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楊菊英,王 晨,楊運旗
病例 男,76 歲,因"咳嗽、咳痰20+年,加重2 d",于2014 年12 月16 日入院。 查體:BP 126/86 mmHg,癡呆狀,咽反射遲鈍,桶狀胸,雙肺底少許濕啰音;心率118 次/min,律齊,無病理性雜音。 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105 次/min),肺型P 波,V1~5均呈rS 型, Ⅰ、aVL 導聯ST 段下移0.03~0.05 mV,T 波倒置。 胸部CT:慢性支氣管炎并肺氣腫征象。 頭顱CT:雙側半卵圓中心區腔隙性腦梗死,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 血常規:WBC 9.97×109/L,NE 81.9%,Hb 128 g/L。 心 肌 酶:CK 615.0 U/L,CK-MB 20.0 U/L,CTnI 1.25 ng/ml。 入院診斷:(1)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2) 肺源性心臟病;(3)腦動脈硬化癥并血管性癡呆。予氧療、抗感染等治療。 于12 月17 日19:30 喂水時發生劇烈嗆咳,呼吸急促、意識模糊。 查體:T 38.3 ℃,R 29 次/min,BP 220/130 mmHg,心率150 次/min,律齊,心音低鈍。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140 次/min),V1~5呈QS 型、ST 段上斜型抬高0.1~0.25 mV;急診心肌酶譜:CK 361.0 U/L,CK-MB 22.0 U/L、CTnI 1.36 ng/ml;SaO2(85~88)%。 考慮急性冠脈綜合征,即予擴冠、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壓及心率等處理。 動態觀察心電圖V1~5ST 段逐漸降至等電位線,T 波逐漸變為低平、倒置(冠狀T)而后直立,QS 波消失,r 波復現;5 d 后心電圖完全恢復至入院時圖形; 動態監測CK、CK-MB 及CTnI 未見明顯增高;2 w 后病情穩定出院并隨訪。
討論 Gross 等[1]首先提出心肌頓抑概念,并定義為嚴重心肌缺血所導致的心肌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喪失。此時心肌細胞尚未壞死,但心肌細胞電活動靜止,當供血恢復后上述改變消失。 以往報道中對ST 段抬高形態學特征尚無定論,仍以一過性Q 波作為心肌頓抑心電圖主要特征[2]。本例心電圖V1~5導聯QS 波及ST 段、T 波動態演變酷似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演變規律,但由于缺乏心肌酶譜改變特點,且5 d 內完全恢復為原心電圖征象,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病理修復過程,故考慮為廣泛前壁透壁性心肌頓抑。
導致V1~5ST 段抬高、Q 波及T 波演變原因,可能為嗆咳導致左冠脈前降支痙攣或斑塊破裂、 血栓形成而發生急性嚴重血流障礙,左室廣泛前壁心肌透壁性缺血、頓抑、損傷,面向缺血區域心電圖導聯ST 段出現異常抬高;頓抑心肌電"惰性化"、傳導延遲和QRS 除極向量改變,導致R/r波電壓降低甚至丟失而出現Q 或QS 波,缺血改善或消失后數天內消失,即所謂"一過性Q 波"[3]。 當前降支供血恢復后,心外膜下頓抑心肌血供逐漸改善,抬高ST 段逐漸降至等電位線;但此時心內膜下心肌仍處于嚴重缺血狀態,而出現冠狀T 波;頓抑心肌細胞電活動恢復后,QS波隨即消失,r 波復現;當心內膜下心肌嚴重缺血改善后,T 波逐漸變淺、低平、直立,最終心電圖恢復至原有圖形。
筆者認為, 盡管病理性Q 波與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關,但在無心肌損傷標記物異常的情況下,一過性Q 波和ST 段演變可能不是真正意義上心肌梗死所致。 一過性Q波雖然為診斷心肌頓抑心電圖的重要依據,但ST 段上斜型抬高也應視為心肌頓抑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兩者結合可能對心肌頓抑的早期診斷更具臨床價值。由于心肌酶譜檢測結果較心電圖檢查相對滯后,加之此類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因此,準確識別心肌頓抑心電圖特征成為采取相應措施挽救瀕危心肌、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重要環節。
[1] Gross H, Rubin IL, Laufer H, et al. Transient abnormal Q waves in the dog witho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 J Cardiol,1964,14:669.
[2] 張新超.一過性病理性Q 波是心肌頓抑的心電圖特征[J].世界急危重醫學雜志,2005,2(5):895-896.
[3] 高東升,董殿階.臨床心血管疾病[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