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潤輝
(昆明市官渡區人民醫院 CT室,云南 昆明 650200)
心臟創傷可分為穿通傷,非穿通傷和醫療性損傷[1]。心臟損傷占胸部創傷的2%~3%,常表現為失血性休克和心包填塞,多為速發[2],若延誤診斷,導致嚴重后果,急診胸部CT平掃表現特殊,可提供可靠診斷依據。
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外傷性急性心包積血病例9例,均為男性,年齡16~49歲,平均32歲。刀刺傷8例,創口分別位于左側前上、中、下及外側方;1例車禍傷右側肋骨多發骨折。患者合并有血胸、肺臟破裂出血,1例加有血氣胸。所有病例傷后均有胸痛、胸悶、氣促、失血性休克的癥狀及體征;病人受傷到檢查時間為(25~65) min。
檢查方法:檢查設備采用東軟公司CT-C2800 DUAL型全身CT掃描機,層厚7mm,螺旋1,速度1秒螺旋掃描,范圍自胸腔入口至橫隔平面。應用縱膈窗、肺窗技術觀察有無心包積血、肺臟出血、血胸、血氣胸、氣胸及皮下氣腫等征像。
結 果 見附表。

附表 9例外傷性急性心包積血的CT平掃表現
討 論 一、與影像學相關的心包解剖及病理基礎:心包為一堅韌的纖維漿膜層,包裹在心臟外和大血管的根部。心包膜可分臟、壁2層。臟層薄而透明,為一表面覆蓋間皮細胞的薄層結締組織,它貼于心臟表面,不易剝離。壁層較疏松,內面是漿膜層,外面是纖維層[3]。心包臟層與壁層之間的潛在性腔隙叫心包腔。心包腔內含有少量漿液性液體,為心包液,在贓、壁兩層間起潤滑作用。正常時心包內液量約在50ml以下[3]。心包的功能是防止心臟過度擴張并將心臟固定在最合適的位置上[3]。壁層心包正常厚度不超過1~2mm[3]。左心緣超出心包脂肪線約2mm時,可考慮有心包積液[4]。在心包積液時,心包腔內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足以使心房內及大靜脈內的壓力升高,靜脈回流受阻。同時,心室舒張充盈受限,心臟收縮期排血量減少,而產生心臟填塞癥狀,并與心包積液的多少和積液增長的速度有關。如短時間內心包積液增長很快,由于心包是堅韌的纖維漿膜層,缺少彈性,心包囊不能及時隨著迅速擴展[3],一般認為急性心包積血達100ml可發生心包填塞[5]。
二、急性心包積血的臨床表現及CT表現:患者入院后臨床表現為胸部傷,傷口活動性出血、意識淡漠或躁動、心前區疼痛、胸悶、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皮膚濕冷、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心包填塞癥狀。本組8例尖刀經左胸腔刺破心臟,1例車禍傷右側肋骨多發骨折刺破心臟;9例均有心包積血、血胸及肺出血,其中1例合并血氣胸。說明,急性血心包~心包積血[1]的產生,胸部銳利外傷為其直接原因。嚴重胸部外傷常可導致心臟損傷、失血性休克多于院外死亡。約5.9%發生急性血心包和急性心包填塞[2],能接受治療的患者,多數以心臟壓塞的表現為主[6],送達醫院的患者病死率仍高達15%~30%[7]。本組死亡3例,為失血性休克,循環衰竭,占33.33%。與魏小東,栗蘭凱,昌其等報道近似。心包積血的CT表現為心臟周圍的線狀脂肪層外見弧形或環形高密度影包裹、均勻,其厚度大于2mm,CT值明顯高于心臟。液體的密度(CT值) 是一個重要的診斷指標,它決定于液化的性質。若為心包積血,則CT值與一般血腫相近[8],呈現“出血”的CT表現。心包內的液體初時大多積聚在心包囊的最低垂部分(足端),當病人仰臥時,少量液體一般積聚在左心室的背側和左心房左外側緣的后面。若積液量增加,則液體延伸到右心室和右心房的前方[9]。結合胸部外傷、血胸、肺出血等表現不難做出CT診斷。
三、急性胸部外傷CT掃描技術已成為常規,它能較全面了解胸腔受傷情況。通常受檢者急、危且難與合作,檢查時操作者應快捷,CT機應用最快掃描時間,多排亞秒螺旋掃描技術最佳;掃描范圍應包括全胸及上腹部,這樣可得到全面完整清晰的圖像;掃描過程中設置縱膈窗時時觀察,力爭盡早做出CT診斷。一旦心包積血確診,應立即將患者送至手術室行剖胸探查手術,切開心包引流,壓迫并縫合心臟破口止血、加快輸血、補液、強心等搶救工作。我們認為由于胸部組織密度差異大,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力,正常時CT斷面上心包表現為心影周圍的低密度脂肪影外的稍高密度線狀影,易于辯認,當心包積血時,其線狀陰影增寬為帶狀、密度明顯增高。高于50HU,CT檢查最少可發現50ml的積液[10]。CT平掃對胸部外傷受損情況的定位、定性診斷可靠,價值高。如果患者病情允許,急診胸部CT平掃可準確判斷胸部復合傷情,為臨床救治患者提供有用依據,值得探討。
[1]劉玉清,主編.臨床心臟X線診斷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41.
[2]湯繼泉,劉軍,付劍韜,等.外傷性遲發性心包填塞的診斷及治療[J].黑龍江醫學,2002,26(2):98.
[3]上海第一醫學院《X線診斷學》編寫組.X線診斷學(第一冊胸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18-319.
[4]鄒仲,主編.胸部X線診斷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464.
[5]黃偉東,王煥榮.創傷性心臟壓塞8例[J].中華創傷雜志,1999,15(2):88.
[6]龐大智,陳勝喜,殷桂林,等.26例心臟破裂傷的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02,10(5):296.
[7]魏小東,栗蘭凱,昌其,等.外傷性心臟破裂12例救治成功的經驗[J].東南國防醫藥,2009,11(4):347.
[8]李松年,主編.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80.
[9]JOSEPH K,LEET,等著,周康榮,程家文,譯.體部CT[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05-106.
[10]張兆琪,主編.心血管影像診斷必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