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新疆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呼圖壁縣831208)
北疆地區玉米螟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
張琳
(新疆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呼圖壁縣831208)
玉米是新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北疆地區大面積種植。隨著這幾年農藥的普遍使用,玉米螟的發生和危害有較大變化,給玉米的產量造成嚴重的損失。本文詳細調查了昌吉芳草湖地區玉米螟的習性及為害,制定了綜合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措施。農業防治:粉粹秸稈,清除越冬寄主,減少蟲源數量,從苗期開始采用呋喃丹灌心;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對蟲卵進行捕食起到抑制作用,噴灑生物藥劑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通過經濟、簡易、安全、有效的綜合防治方法,才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發生和為害。
玉米螟;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1.1 玉米螟的分布
玉米螟有亞洲玉米螟和歐洲玉米螟,在南北疆均有分布。北疆地區以歐洲玉米螟為主,玉米螟的寄主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棉花、生姜、啤酒花、大麻、馬鈴薯、向日葵等經濟作物及蠶蟲、菜豆、辣椒等蔬菜作物。此外,還取食多種雜草。
1.2 玉米螟為害癥狀
玉米螟是鉆蛀性害蟲,初齡幼蟲自卵塊孵出后即爬到心葉里,啃食上表皮及葉肉,殘留半透明的下表皮,表現為許多白色不規則小斑點。三齡以后幼蟲蛀食心葉呈橫的“排孔”。這些害狀是玉米螟幼蟲在玉米心葉內開始存在與為害的標志[1-2]。玉米植株處在喇叭筒時期,是噴藥防治玉米螟最有利的時機。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蟲就鉆入雄花內食害雄花的表皮。雄花衰老后,繼續食害雄穗的分枝或穗柄,因此造成雄穗基部折斷的現象。雌穗出現以后,幼蟲即逐漸轉移到雌穗上為害,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一部分幼蟲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蟲孔外常??梢钥吹戒從畹南x糞。幼蟲取食莖稈的髓部,受害的莖容易被大風吹斷。受害植株籽粒不飽滿,青枯早熟,有些穗無籽粒,使產量大大減少。
2.1 蟲口基數
上一代蟲口基數的多少是影響玉米螟為害輕重的基礎。蟲口基數大,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嚴重的為害。
2.2 溫度和濕度
玉米螟適宜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各個蟲態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6~30℃,相對濕度較高。玉米螟數量的變動,起決定作用的是濕度和雨水。如果5~7月間雨量充足,常會造成玉米螟的大發生。但是,在5~7月間,特別是在卵期和幼蟲孵化期間,如果遇到連續大雨或暴雨,則不利于玉米螟的發生。
卵期最容易受干旱影響,因為卵的發育要求相對濕度較大,遇天氣干旱,玉米葉片便皺縮或卷曲,卵塊即從葉背脫落,導致卵的死亡。在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初孵幼蟲的死亡率也高。同時,在干旱條件下,成蟲壽命短,產卵量也少。干旱少雨可以使玉米螟發生數量減少,并使為害程度減輕。
