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讀史札記
從《孫子兵法》的戰爭觀談起
文/孔見

春秋時期吳國將領孫武(齊國人),總結用兵經驗,探索戰爭規律,寫出了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孫子兵法》。早在魏晉南北朝它就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近代以來被譯成30多種文字,傳遍世界各國。這是古代軍事科學的最高成就和經典之作,有所謂“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之說。而在這部僅有5900多字的著作中所蘊涵的哲學思維,更使它超越了軍事領域,給后世以深刻的智慧啟迪。
《孫子兵法》重在戰爭謀略,求得取勝之道,但它又不是孤立地就戰爭論戰爭,而是從國家的大勢,從政治經濟的大局出發,闡述戰爭和用兵面臨的種種情況和問題。這就是說,它有比較正確的戰爭觀。春秋時期是一個窮兵黷武、戰禍連連的年代,孫子作為軍事戰略家,并不贊成無休止的戰爭,他對戰爭的核心思想,就是安國全軍,即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保持國家的安定,也使軍隊獲得生存和發展。所以,孫子戰爭觀的要義是兩個字:“慎戰”。《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戰爭提升到國家和百姓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這是必須慎重對待戰爭,必須研究取勝之道的根本依據。正因為這樣,孫子多次提醒和告誡決策者和執行者,對戰爭發起和進行都必須慎重。他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他堅決反對那種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價值而輕啟戰端的草率做法,提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正確主張。由此,他對戰爭指揮者提出了很高的政治道德要求,要將帥們“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要求他們能夠做到“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即要從實際出發,如果沒有勝利的把握,即使君主下令打,也不應該打;同時還要他們“視卒如愛子”,正確處理“愛”與“嚴”、賞與罰的關系,等等。
同這種“慎戰”思想相聯系的,孫子還提出了“備戰”的原則。從《孫子兵法》來看,這種備戰原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著眼于戰爭的政治經濟目的,要求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要“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這就是說,要合乎于自己的政治目的要求,要遵從勝利的原則。二是凡是戰爭都必須有嚴格的準備,指揮要合乎戰爭法則,要掌握戰爭制勝規律。孫子明確把“道”(政治)、“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五個要素作為制勝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他把良好的政治環境作為首要條件,強調“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就是說,會用兵的人,要懂得修明政治(通過政治革新),保證法制的運行,掌握戰爭勝負的決定權。這樣才能夠做到“令民與上同意”(上下一心),在戰爭中使民眾同士兵“與之死”“與之生”,“而不畏危”。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卓越的見解。他還通過對戰爭的研究,揭示了戰爭制勝的基本規律,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兵不厭詐,因敵制勝;先發制人,速戰速決;避實擊虛,攻其不備;兵貴勝,不貴久;以正合,以奇勝;集中兵力,以鎰成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成為古今用兵制勝的法則。
由上可見,《孫子兵法》杰出之處,在于它善于從全局出發,從事物的聯系中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思維能力。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毛澤東在指導戰爭中就非常重視要有戰略思維能力,一個領導者要有戰略頭腦。他說:“拿戰略方針去指導戰役戰術方針,把今天聯接到明天,把小的聯接到大的,把局部聯接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客觀規律,才能有預見性,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從而實現正確的領導。這對指導戰爭來說是這樣,對任何領導工作也同樣如此。只有全局在胸,才有可能走好每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