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云峰
(宜興 214221)
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以茶為國飲,而茶器自然必不可少,紫砂茶壺便是其中絢麗的一筆。宜興紫砂壺傳承至今已逾數百年,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它溫潤如玉、樸拙精巧,除了是一種實用的茶器外,紫砂壺的文化質感更為出類拔萃,其所營造的人文意境是任何一種茶器所無法比擬的,因而其從古至今便深受文人雅士的鐘愛,更有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表達了對紫砂壺的贊美之情。
與絕大多數藝術品一樣,形象是紫砂壺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它由造型和裝飾組成,體現著作品整體的設計理念和審美觀點,而表面形象之內又蘊藏著一定的人文情感,這也是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之美。古往今來,但凡好壺佳作總是離不開內外兼修、形神俱佳的特征。紫砂“風帆壺”(圖1)的塑造和構思便是極其注重外在造型和內在人文意境的,它的造型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以線條勾勒整體效果,注入風帆形象,抽象而不失韻味,惟妙惟肖間流露出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

圖1 風帆壺
紫砂壺往往兼具實用和把玩欣賞的功能,因此外在形象,尤其是造型通常都十分值得品味。數百年來,隨著歷代藝人的不斷創造,紫砂壺的造型也趨向愈加豐富的境地,與此同時,造型的系列統籌也愈加規范,目前大致可分為光貨、花貨和筋囊貨三大類,其中光貨又有圓器和方器之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創意造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紫砂壺的整體造型依然有著固有的規律。“風帆壺”的造型遵循傳統原則,同時又將風帆的形象巧妙融入形體,從而呈現出十分美好而舒適的視覺體驗感。壺身呈梯形,口小、底大,均衡適度,顯得端莊穩重,其流線感極強,壺肩與壺底由一圈股線裝飾,將壺身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壺肩較窄,肩頸一體,壺底與壺肩上下對應、風格一致;壺足呈圈狀,雖然較矮,但卻提升了整把壺的空間感,使之有了一種高越的力量;壺蓋合于壺口,為簡潔腴潤的半圓形,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壺鈕是整把壺的畫龍點睛之筆,其形似一頁風帆,沒有硬性的折線和角,線條自然流暢,并形成一種向前推進的力量感,靜中寓動,惟妙惟肖;壺嘴與壺把前后對應,并與壺身之間采用暗接過渡法,線條優美,壺嘴為一彎狀,逐漸向前延伸,壺把為飛尾形,向上飄逸,從而于無形中彰顯向前行駛的動態力量。“風帆壺”的整體造型正如其名稱所示,如一葉遨游于江面上的風帆,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空間。
意境是中國美學中一個獨特的審美范疇,是人類所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基本形態。藝術境界是藝術家通過審美表達所實現的意與象的交融與提升,從而給人以真實的美的享受。傳統的詩、書、畫等藝術領域在意境之美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得到舉世公認,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的紫砂壺藝,本身便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其造型藝術亦深受人文情感的影響。事實上,隨著紫砂壺人文價值的不斷提升,一把壺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往往更決定了其整體的價值含量。
“風帆壺”的文化內容亦十分豐富,它通過形似風帆的造型,在視覺審美上先營造出一種灑脫而力量的意境。唐代詩人李白在《行路難》一詩中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句,釋義為總有一天,我會乘著長風破萬里巨浪,以展自己的志向,高掛云帆,直渡茫茫大海,達到理想的彼岸,表達了自己有朝一日實現理想的決心,而“云帆”便是志向成功的象征。此壺命名便以這句詩為基礎,給人以文化含量的感覺,在面對壺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仙的名句,從而更留有雋永之姿。“風帆壺”也借此托物言志,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不僅如此,它更引申出實現理想的決心,具有積極向上、不屈不撓、頑強勇敢的優良品質,而這些品質更構成了整把壺的精神特質,給人以更深層的精神領悟。
紫砂壺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背景、特色的工藝成就等,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精髓,具有強烈的人文韻味。“風帆壺”以云帆為形,表達追求理想的精神,具有十分鮮明的中華民族秉性,折射著中國人勤勞勇敢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