2.3 品種
玉米植株中含有甲、乙、丙3種抗蟲素,不同品系中抗蟲素含量不同,同一品系隨生育期后延而含量降低。所以不同品系玉米抗螟性不同,其受害程度也不同。“四平404”、“春雜13號”、“農大20號”等品系抗1代玉米螟較強,初孵幼蟲在心葉期很難成活。一般“白馬牙”受害較輕。玉米螟抗蟲素含量高低可以遺傳,而且高含量對低含量具有顯性遺傳。因此可通過雜交育種培育抗螟新品種。
危害特點:玉米心葉期鉆食心葉,當心葉展開時形成排孔。抽穗后蛀入莖稈或穗莖內,在穗期還可以咬食玉米花絲,嫩?;蛑胨胼S中。被害的莖稈組織遭受破壞,影響養分的輸送,使玉米穗部發育不全而減產,莖稈被蛀后易被風折斷則損失更大。
3.1 農業防治
消滅越冬蟲源:新疆玉米螟幼蟲主要在玉米稈內越冬,而其他寄主較少,因此及時處理玉米秸稈,消滅越冬幼蟲,減少蟲源是降低田間發生量的有效措施之一。處理秸稈的方法很多,如青貯、氨化、粉碎、漚肥、還田、火燒、碾碎等。其中以青貯、氨化、粉碎效果較好,又可為牲畜提供飼料,應創造條件,大規模開展。漚肥和還田,要求封閉嚴密或深耕壓實,保證質量,以使幼蟲全部被殺死。火燒雖可殺死幼蟲,但浪費能源;如作為燃料,則很難保證在成蟲羽化前,全部、干凈的處理完畢。不能用完的秸稈,可在幼蟲化蛹前,將秸稈碾碎,壓時鋪稈不可過厚,嚴防漏壓??傊幚碛衩捉斩挶仨毤氈?、及時,要求5月上旬前全部完成。此項工作必須整個地區統一進行,僅單家獨戶開展,收效甚微。由于每年玉米秸稈數量很多,因此工作量很大,又牽連農村千家萬戶,必須切實做好組織動員工作,才能有收效。
3.2 生物防治
我國已發現玉米螟天敵70種以上,對玉米螟抑制作用最大的是卵赤眼蜂,第2代卵被赤眼蜂自然寄生率可達80%~90%,能夠明顯減輕發生程度。但赤眼蜂一般很少寄生于第1代玉米螟卵塊上,故在自然情況下早期抑制作用不大。其次,白僵菌、蘇云金稈菌、小繭蜂、姬蜂、寄生蠅等對幼蟲的寄生,以及瓢蟲、草蛉等對卵的捕食,都有一定抑制作用。用含菌量100億/g的BT乳油或BT-781等蘇云金桿菌細菌農藥,每667m2用10倍的顆粒劑在心葉末期撒施效果較好。人工繁殖翅眼蜂,于田間玉米螟卵塊出現期,連續防蜂2次,可消滅蟲卵。白僵菌和蘇云金稈菌是寄生性微生物。前者為真菌,后者為細菌。均可用含菌量50~100億/g的制劑1 kg,與經過篩的煤渣顆粒10~15 kg一起攪拌,制成顆粒劑,與化學農藥一樣,撒于玉米心葉內。另外也可加水500倍噴霧,或加水1 000~1 500倍灌心,均有一定效果。這2種寄生菌,與化學農藥比較,藥效發揮較慢,需提前施用。
3.3 化學防治
根據測報,防治玉米螟,多在心葉末期即幼蟲盛孵而尚未鉆入莖稈之前用顆粒劑進行防治。目前,除利用顆粒劑防治外,還可以利用殺螟桿菌、白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顆粒劑的施藥方法有撒施顆粒劑、藥液灌心和藥液噴霧等3種。第1代幼蟲有集中在心葉內危害的特點,根據粒狀藥劑容易下墜的原理,施用的顆粒劑可隨玉米生長,不斷滾入心葉深處,較長時間停留在幼蟲生活場所,與農藥灌心和噴霧比較,殘效長,效果好[3]。常用的顆粒劑有1%對硫磷(1605)顆粒劑,每株施用1 g。新疆地區常用3%克百威(呋喃丹)顆粒劑,1 kg加細土8 kg,混勻后1~2 g/株,防效良好。其他顆粒劑還有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辛硫磷、甲胺磷、久效磷、殺螟丹(巴丹)等。也可用上述農藥乳油或粉刺自制成顆粒劑。制作方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爐渣或磚粒作載體,如無也可用粘土或細砂代替,但由于易于潮解,效果要差一些。上述載體經粉碎后或直接通過20~60篩目篩子過篩,即去掉大約20號篩目和小于60號篩目的粒子。將農藥加適量的水稀釋,噴灑在篩好的顆粒上,拌勻后即可使用。顆粒劑中農藥的有效濃度視農藥種類而有差異,一般為0.2%~0.8%。