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憲章
黏土地果樹長不旺、死樹怎么辦
文憲章
【編者的話】 我國自然生態條件多樣,果樹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尤其近幾十年,勤勞智慧的果業工作者、生產者選育和引進了很多樹種和品種,使我國果樹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但由于信息、技術等原因,果樹生產中也存在不少對產量、質量影響甚大的普遍問題或思想觀念。為此,我們特邀陜西省老科協農業分會專家文憲章,根據其幾十年的果業教學、生產、經營實踐,抽取其親身經歷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以剖析探究,以期為更多果業人士提供理解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時,我們也希望文老師的“磚”能引來更多的“玉”——“一案一解”欄目歡迎各方果業人士提供自己親歷的生產經營案例,為果園豐產和果業進步貢獻點滴力量。
西安市長安引鎮七八年生葡萄、子午鎮二三年生和七八年生櫻桃,周至縣集賢鎮二三年生櫻桃和獼猴桃,都有死樹現象發生;戶縣石井鎮、周至縣集賢鎮的桃樹生長勢弱,畝產量僅1000kg。筆者親歷的以上案例,均發生在秦嶺山麓黏土地上。
長安引鎮七八年生的葡萄樹栽在溝里,苗木是農戶從灞河灘地引進的,作務技術也是仿效引種地的。灞河灘沙地雨水下滲快,不會造成積水,而引種到透水性差的黏土地后,雨季或澆灌后果園容易積水,造成根系呼吸受阻,樹體生長表現自然不佳。尤其是葡萄、櫻桃、桃、獼猴桃這些樹種,其根系對氧的需求要高于蘋果、梨、杏、柿等,同樣在黏土地栽植蘋果、梨、杏、柿生長良好,但栽植葡萄、櫻桃、桃、獼猴桃就會造成樹體生長不旺、產量低下,甚至有死樹現象發生。
周至縣獼猴桃人工栽培起始階段,也是栽在通氣良好的河道沖積沙石地的,生長沒有任何問題。等到大發展時,越來越多的園建在了黏土地上,出現了樹體生長結果表現不良的問題。
解決黏土地果園樹體生長緩慢甚至死樹問題的途徑有以下幾個:
一是改良和疏松土壤。在果樹行間逐年開挖寬30cm、深30cm的溝,溝底填入添加了腐熟菌劑的碎秸稈。回填土時除加入化肥外,還應摻入細泥沙或燃煤爐灰。這樣連續五六年,土壤有機質增加,疏松透氣性增大。
二是讓果樹骨干根脫離“水淹”環境。靠近根頸的粗骨干根是連接吸收水分、無機養分的吸收根與制造有機養分的枝葉,以及地上地下養分交換的“干道”。骨干根長期被水淹,表皮就會發生潰爛。局部潰爛,局部受到影響,上下對應的大根和大枝同時衰弱或死亡。骨干根全部潰爛,整樹死亡。理想的果園,栽樹行寬80cm,高于地面30cm,果樹行間澆水。
三是果樹行間開幾條溝,每次將水澆在溝里,溝之間的壟仍有透氣能力,從而保證根系正常呼吸。
四是及早治療根腐病。發現個別植株樹葉萎蔫,刨開土壤露出骨干根,刮去病斑,涂多菌靈和農用鏈霉素,再用摻了腐殖酸的土覆蓋。
文憲章,陜西省老科協農業分會,郵編710003(西安)。
2014-12-09