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莉
(宜興 214221)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心手相合的產物,它承載著獨特的情感,也流露著各自不同的美感特質,雖然美這一概念并沒有十分標準的規則限定,但是美卻是任何一件藝術品呈現出來的最直觀的視覺效果,它能夠在第一時間打動人心,達到人與藝術的共鳴。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中的一種,其往往流露著古樸、簡約的美感,盡管現代創新理念的滲透也使得部分作品呈現出顛覆傳統的審美特色,但綜合而言,紫砂壺的美感特質依然建立在造型裝飾和人文內容的整體結合上,它的美內外兼修,更富于底蘊,因而自古至今便頗受世人的推崇。
紫砂壺的美感特質同樣因不同的壺型、不同的裝飾、不同的人文內容而具備差異化,但這種美感更與制作者和欣賞者的心理定位分不開。現以筋紋造型的“菊韻壺”(見圖1)為例,分析其所具有的美感特質。
圖1 菊韻壺
造型是紫砂壺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一把壺的美感也最直接地通過造型傳遞出來,并進而引導人們的思緒。紫砂壺造型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其豐富程度層出不窮、變化多樣,光器、花器、筋紋器便是對其最主要的概括。“菊韻壺”在造型上完全遵循筋紋器的規則和特征,以萬線歸一的線條完美呈現出精湛的筋紋之美。
紫砂筋紋器是在光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特點是將形體的俯視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織于精確嚴密的結構之中,從而在變化中形成美若流云的感覺。但是,筋紋器的制作難度相當大,講究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形和諧、比例精確等造型規則,以及精密嚴謹的成型燒制過程,其向來表現為一處失誤則萬事難補,常見的“合菱壺”、“菊蕾壺”等都是筋紋器中的經典造型。
菊花的花瓣整齊而精致,這也使其成為筋紋造型中運用十分普遍的物態形象,“菊韻壺”以菊之韻味命名,其風格表達已顯而易見。此壺造型渾厚、端莊,以流暢的筋紋線展開,俯視猶如一朵朵菊花爭相盛開,富有強烈的視覺動態效果,通過線條藝術演繹得惟妙惟肖。壺鈕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以筋紋線分割成十六小瓣,彼此大小比例一致,緊致而不失精巧;壺蓋上鼓,邊沿略呈裙邊狀,蓋面以筋紋線分割成三十二瓣,大小對稱統一,而以蓋鈕為中心點,則又伸展開十六片花瓣,在蓋面形成淺浮雕般得立體效果,使得壺蓋表現出豐富的筋紋特質;壺身呈扁圓狀,鼓腹,筋紋從壺口向下伸展并形成自然收底,惟妙惟肖,筋紋仿菊瓣造型,質感柔和厚實,瓣瓣里外均勻、舒展自如,壺身同樣也分三十二瓣,與壺身上下對應、嚴絲合縫,任意旋轉均能自然扣合,寓巧于工;壺嘴與壺把雖造型簡潔,但亦適當地加入筋紋點綴,猶如花梗狀,將菊花造型襯托得更加淋漓盡致。“菊韻壺”在造型上深諳筋紋精髓,明暗轉折、過渡有力、絲絲入扣,展現出美妙的菊花盛開的姿態,其美感特質給人以浮想空間。
“菊韻壺”格調高古、精巧雅致,其筋紋相連、風格一致,點、線、面自然一體,紋理清晰、深淺自如、起伏柔和,其胎質紅潤,更顯光潤微瀾,而生動有力的造型更襯托出其強勁的生命力,給人以視覺和精神層面的美感熏陶。
近六百年的發展歷史,幾十代壺藝人的創造,使得壺藝日益演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歷代制壺藝人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雖無不藝高技精,卻更善于挖掘傳統文化內容,融合思想理念,觸動人心,因此,紫砂壺的人文美感往往成為決定其綜合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其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菊韻壺”以菊花為原型而展開藝術構造,汲取了菊花的人文元素,傳遞出更深層次的意境之美。菊花在秋天盛開,不爭春、不斗艷,洗凈鉛華,使人們在萬物開始凋零的季節里,亦能感受到由其所帶來的生命氣息,猶如秋日縮影,美不勝收。與此同時,自古以來,菊花就被世人視為君子風度的象征,與梅、蘭、竹并稱“四君子”,陳毅也有《秋菊》詩云:“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菊花象征了高潔人品,而“菊韻壺”恰以壺藝形式巧妙引申其人文內涵,使人能夠從中思悟人生,也能夠真切感受到整把壺的美感特質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