每株玉米施用顆粒劑在1 g左右,也可根據農藥濃度加以調整,濃度高的每株施顆粒劑可適當減少。藥液灌心可選用50%對硫磷乳油加水1 000~2 000倍、50%的甲胺磷乳油2 000~2 500倍、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50%久效磷乳油1 500~2 000倍、40%氧樂果乳油2 000倍、50%殺螟丹(巴丹)可濕性粉1 000~2 000倍,或20%氰戊菊酯(速滅殺?。┤橛? 500~2 000倍,稀釋液用量10 mL/株,灌在玉米心葉內。藥液噴霧,亦可用上述灌心藥劑,濃度可稍高一些,噴在玉米上,以心葉為重點。灌心和噴霧藥效一般不如顆粒劑,菊酯類農藥最易產生抗藥性,選用時必須注意。防治第1代幼蟲的時間為幼蟲孵化盛期,即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北疆在6月下旬7月初。有些地區第2代幼蟲為害也較重,可在7月下旬8月上旬幼蟲孵化盛期用上述農藥顆粒劑撒施或灌藥于著生雌穗的葉腋及其上下2葉片的葉腋內。
3.3.1 呋喃丹
每株用1~2 g呋喃丹,即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所攝取的量。三指所攝取的量對準喇叭口放入。顆粒劑進入喇叭筒后,玉米葉雖然繼續向上生長,但顆粒卻可以向下部滾動,這樣心葉內部肢長期保持著藥狀態,使后期進入心葉的玉米螟幼蟲也能接觸藥劑而起到防治的效果。顆粒劑的用量為8~10 kg/667m2。
3.3.2 白僵菌
白僵菌是寄生玉米螟幼蟲和蛹的一種真菌,幼蟲的自然寄生率常以越冬代為高。應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有3種施用方法:(1)早春利用白僵菌封垛:在越冬幼蟲開始復蘇化蛹前,對殘存的寄主秸稈,逐垛用噴粉器噴白僵菌粉或分層撒布菌土進行封垛。將每克含量100億孢子的白僵菌粉100 g,用噴粉器每平方米垛面噴1個點。噴時將噴粉管插入垛內,搖動把手,到垛面飛出菌粉即可。一般可消滅垛中80%左右的玉米螟,使田間1代玉米螟蟲卵大大降低。(2)心葉期施用白僵菌顆粒劑:將每克含量50億孢子的白僵菌粉與煤渣按1∶10的比例均勻制成每克含量為5億孢子的白僵菌顆粒劑3.5~5.0 kg/667 m2,在玉米心葉末期施入心葉內。對穗期玉米螟危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白僵菌粉劑:將每克含量80~100億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作填料,按1∶5的比例充分混勻,1~2 kg/667m2,采用噴粉器,最好是機動噴粉器噴施,防效可達80%以上,最高98%。每年在田間噴施白僵菌后,不僅對當年防治玉米螟有效果,而且對第二年的防治也有一定防效。
3.3.3 蘇云金桿菌
在玉米心葉期,用商品B.t.顆粒劑進行防治,用量為700 g/667 m2,防效可達90%以上;也可用B.t.乳劑配制成顆粒劑,即乳劑150 mL/667 m2加細沙3.5~5.0 kg混勻,防效在80%以上;或用100~150 mL/667 m2B.t.乳劑加水50 mL灌入玉米喇叭口內,防效可達93%以上。此外,棉田玉米螟發生期,用含有80~100億孢子的B.t.乳劑200~250mL/667m2加水稀釋200倍噴霧,可防治玉米螟兼治棉鈴蟲等棉田害蟲。由于B.t.是生物農藥,它的有效成分是一種桿菌,若被紫外線照射會降低藥效,因此,應用B.t.防治玉米螟應注意在中午陽光太強時不宜施藥。
[1]陳捷,玉米病蟲害診斷與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2]李少昆,賴軍臣,名博.玉米病蟲害草害診斷專家系統[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石潔,王振營,玉米病蟲害防治彩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