釉面顏色豐富、搭配合理,處處充滿著安寧、和諧的氛圍,使其具有畫面美、意境美,傳達出人們對自然親近、喜愛之情。宜興均陶“均魂”創作重視整體上協調、虛實結合,增加視覺、思想上的延伸感,增加整幅畫的意境,讓人浮想聯翩。
中國傳統山水畫對宜興均陶的影響深遠,增加了其藝術性。地域山水資源是重要的人文資源,宜興水資源豐富,具有天然的地域優勢,符合“山水文化城”的理念,且宜興均陶是特指宜興生產帶釉陶器,也不難理解“均陶”以山水畫為創作元素的初衷了。山水畫是中國藝術不可忽視的符號,具有山水審美的獨立發展史?!墩撜Z·雍也篇》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均魂”中以山、樹為靜,以流水、白鷺為動,有山有水,動靜相依,賦予了山水畫人格化的特點。山水畫內容豐富,記載某地域風景、宗教、建筑等,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山水畫起于魏晉時期,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與其它文化發生碰撞并逐漸兼容,正如靳尚誼先生所說的藝術跨界,這種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世人對新穎事物孜孜不倦的追求。
宜興均陶的美首先表現在其造型中,結合自己的創作主旨,選擇圓、扁、高、低、長、短等合適形狀進行藝術創作,展現其獨特的藝術美、氣質美,讓創作元素與外觀器型相融合,給予視覺美感。藝人利用陶泥的可塑性將“均魂”設計為橢圓形,亭亭玉立,底端截平,增加其穩定感,線條流暢、一氣呵成;均陶表面含有綠均、紅均、黃均、藍均,色彩豐富,其中綠均、藍均占有較大面積,顏色配置協調、自然艷麗,與自然之色一致。均陶表面釉彩的變化與人視覺中景色的變化相符,視線遠處為黃均,似是夕陽余暉映與水中,以至于一汪水換了顏色,在水中看有山倒映其中,加之水深觀之為綠;近處身處于岸邊淺水區域,澄澈見底,如同藍寶石一般。可見,宜興均陶與水相同,均具有較高的兼容性,濃妝淡抹總相宜。
大拇指堆花技法主要利用大拇指的靈活運作和泥料的可塑性,自由揮灑,延伸了想象的藝術空間,使其更加觸動人心。觀賞者隨輪廓線和釉面顏色觀賞“均魂”,有身臨其境之感,可讓人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藝人利用拇指貼花藝術堆出遠山、怪石、白鷺、樹木、水草等,雖只有外部應用到貼花技術,但無疑增加了整個畫面的神韻和立體感,觀之更加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作品構造協調,顏色搭配適宜,濃淡相映成趣,構圖完整,展現出均陶的原始之美。
宜興均陶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品,只有在保持其素雅、古樸、稚趣特點的基礎上,融合現在人們的審美理念,不斷更新
裝飾內容,回歸自然本質,展現其人性化的特點,才能增加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促使宜興均陶藝術的蓬勃發展?!熬辍崩媚粗付奄N技術和均釉將素凈的陶泥坯變得雅致秀麗、層次分明,突破了傳統的機械創作,增加其個性化的特點。觀賞“均魂”,仿若自身便處于這山水間,化為那稚子或飛鳥,觀巍峨高山,賞迢迢綠水,無拘無束地暢游在大自然的懷抱,真切感受其神韻。
收稿日期: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