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煊,湯善宏,曾維政,蔣明德
病例 男,28 歲,因"上腹疼痛12 h,發熱7 h"入院。既往2012 年12 月出現腹痛,入我院診斷為胰腺炎,進一步檢查提示為十二指腸球降部交界部狹窄: 環形胰腺壓迫,于2013 年1 月8 號行"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橫斷術+膽腸吻合術+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1]。 本次發病后外院查血淀粉酶3670 U/L,超聲示胰腺體積增大,肝腎間隙少量積液。 入院后查體:精神差,腹軟,上腹部可見外科手術瘢痕,輕壓痛,無反跳痛,余未見明顯異常。 入院后急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15.63×109/L, 中性粒細胞比例94.14%;血鉀3.25 mmol/L;血脂肪酶5916.10 U/L,血淀粉酶2473.90 U/L, 血 糖13.48 mmol/L,C- 反 應 蛋 白(CPR)18.85 mg/L;余肝腎功、血氣分析、血脂等未見異常。腹部B超示:胰腺測值稍大,形態飽滿,腹腔少量積液,胰頭囊性暗區,囊腫待排,殘余膽管胰腺段待排? 肝膽胰脾增強CT示:胰腺形態尚可,肝內膽管積氣。 患者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確診為環狀胰腺,并行外科手術治療后解除了梗阻。此次患者以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有上腹壓痛體征,結合影像學及血淀粉酶檢查考慮診斷為急性胰腺炎(輕型)。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抑制胰腺外分泌、抑酸、抑制胰酶活性、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 8 d 后復查血淀粉酶159.1U/L,血常規正常。CT 提示:胰腺及胰周改變較前好轉,遂辦理出院。出院后半年隨訪,患者無特殊不適。
討論 環狀胰腺為1862 年Ecker 首先報道的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疾病,確切病因尚不明確,由于患者胰腺組織呈一種環狀或鉗狀包繞十二指腸而導致梗阻。而根據十二指腸的受壓程度和伴隨的其他病理改變,可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2]。環狀胰腺臨床上分為兩種類型:(1)新生兒型:主要表現為急性完全性十二指腸梗阻,一般在出生后1 w內發病;(2) 成人型: 臨床癥狀多表現為環狀胰腺導致的消化性潰瘍、膽道疾病、胰腺炎及十二指腸梗阻等并發癥。其中成人型患者若出現相關并發癥通常需要外科手術治療,術后預后較好,術后病死率約為5%[3]。
本例明確診斷為成人型環狀胰腺,初次發病時以腹痛及血漿淀粉酶增高,檢查發現為環狀胰腺導致十二指腸狹窄及膽總管擴張,胰液淤滯及膽汁逆流至胰管而誘發的胰腺炎,經外科行十二指腸空腸造瘺口吻合術及膽總管空腸吻合術治療后,患者病情好轉,恢復較好。此次再次出現腹痛及血漿淀粉酶升高,結合相關影像學檢查再次提示為急性胰腺炎,其誘因可能是進食了油膩食物。 但患者入院后查血脂未見異常, 影像學檢查未見有膽道結石及梗阻表現,因此,此次急性胰腺炎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環狀胰腺本身發育異常及術后膽道系統結構改變有一定關系。本例提示,環狀胰腺這類較少見患者,即使手術治療后再次并發胰腺炎的幾率仍較高,應提高警惕,需加強術后患者教育及密切隨訪。
[1] Cheng L, Tian F, Zhao T, et al. Annular pancreas concurrent with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until adult age: case report with comparative data on pediatric cases[J].BMC Gastroenterology, 2013, 13:153.
[2] 李盟,謝寶玖,陳劍秋. 成人環狀胰腺診斷疑難分析[J]. 肝膽外科雜志, 2005, 13(1) : 51-53.
[3] 何天霖, 胡先貴. 成人環狀胰腺的臨床分析[J].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07, 1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