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莉,蔣元明,李仲夏,李宗芳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 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顱神經痛,以患側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痛為特征,多發于中老年女性。按病因可將TN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2種,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一般指存在與疼痛發作相關的器質性疾病,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見于鄰近血管接觸、壓迫三叉神經出腦干段(root entry zone,REZ)[1,2]。磁共振成像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多平面、多參數成像等特點,為其病因的診斷提供了巨大幫助。我院影像科用該方法診斷三叉神經痛60例,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以三叉神經痛為主訴在我院行MRI檢查患者共60例,有7例患者經檢查及手術證實是腫瘤引起的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其余53例均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14~77) 歲,平均年齡51.05歲。3例為雙側發病,另外57例為均為單側發病。
2.設備與成像技術 磁共振檢查成像設備為美國GE公司的Signa 1.5T超導型MRI機,受檢者取平臥位,使用8通道頭顱相控陣列線圈,先行常規MR T1WI、T2WI橫斷位,再行3D-FIESTA及3D-TOF橫斷掃描。掃描范圍均從橋延溝到腦橋中部,以軸位為原始圖像。3D-FIESTA序列參數如下:TEMininute,翻轉角度60°,矩陣256×256,層厚1mm,Fov18mm平均采集次數2次,掃描時間為3分48秒;3D-TOF序列:TRMininute,翻轉角20°,矩陣320×192,層厚1mm,平均采集次數1次。
3.3D序列的圖像后處理 在GE radwok 4.3工作站上根據MRI橫斷面顯示三叉神經腦干段,沿三叉神經走行進行斜矢狀面及冠狀面重組,經最大強度投影(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層面重組(mul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重建,顯示三叉神經與鄰近血管關系。通過分析,判斷是否為責任血管。
4.相鄰血管與神經關系的評判標準 由2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以上影像科醫生采用盲法讀片,分別從軸位、冠狀位及神經走行方向的斜矢狀位判斷患側組及健側組三叉神經出腦干段與鄰近血管的關系。標準:①陰性,各個方位均無血管接觸,②可疑接觸,僅有1個方位上顯示有血管接觸,神經與血管間有微小間隙;③密切接觸,2個或2個以上方位層面上顯示血管接觸,三叉神經無受壓移位、變形及信號改變;④受壓推移,三叉神經受壓移位、變形,甚至顯示不清[1,3]。
結 果 3D-FIESTA和3D-TOF兩種序列軸位的源圖像均可較滿意地判斷大部分病例兩側三叉神經腦干段和相應小血管的形態、走行,重建圖像可以更加直觀地顯示原始圖像判斷困難的神經血管的走行方式和空間關系,幫助判斷壓迫、接觸點見附圖。60例患者中,影像學陰性8例(13.3%),三叉神經與血管關系密切22例(36.7%),與血管靠近10例(16.7%),三叉神經受壓推移20例(33.3%),其中7例與腫瘤包繞、推移有關(腦膜瘤1例,表皮樣囊腫3例,囊腫1例,聽神經瘤2例),三叉神經與小腦上動脈密切接觸16例(26.7%),與基底動脈密切接觸2例(3.3%)。

附圖 A:3D-FIESTA序列軸位示右側三叉神經及小血管顯示為等信號,兩者關系密切。B:3D-FIESTA序列斜矢狀位重建示有迂曲血管與右側三叉神經緊密接觸。C:3D-TOF-MRA序列軸位示右側三叉神經為等信號,與之關系密切血管呈高信號。D:3D-TOF-MRA序列斜矢狀位重建示有血管包繞右側三叉神經,二者關系密切。
討 論 1.三叉神經與血管的關系 三叉神經是混合性神經,由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共同組成,其從腦橋發出,經橋前池進入顱中窩成為三叉神經節,周圍血管始終伴行在三叉神經的整個行程中,尤以REZ為甚[4]。三叉神經周圍有許多血管,關系密切的有小腦上動脈(占84%)、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靜脈、基底動脈等[5]。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發生硬化、迂曲、變粗、延長等病理變化,在三叉神經及面神經周圍形成血管袢,接觸或壓迫三叉神經根,產生相應臨床癥狀[6]。有文獻報道,67%~96%的患者疼痛側在該區域的血管神經壓迫。當血管與三叉神經出腦干段距離非常近(小于血管直徑) 其搏動可能會影響到三叉神經。本組病例有33.3%三叉神經受血管壓迫推移,因此三叉神經受壓推移對診斷三叉神經痛具有更高特異性。
2.3D-FIESTA和3D-TOF序列的基本成像原理及診斷價值 3D-FIEST序列是一種真穩態采集技術,能產生高信躁比的圖像,該脈沖序列利用穩態梯度在每一個TR間期內使橫向磁化重聚,產生組織對比的基礎是自旋-自旋弛豫時間(T2)同自旋-晶格弛豫時間(TI) 的比值[7]。因此該序列能增強T2/T1高比例組織(腦脊液和水) 組織的自旋,同時抑制T2/T1低比率組織(腦組織) 的信號成像效果。使腦脊液顯示高亮信號,而神經、血管顯示中等信號,從而使神經、血管與腦脊液形成強烈的信號差異,提高了圖像的分辨率。
3D-TOF-MRA序列為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該序列對掃描區域進行三維的信號采集數據,通過傅里葉變換進行影像重建,獲得興趣區的三維血管影像[7]。圖像中腦脊液為低信號,三叉神經為中等信號,血流速度快的血管動脈呈高信號,即高信號動脈與中等信號的神經形成對比,容易顯示和診斷。3D-TOF-MRA序列神經與腦脊液之間的信號強度對比較差,對于迂曲的小管徑血管及較慢靜脈血流在MRA序列上表現為與神經相似的等信號,難以顯示與神經的關系。故在3D-FIEST序列上表現有疑似靜脈壓迫神經者,可通過增強的3D-TOF-MRA來明確診斷,增強的靜脈呈高信號與中等信號的神經形成對比[8]。
3.MRI檢查對(TN)患者的臨床意義 3D-FIEST序列為零間距腦干薄層掃描,具有很高的組織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全程顯示三叉神經效果好。3D-TOF-MRA序列掃描強化血管信號,從不同方位清楚顯示三叉神經與血管的關系,明確血管的走行、分支、及與神經的關系。兩個序列在同一病變區域有較好一致性,對責任血管的判定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詳細的神經血管影像資料,對外科手術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王燕,陳昱璨,劉建,等.磁共振三維穩態進動快速成像診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52例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9,11(5):190-192.
[2]杜芳,李澄,蔡玉建,等.聯合應用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對血管壓迫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3):42-44.
[3]沈獻軍,葉叔文,陳淑燕.3D-TOF-MRA診斷血管原性三叉神經痛:手術對照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3,18(2):267-269.
[4]李又成,黎金林,聞彩云,等.血管壓迫性三叉神經痛的MRI成像序列選擇[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2):119-112.
[5]陳立鵬,夏建東.磁共振三叉神經成像在三叉神經痛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6):8-10.
[6]謝蘇民,鄭彤,陳芳妮,等.CT在三叉神經痛和半側面肌痙攣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310.
[7]楊正漢.磁共振成像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9-246.
[8]WANGYB,GONGMQ,ZHANGJW,et al.3D-SPGR,a valuable evaluation factor for cranial neurovascular depression syndrome after MVD[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6,22:29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